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考古發現

  保定地區首次發現戰國大型壕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9月中旬起,河北省文物局委託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與博物館系,對蠡縣蠡吾鎮南忠衛村遺址進行考古發掘。考古隊發現了戰國時期大型壕溝和灰坑遺蹟,這在保定地區尚屬首次發現。此次還清理出20餘座東漢時期墓葬,為研究保定乃至冀中平原地區當時的人口分佈、城野佈局、社會生活等提供了依據。已出土文物60多件,包括完整的陶餅、陶棺,在全國的東漢考古工作中極為罕見。

  戰國大型壕溝 保定地區首次發現

  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考古專家確定蠡縣南忠衛村南存在歷史文化遺址。為配合南水北調“保滄支線”工程建設,河北省文物局委託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與博物館系,對該遺址進行發掘。

  9月12日,山西大學考古學教授李君帶領考古隊入駐該村。在村南發掘出長約50米、寬約4米、深約2米的壕溝。“這是戰國時期居住村落的設施,初步推測可能起防禦作用。”李君說,由於寬度和深度較大,可推測附近居住著較大的聚落。如此大型的戰國時期壕溝遺蹟在保定地區首次發現,為當地戰國時期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東漢墓葬群 出土60餘件文物

  在壕溝東西兩側500米處,考古隊發掘出20餘座古墓葬。墓向多南北向,由青磚壘砌而成,部分青磚雕刻著圖案,既有較簡單的繩狀紋飾,也有精緻的多邊形圖案,部分墓葬用陶片或瓦構造。考古隊介紹,根據構築形式及出土文物特點,可認定該墓葬群為典型東漢磚室墓。

  記者現場看到古墓用磚大而長,部分墓穴長約5米,令考古隊員直呼罕見。考古隊員徐崢晨負責的一處100平方米的探方內發現7處墓葬,其中5處存留墓主人的骸骨。

  截至目前,考古隊共發現三座完整墓葬,沒有盜擾痕跡,基本保持了入葬時的樣貌。該縣文保所辛俊良說,墓葬中清理出一個完整的船形陶棺,其中的兒童骸骨儲存完整。辛俊良說:“這個兒童墓葬採用漢代陶棺作葬具,是當時只適用於未成年人的墓葬形式。”考古隊員王玉珂說,10月3日,她發現了該墓葬內的陶棺,發掘出耳杯、陶盆等陪葬品。

  目前,南忠衛遺址共出土文物60餘件。多數墓葬出土文物僅為兩到三件,其中兩座完整墓葬中分別有超過10件陪葬品。李君教授介紹:“陪葬品的多少能代表墓主人的貧富。陪葬品較少的墓葬存在被盜可能,但也能表現出當時的貧富分化。”

  全國罕見陶餅

  專家直呼“從沒見過”

  9月19日,考古隊員張菁婧在墓坑北壁發現一個“泥球”,清理出一個成人拳頭大小的陶餅,從事考古工作近30年的李君教授興奮地說:“這樣的文物從沒見過!”考古隊繪製的還原圖顯示,陶餅一側雕有兩隻鶴與三條魚,鶴正用喙啄食魚尾;另一側除了“鶴啄魚”圖案,還有類似蛇的紋飾。李君說,類似的文物在東漢考古中極為罕見,據他了解此前曾在河南發現一例。“陶餅作為陪葬品的寓意至今仍是一個謎團,可能象徵銅鏡,或代表方位,或為辟邪。其特殊寓意仍需研究。”

  出土文物中還有陶餅、陶罐、陶盒、陶壺、陶奩等。其中陶灶由甑、釜、缽三部分構成,上面還有案板、刀、勺、羊頭圖案。在一個陶製豬圈中,有一頭做工精緻的陶豬。考古隊技工朱志偉介紹,部分陶器表面原本有彩釉,由於長年氧化已無法辨認色彩,按照東漢時期風俗推測,可能為硃砂裝飾。

  目前,考古隊已發掘遺址面積1500平方米,野外工作接近尾聲。李君說:“南忠衛遺址的發掘對戰國及東漢時期當地風俗、生產力水平、手工製作的陶器的分期斷代有研究和考古價值,把新石器、戰國到東漢時期串聯起來,對蠡縣、保定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歷史文化譜系研究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