清代文學家姚鼐個人資料
姚鼐是清朝著名散文家,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被盛譽為“中國古文第一人”、“中國古文的高峰”,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姚鼐人物簡介
姚鼐是清朝著名散文家,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三祖”,被盛譽為“中國古文第一人”、“中國古文的高峰”,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姚鼐著有《淮上有懷》《登泰山記》《復魯絜非書》等作品,擔任過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職位,辭官後在多地書院講課四十多年,最終卒於南京鐘山書院,歸葬桐城楊樹灣。
姚鼐人物生平
姚鼐是顯赫的吳興姚氏的後裔,其一世祖居麻溪***今樅陽錢橋河南岸姚王集***,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間遷居桐城城裡。至姚鼐,其家族居桐城縣城已300餘年。姚鼐1731年十二月二十日***1732年1月17日***出生於桐城南門的一個官宦書香人家。其祖先姚旭為明雲南布政司右參政、姚之蘭為江州府知府加按察副使銜,皆載入《明史循吏傳》;姚孫棐曾以“五里三進士***姚孫棐、龍鯉門、許鯉躍***.隔河兩狀元***劉若宰、龍汝言***”而聞名遐邇.,高祖姚文然,康熙時任刑部尚書;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羅田知縣,均賢良清廉,辭世皆享名宦祠祀。伯父姚範,進士及第後為翰林院編修,著有《援鶉堂文集-詩集》,學貫經史,與桐城派祖師之一的劉大櫆情深意篤,使姚鼐得以跟其伯父受經學,跟劉大櫆學文。其祖父姚孔瑛二十六歲時即去世,父淑終生為一介布衣。姚鼐出生時,家庭已衰落,
鼐幼嗜學,伯父姚範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劉大櫆對姚鼐特別器重,稱其“時甫冠帶,已具垂天翼”,“後來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歲考中舉人後,經過五次禮部會試均名落孫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歲第六次應禮部試,才中進士,授庶吉士,3年以後,散館改主事,分屬兵部;旋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後歷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此職本應翰林方可充任,獨鼐與休寧戴東源、興化伍大椿、歙縣程晉芳等8人破格當選。《四庫全書》成,鼐乞養歸裡,不入仕途,時年44歲。大學士于敏中、樑國治先後動以高官厚祿,均被辭卻。
自乾隆四十二***1777***年起,姚鼐先後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致力於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東樹、姚瑩、劉開;上元梅曾亮、管同;宜興吳德旋;陽湖李兆洛;婁縣姚椿;新城魯九皋和他的外甥陳用光等。這些學生都是篤守師說,遵桐城家法的文人,對桐城派的傳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傳,自方苞以文章稱海內,上接震川,同邑劉大櫆繼之益振,傳至姚鼐則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之說。歷城周書昌說:“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乾隆四十四***1779***年,八十二歲的劉大櫆去世。姚鼐毫無疑義的成為了桐城派的核心。他耗盡心血編纂的《古文辭類纂》終於完成,共75卷,是古文辭賦選本,按照文章的應用分分十三類: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所入選的作品以戰國策、兩漢散文、唐宋八大家,以及歸有光、方苞、劉大櫆等為主,表明了桐城派推崇古文的傳統,為桐城派樹立了散文史的“正宗”的地位,體現了姚鼐的文學主張。這本集子很受人們喜愛,至今有很大的影響。
乾隆四十九年***1784***,姚鼐辭去官職。他希望騰出時間來提倡桐城派主張,開始了他四十餘年的講學生涯。姚鼐先後在江寧、揚州、徽州、安慶先後主持鍾山、梅花、紫陽、敬敷書院,“士子得以及門為幸”。他的門下有很多後來成為了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如有名的姚門“四大弟子”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以及劉開等,他們使桐城派聲勢更高。有很多籍貫不是桐城的作家也自認為桐城派
嘉慶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歲的姚鼐卒於南京鐘山書院,歸葬桐城楊樹灣。此時的桐城派在古文上的地位已無可撼動。道光咸豐年間,桐城派在曾國藩及曾門弟子手中又呈一時之盛,一直延續到嚴復、林紓和新文學的誕生。
姚鼐登泰山記
《登泰山記》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間創作的泰山題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觀賞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的雄奇形勢,並考察糾正了泰山記載的錯誤,文字簡潔生動,寫景尤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姚鼐紀念館
姚克強住在南京市秦淮區門東張家衙陶家巷5號,面對門東三條營歷史街區的改造,他直言,搬遷手續都已經辦好,“但我不敢離開”。姚克強自稱是姚鼐的後裔。據文史專家考察,他所住的陶家巷5號就是清代著名學者、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生前在南京所遺留的故居。不少市民建議,將這裡打造成姚鼐紀念館,不能再拆了。
記者在狹窄的天井裡看到,古黃楊樹依舊挺拔。樹上掛起了一塊南京園林部門頒發的紅色標牌,上面寫著“黃楊樹,樹齡200歲 編號787”。
姚克強告訴記者,全南京“長壽”的小葉黃楊不過七八棵,分佈在總統府、毗盧寺、烏龍潭等地。但是他家的這棵樹明顯比碗口還粗,堪稱南京小葉黃楊樹之最,樹齡自然也超過了200多歲。而此次掛牌也是在本報呼籲下才得以實現。
曾經的老街坊王書寬聽說記者來採訪,趕至姚克強家。他告訴記者,“南京是姚鼐第二故鄉,秦淮河畔的名勝古蹟多次出現在他的《惜抱軒詩文集》等文學作品中。”王書寬說,姚鼐故居藏於門東的訊息被很多文史專家、學者知道後,大家都希望政府能修繕姚鼐老宅,修建“姚鼐紀念館”,留下一代文翰在南京的足跡,為三條營歷史街區增添文化魅力。“在桐城,姚鼐當年親手種下的一棵古銀杏樹旁新建了9個旅遊點,南京這裡的古黃楊樹旁,為什麼不能打造有關姚鼐的旅遊景點?”
看過的人還:
1.姚鼐《山行·布穀飛飛勸早耕》的原文和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