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無疆讀後感三篇

  《行者無疆》是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隨筆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行者無疆讀後感,希望您喜歡!

  行者無疆讀後感篇一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讀餘秋雨的文字,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嘆》、《霜冷長河》等,常常被大師的學識和思想所折服。最近,又細讀了大師01年出版的這本《行者無疆》,感受頗深。 歷時6個月,餘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行者無疆》此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4卷,每一卷分別用這些詞作了精彩的概括:“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裡出發;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裡隱蔽;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裡轉折;蒼涼,寂寞,執著,歷史常常在這裡凝鍊。”

  讓我驚歎的是,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上蒼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著實讓人嚮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於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 西歐的巴黎和我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師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裡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

  在《行者無疆》一書中,餘秋雨感嘆,“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餘秋雨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更廣闊的視窗。

  行者無疆讀後感篇二

  當初我在選購書籍的時候,看到它的封面是那樣的神祕--在兩幢古風墨色的歐式建築間,晨曦的光靄鋪滿輝映在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的夾縫中。用一片輝煌亮開了這條青石板小道。黑牆的陰影無法吞噬那熠熠生輝的金色光芒延伸的力量。

  而路上的行者,正是介於昨天與明天的行者。他穿越時間的約束,遊歷在各個城市間。用自己獨特的思緒,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的旅程。並抒寫出了這部別具匠心的遊記:《行者無疆》。 作者漫漫行程的遊記,彷彿像我們打開了一扇引領人類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因為之前從未企及而又渴望已久,不必為如何到達那遠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發愁。只需坦然的面對充裕的文字,我們想象的翅膀便已在不知不覺中舒展,不倦的飛往文字裡的國度。 原來,貪婪的人性對於友誼的忠貞也不過是權勢的囚徒。每每到了險惡的情勢,那些自願放棄道義的人,便一齊打擊那個比較卓越出色卻又被麻煩所困惑的人。這是他們的本能,本能的排除心中的堵塞與超越自己地位的隱患。那些見利忘義的人的生活,應該是岌岌可危了罷。難保哪天,自己所謂的摯友也重蹈覆轍--將自己出賣,至自己於萬丈深淵。那樣的生活,著實讓他們虛妄的人生疑雲密佈,險象迭生。 原來,宗教對人類的蒙惑,早已使得沒有抵制力的民眾們喪心病狂。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為了維護自己的生活,為了獲得責斥的快感……他們成了很多無恥暴行的參閱者和歡呼者。背信棄義的夥伴竟然成了自己悲苦命運的偽證人。他的良知何在?難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於真正的事實。名譽的確是身外之物。可誰又會願意被那些子虛烏有的讕言汙衊呢。 原來,無端陷於重圍的人們是那樣的粗魯與野蠻。色彩註定帶來無可避免的災難。卻不料,它會摧毀一個藝術創作者的下半生,並且積壓了二十七年的冤案竟然依舊沒有平反昭雪。他用自己所能描繪下的情景,將《夜巡》的藝術價值恢弘地淋漓盡致。可沒有人懂得用心欣賞。

  他們攜帶著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街市的角落,並起用對他人遭殃的興奮來微笑。那邪-惡的微笑使他們成功的劃清了自己與這副無價珍品的界限。因為,他們認為它給全城帶來了莫大的恥辱。 原來,不聽旁人的勸告,一意孤行卻也能使人們看到了預期之外的景象。世界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種掩飾性的表演,但奧斯陸不是。那裡的歷史原本是茫然的存在的。卻因智者執著地透露,讓歷史“虜獲”了誠實與尊重,讓歷史確切的痕跡不顯得蒼涼、寂寞,讓歷史不必無奈地凝凍於時光的流逝之中……正因為這樣,歷史才沒有把奧斯陸給刪除,並引來了極多的參觀者。這或許便是誠實、恬然面對歷史的“代價”--那裡由此收穫了深厚而斯文的文化內涵。 雖然旅程中的奇景異象總是最先給人以視覺上的衝擊。但不難看出作者並不追求於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圖濃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筆觸,記錄下隱現於每一處景點背後的文化底蘊。 作者通過欣賞文化的眼光,對歐洲文明做出了史詩般的深度解讀。每一篇遊記篇幅不長,卻總能給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間。 行者,行走的人。無疆。杳無邊際,頗有些“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意境。

  行者無疆讀後感篇三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 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說作者餘秋雨是帶著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說他是帶著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我沒有感嘆他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去闖北極,也沒有感嘆他竟可以獨立走完如此漫漫長路,讓我驚歎的是,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

  他用“行者無疆”給書命名,卻讓讀者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 轉眼到了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著實讓人嚮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於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也許正是因為有這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人生才稱之為人生。 中歐的奧地利雖然也有深遠的文化,卻不像南歐的義大利那樣頹牆殘柱,而是處處都被收拾的齊整光鮮。有人評論說,這是沒有文化的做法。其實又何必讓所有的建築都沉浸在歷史裡呢。看看今天有著“天堂”美稱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蹟外,到處都體現出新世紀,不一樣的天堂美。我喜歡眼前的杭州,也喜歡書中的奧地利,喜歡兩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西歐的巴黎是我意識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筆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裡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而巴黎人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巴黎的程度也讓作者驚訝。其實人都是一樣的,北京申奧成功時,北京人的狂歡或許也會讓巴黎人驚訝。喜歡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歡自己一樣,沒有錯! 北歐的冰島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國家,因為它的名字聽起來孤傲,冷漠,與世隔絕。而且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冰山下是有火種的,那兒的火焰最耀眼。

  作者把冰島形容成恬然隱者,而冰島人對自己國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隱者的恬淡。其實,和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冰島也是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比如薩迦***Saga***--冰島中世紀的一種敘事散文--一直以一種不張揚的狀態默默的存在著。現代的世界需要冰島這一種獨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個人心中都擁有一份對平淡的渴望,也許在心中最隱祕的地方。 最後,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溫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裡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麼。 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例如,中國倡導“中庸之道”幾千年,但至今還經常為“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互損互耗,反倒是歐洲文明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創新,個人自由,社會公德融會貫通。五千年積澱下來的文化固然珍貴,但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應該是基礎,而非枷鎖。如果老鷹在爭得一片天空後,就在同一個地方徒勞地盤旋,那麼它只能累死在過去的榮譽中。

  那一片天空可以成為他炫耀的資本,但繼續搏擊長空才是它繼續強大的唯一選擇。 相同的道理,從初中到高中,通過中考,我贏得了一片天空。但我的旅程還遠未結束,我也相信我的天空也遠不止這些。高階中學是我的下一個起點,而絕非終點。餘秋雨在自序中說:“花那麼長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我又何嘗不是呢,當我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上了讀書這條路,有哪一個終點算得上終點呢?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 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