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種植農業的介紹

  相信很多人對於立體農業這個新型概念還很陌生,下面小編就為您做一下相關介紹。

  一、立體農業的內涵

  立體農業就是多層種植立體農業的概述。關於立體農業這一學術名詞,早在20世紀初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J.R.smith教授曾概括為:立體農業是“種植業、畜牧業與加工業有機聯絡的綜合經營方式。”

  目前我國有關立體農業的定義大體有以下3種表述:

  1.狹義的立體農業

  僅指立體種植而言,是農作物複合群體在時空上的充分利用。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特性,如高稈與矮稈、富光與耐蔭、早熟與晚熟、深根與淺根、豆科與禾本科,利用它們在生長過程中的時空差,合理地實行科學的間種、套種、混種、複種、輪種等配套種植,形成多種作物、多層次、多時序的立體交叉種植結構。

  2.中義的立體農業

  是指在單位面積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複合種養,並巧妙地藉助模式內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迴圈效率、物質轉化率及第二性物質的生產量,建立多物種共棲、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多級質、能轉化的立體農業模式。

  3.廣義的立體農業

  著眼於整個大農業系統,它包括農業的廣度,即生物功能維;農業的深度,即資源開發功能維;農業的高度,即經濟增值維。它不是通常直觀的立體農業,而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與當前“迴圈經濟”的概念相似。

  上述3種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對立體農業進行理論嘗試,都是對傳統平面農業單作的揚棄。

  第一種概念的邊界只限於立體多層種植,是農作物輪作、間作、套作在現代農業技術下的延伸和發展,由於概念邊界過窄,侷限於種植業內部的山、水、田、灘、路的多維利用,忽略了興起中的林牧***漁***、農牧***漁***複合種、養,以及庭院種、養加工,容易使立體農業同間作、套作混淆起來;

  第二種概念能夠反映出當代中國立體農業的本質特徵,它既有區域內垂直梯度的立體種養迴圈佈局,又有單位面積***水體***立面空間的種養***加工***合理配置;

  第三種概念邊界過寬,包容農、工、商綜合發展,邊界的無限延長無疑否定了立體農業本身的特點,造成與生態農業、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現代化之間的概念重疊和模糊,失去了立體農業存在價值。

  經過以上分析,可把立體農業的概念總結如下:立體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科技相結合的新發展,是傳統農業精華的優化組合。具體地說,立體農業是多種相互協調、相互聯絡的農業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種群,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的多層次綜合利用的優化高效農業結構。

  二、立體農業的模式和特點

  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迴圈、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三、立體農業的模式

  構成立體農業模式的基本單元是物種結構***多物種組合***、空間結構***多層次配置***、時間結構***時序排列***、食物鏈結構***物質迴圈***和技術結構***配套技術***。目前立體農業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體綜合利用模式;農田立體綜合利用模式;水體立體農業綜合利用模式;庭院立體農業綜合利用模式。

  四、立體農業的特點和作用

  立體農業的特點集中反映在四個方面,

  一是“集約”,即集約經營土地,體現出技術、勞力、物質、資金整體綜合效益;

  二是“高效”,即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同時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三是“持續”,即減少有害物質的殘留,提高農業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質量,增強農業後勁,不斷提高土地***水體***生產力;

  四是“安全”,即產品和環境安全,體現在利用多物種組合來同時完成汙染土壤的修復和農業發展,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

  總之,開發立體農業、發揮其獨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緩解人地矛盾,緩解糧食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飼料等相互爭地的矛盾,提高資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和時間,通過間作、套作、混作等立體種養、混養等立體模式,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物質產量,從而緩解食物供需矛盾;同時,提高化肥、農藥等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緩解殘留化肥、農藥等對土壤環境、水環境的壓力,堅持環境與發展“雙贏”,建立經濟與環境融合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