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好勵志美文摘抄3篇

  過錯是暫時的遺憾,而錯過則是永遠的遺憾。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伴隨我們一路前行,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比較好勵志美文摘抄:勤奮總與成功牽手

  世界上一切的成功,都將通過勤奮來實現。勤奮,代表著人們博弈人生的動力;成功,卻是這種動力下產出的結果。沒有勤奮,就沒有成功,即便你是一個天資聰穎、淋漓盡致的人。

  勤奮總與成功牽手,親密而不可分。任何成功的前提,都將源於勤奮的推動,在推向成功的過程中,無不侵染著勤奮拼搏的心血和汗滴。人們只要擁著一顆勤奮不息的心,走向人生,融入世界,堅持勤奮這個真理,燃燒起一世的生命,那麼,就能成功地實現人生的價值,得到生命中成功的幸福而激揚愉悅的人生。

  勤奮的對立面,是懶惰。勤奮與懶惰,都是人生選擇的權利,但最好與懶惰保持距離。如果一個錯誤的人選擇了錯誤的懶惰,即便在懶惰中一時感受舒逸與自在,但卻會在受凍捱餓的苦度煎熬中飽嘗痛苦,那麼,這個錯誤的人生,必敗!試想一個懶惰而錯誤的人能取得成功嗎?當然不行,因為上天不會錯誤地掉下餡餅。因此,人們在博弈的路上,只有正確的選擇,選擇一生勤奮不止,才能獲得成功的希望,才能津津有味地品嚐到成功的滋味。

  假若我們把成功比喻成梨子,那麼,“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去嘗一嘗。”也就是說,要想品嚐到成功的滋味,就得勤奮勤奮。只有奮發而勤奮,你才能擁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才可能拋棄一切的煩憂、虛偽與浮華。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部份人都是在忙碌而勤奮中度過的。螞蟻因為勤奮,築起了成功的巢;蜜蜂因為勤奮,釀造了鮮蜜;人類因為勤奮,就可以展翅高飛。有人曾說:我一生都在勤奮忙碌,可就是不見成功,成功是不是要認人呀,它從不光臨眷顧於我?不過,我可以毋庸置疑地告訴你:你的人生已經獲得成功了!因為你很珍視勤奮,至少獲得了別人還未曾擁有的東西,哪怕是失敗中吸取的一點點教訓,都是一種成功的飛越。

  其實,成功於人很簡單。比如你在勤奮中愉快的完成了一項工作或任務,比如你辦好了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再比如你牽著妻子的手邁步登上了一座山峰,等等這些,都是你博弈在人生路上的一種成功,不過,都將歸功於你的勤奮所致。

  因此,如果你非常熱愛勤奮,那麼,一切一切的成功,就是你工作和生活的天堂;倘若你很鬆散懶惰,那麼,你的工作和生活將是陰暗的地獄。你還可能完成一項工作或任務、辦好一件事情、牽著妻子的手登上山峰嗎?絕對不能!因為你的鬆散,迷濛了心靈,你的懶惰,喪失了智理。

  只有善於勤奮的人,才能離成功的距離更近。勤奮是成功的砝條,勤奮加快,成功向著你走得越快,你收穫成功的機率就會越快。勤奮是一種付出,而付出中難免有艱辛,但只要肯付出,就會有收穫與回報。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感覺不到勤奮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收穫與回報,但有一些收穫與回報,你其實已經收入了行囊,只是你看不到、摸不著而已,比如:在勤奮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一旦通過長期的總結和積累,都將是促進人生走向成功最有益的寶藏。事實上,一個人的勤奮,幾乎於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有了勤奮這個支柱,你就會得以充實,讓生命充滿激情,流放火花,你就能擁有實現人生理想和抱負的基石與動力,那麼,成功就會一步步向著你邁近。

  人們固然要在勤奮中博弈人生,但卻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勤奮,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和品質。虛假的勤奮,總是在裝模作樣中半途而廢,那是毫無意義的。勤奮中凝固著艱辛,但貴于堅持,我們要以持之以恆奮搏不息的心境去接納。儘管你不停的勤奮,彷彿成功在眼前彰顯片片的渺茫,但有時侯,我們更需要等待。因為,成功不易,需要時間,它是一個漫長而實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凝聚起無數次地努力與付出,甚至於失敗。我們只能睿智一點,相信勤奮的締造,相信總會有成功到來。

  勤奮是一種實幹,在實幹的背後,隱顯著成功。任何一個成功人士的精彩,都是通過不厭其煩的勤奮實幹換來的;任何一項發明,無不侵染勤奮實幹的汗水;任何的用品和食物,都是勤奮實幹的結晶。人們邁步於滾滾紅塵,都想渴望成功,但只有通過不懈的努力、在實幹之中博取。只有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不息勞苦、不息奮搏的人,才能在追求成功的人生中不乏一句空話。

