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麼課文反思

  《我是什麼》文中描寫了水的變化形成的雲、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1.投映畫面,突出重點。學習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 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 “霞”。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影象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練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 的主人。

  2.對比畫面,加深理解。利用課件播放水“溫和”時,為人們做好事,澆灌田地,飼養小金魚,發動機器,幫助人們工作,三峽大壩發 電站;“急躁”時,為人們做壞事,沉沒莊稼,給人們交通帶了不便,沖垮房屋,危害人們生活,給人們帶了災難。通過這些畫面,讓學生進一步擴大課堂教學的信 息量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討論:“人類想出哪些辦法管住我,讓我光做好事,不做壞事?”從而使課堂更加豐滿,同時,完成了使學生了解水既能給人們帶來好 處,也能給人們帶來災難的教學目標。

  篇2

  第一部分“太陽一晒,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我又變成無數極小極小的點兒,連成一片,在空中飄浮。”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句子,自己讀句子,讀懂後,看著示意圖把自己的理解說一說:我是怎麼變成汽,又是怎麼從汽變成雲的。把課文的語句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

  第二部分雲變成雨落下來、變成雹子打下來、到了冬天變成雪花飄下來,三個表示動作的詞“落、打、飄”的用法讓學生進行了討論,能否換一換,並說出不能換的理由,體會用詞的準確性。並在此基礎上朗讀指導,讀好這三個動詞的輕重變化,進而讀好這三句話。

  篇3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我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根據圖片,領悟該用怎樣的語氣、怎樣的語速去讀好這句話,在不斷地摸索、探究後,學生們能把這句話讀得抑揚頓挫。

  本 堂課中的拓展也是一大亮點,在教學“有時候我穿著白衣服,有時候我穿著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後,讓學生用上“天上的雲變幻無窮,有時 候______,有時候______。”這樣的句式說話練習,學生能說,而且說得很好。在學完1、2兩個自然段“我”會變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我 還能變成什麼,結果學生說出了很多答案:霜、霧、冰、露珠、彩虹等等,足以可見學生的思維之活躍。

  在課後作業中,學生能將水的變化用圖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並配上了文字說明,這說明學生不僅對課文內容掌握得很好,而且還能延伸至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