  人生路遙,艱辛世道。酸甜麻辣苦,五味刺心。

  只要我們滋生勤奮,不停勤奮,勇敢勤奮,無論於職業的卑微,無論於事務的渺小,無論於生活的磨礪,就能真正與成功牽手,積載起成功的動力,擁抱成功的希望與輝煌;我們如以退縮為藉口,懷揣浮躁不安之心,以懶惰為舒逸,不思進取,停滯不前,那麼,必將自釀苦果,以失敗而告終。

  如若是然,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當我們與同齡人媲美的時候,當我們長痛而悔恨的時候,何以為人?何以面對?何以人生?又將是怎樣的感受呢?

  比較好勵志美文摘抄:帶上夢想,負重前行

  近日,看到一份媒體的調查報告:三千多名受訪者中,約75%的受訪者認為家庭出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職業發展,同時,只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認可奮鬥能改變人生。這也就意味著,十個人當中,只有三個人認可奮鬥的意義,相信奮鬥能夠將他們從父輩的人生軌跡中帶離,從而得到比父輩更優越的社會地位與職業發展。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調查結果,在我們倡導用知識與奮鬥來改變命運的同時,很多人在努力過後,依然發現,現實境況是如此的難以改變、如此的無力,並且它所給予人的失望與無奈卻又是如此的沉重。

  這種社會地位、職業發展上的“世襲”,是社會階層固化的體現,中國當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固化正逐漸描繪出一幅凝滯的圖景,下層社會向上層社會流通的渠道日趨狹窄,“貧二代”實現翻身做“富一代”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而又萬分艱難。

  曾經被改變命運的不二選擇——教育,其推動社會流動的能力已陷入低潮,當社會在對教育體制不斷質疑時,大家已經逐漸發現,中國當下的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承載寒門子弟一躍龍門的夢想了,貧困的“世襲”已經變得頗為無奈。這種“世襲”並不只是從大學畢業後走上社會的那一刻開始的,從我們考大學、考高中,甚至是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這種“世襲”就開始如影隨形。強者從一開始就佔據了豐厚的資源,從而一路領先,而弱者,必須付出難以計數的努力,也許才能和先天的強者“坐下來一起喝咖啡”。記得教育學者楊東平在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進行調研時所得出的結論:中國國家重點大學裡的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就開始不斷滑落。這個結論意味著,個人的出身同受教育水平之間的聯絡愈發得緊密,個人命運依靠接受教育來轉變也愈發艱難。

  這是一個越來越多的人所能感受到的普遍現實,社會各個層面都在呼喚教育公平,然而決心與口號都是如此明亮的時候,現實境況還是令人失望。上次我曾提到過的麻城課桌事件,它反映出了城鄉教育之間的巨大差異,這些情況不只出現在農村,城市裡的邊緣群體,也在承受著教育不公平的種種。近期,就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的條件所引發的爭論,所揭示的,正是招生中以戶籍來區別對待的不平等現象。一個為城市的發展做出多年貢獻的群體,他們的孩子在高考時,卻因戶籍、父母有無穩定工作等等原因,諸多受阻,甚至連參加高考的資格也岌岌可危,這是極其不合理的。

  一直以來,我們在教育公平方面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對於盤根錯節的現狀,也許會有人企盼一場轟轟烈烈、徹徹底底的變革,能一下子將一切都變得美好順遂,這是童話。就連錢理群在致力於基礎教育的改革時,對於自己的“屢戰屢敗”,他也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潛移默化的,教育的改革也要遵循“慢而不息”和長期奮鬥的原則。促進教育公平,進而暢通和拓寬社會下層向上層流動的通道,這將是一場長期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最可悲的並非是這個過程所要消耗的時長,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眾多期望的打碎和夢想的泯滅。就像一開始就提到的那份資料一樣,十個同行者中,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三人堅信奮鬥的重要,堅信夢想還有實現的可能。

  現實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夢想的打碎,倘若你屈服,那你就永遠只能臣服於叫做“命運”、“出身”的這些東西。很多沒有從父輩那裡繼承到財富、地位的人們所面臨的情況大多是:現實很沉重,未來很遙遠。對於這些人來說,改變命運就是在負重前行,在前行的路上,夢想不應該是肩頭的重量,而是助你飛翔的翅膀,它能減輕現實的疼痛感,能讓你看到奮鬥的意義。

  無論如何,負重前行時,也請保持向上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