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好勵志美文精選3篇

  成功就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然後狠狠去做。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伴隨我們一路前行,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比較好勵志美文精選:我們必須學會等待

  記不得是哪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雄心的一半是忍耐,成功的一半是等待。

  讓我們縱觀歷史長河,一個成功的人,或者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首先要有雄心壯志,更要有雄才大略***就是智慧和才能,也就是本事***。

  凡是有雄心壯志和雄才大略的人,都要經歷“忍耐”二字,“忍”是忍受一般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忍受學業和事業開拓創新進取中的艱難險阻,忍受人生成功道路上的一切風風雨雨,忍受生活上的酸辣苦澀,忍受人世間的眉高眼低。“而堅忍不拔是人類的精神力量,是通向人們成功彼岸的橋樑”。

  “耐”是耐受,是耐心,是耐力。首先耐受寂寞,保持心靜,心靜則致遠,心靜則慧聰,才能永遠保持頭腦清醒,創新有序。更重要是耐力,耐力是持之以恆,持續不斷地為確定的遠大目標而努力,做好平凡而具體的事情,才能獲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

  但是,“忍耐”並不是甘於落後,只有“忍耐”,沒有恆心,沒有拼搏、沒有爭當一流的精神,那麼,這種“忍耐”是毫無意義的。“忍耐”則是始終保持著遠大的雄心壯志,為自己確定的巨集偉目標而努力奮鬥終生!“只有在逆境或者痛苦中站起來的人,一定會在人生的道路上獲得成功的”。

  像農田裡的種子一樣,沒有埋頭***土***的“忍耐”,就永遠不會有出頭***土***之日;像懸崖絕壁的勁鬆,只有經受住暴風驟雨,霜雪雷電的洗禮,才能永葆蒼勁崛起,朝天挺立的個性;像海燕那樣,在驚濤駭浪中時刻扇動著翅膀,努力礪煉自己,才能直衝九天雲霄;像“忍耐”過漫長的黑夜後,才會有黎明的曙光;像十月懷胎的母親,只有“忍耐”住了生前的陣痛,才會有一個新的生命誕生;像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忍耐”著身體癱瘓和雙目失明的巨大痛苦,矢志不渝地創作出驚世鉅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像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忍耐”著沒有聽力的痛苦,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著音樂創作沒有聽力的巨大困難,創作出如交響曲《英雄》、《命運》等100多部世界名曲;像韓信那樣,沒有胯下之辱的“忍耐”,就不會有後來做三齊王的機會,小不忍則亂大謀;像越王勾踐那樣,沒有臥薪嚐膽的“忍耐”,就不會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歷史壯舉;像猛蛇一樣,在攻擊目標時,先有一個縮頭而屈身的動作,才會衝擊的更有力,更有準確性;像跳高和跳遠運動員那樣,稍微退縮一定的距離,是為了跳得更高更遠;沒有“踏破鐵鞋”之苦的“忍耐”,就不會有“得來全不費功夫”;沒有歷經“山重水複”之險的“忍耐”,就不會有“柳暗花明”,絕處逢生。這就需要人們既要有遠大的目標和雄心大志,又要“忍耐”前進道路上的一切痛苦而努力拼搏不息!才會實現遠大的目標,才會擁有未來的輝煌。才會達到雄心的一半是“忍耐”。

  其實,我們要懂得這樣一個道理,成功的一半是等待。

  我們必須要明確這樣的事。大千世界每一位成功的人,或者成功的一項偉大的事業、甚至一項小小的成功,都是經歷了千辛萬苦的勞作,都是付出了百倍的努力,持之以恆的“等待”。

  但是當然也包括藉助了機遇的力量。但是,機遇卻不是等來的,而是需要人們努力的尋找和有效地把握。

  居里夫人說過“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這裡也包括了遠大的目標和辛勤努力地相結合,而不是袖手旁觀,坐以待斃,坐享其成。更重要的是奔波於通往遠大目標大道上的不懈努力和付出,才能到達遠大目標的光輝據點。

  像夸父那樣,目標是追趕上太陽,他每天起得很早,始終朝著太陽的方向而奔跑,矢志不渝,而感動上帝;像愚公移山那樣,目標是搬走門前的兩座大山,而每天挖山不止,終於感動上帝,搬走了門前的兩座大山。

  我們只要有遠大的目標和堅持努力勞作的“等待’,那麼有朝一日。我們也會感動上帝,這個上帝不是別人,也不是神仙皇帝,這個上帝就是我們人類自己,“我們人生精彩輝煌的未來,需要我們自己一步步踏踏實實地走,才能走到。”將會達到成功的一半是“等待”。

  “等待”像經歷寒冬的花苞,只有經受嚴寒酷冬的孕育,當春風來臨時才會竟奇爭豔;像覆蓋大地的小草,當嚴冬來臨時,它變得萎黃乾枯,甚或被野火燒的精光,但小草並沒有灰心和氣餒,而是將草根扎得更深,蓄精養銳,抗擊嚴寒,“等待”春天的到來,“春風吹又生”;“等待”又像只有“等待”風雨之後,才會有萬里長空的彩虹;“等待”也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和人的處事能力的綜合體現;“等待”更像逆水行船一般,船每前進一步,都需要很大的氣力划動,一下不用氣力划動,船必然要退下來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的。“等待”也是如此,耐心等待的同時,只有矢志不渝的努力,就會前進。

  就像“電話機發明者,英國科學家貝爾那樣,就是在科學家萊斯發明電話機的基礎上,將萊斯裝置所用的間歇電流改變為繼續的直流電,這就解決了話音短促多變的問題。然後,又將萊斯裝置上的一顆螺絲往裡擰了半圈,僅僅5絲米,就是電話機誕生了”。

  “這就是貝爾多了一點耐心,多了一份等待,最終獲得成功。而萊斯就是少了一點耐心,少了一份等待,最終半途而廢,與成功失之交臂而遺憾終生。確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就只差5絲米”。這離成功只有5絲米之遙的往往只是5絲米的“等待”。這就需要人們既要有遠大的目標和雄心壯志,又要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堅忍不拔的“忍耐”,持之以恆的“等待”,才能到達雄心設想的成功據點。才能實現成功的一半是“等待”。

  比較好勵志美文精選:你不努力,有什麼資格抱怨

  你不努力,何談成功?最近網上熱議的華科最年輕教授,談何不是苦苦煎熬過來的呢?當你自以為很努力時,請看更努力的人;當你覺得命運不公、老闆刻薄時,請問你在各方面的能力是否都超越了你競爭對手?如果沒有,那一定還有提升空間。

  最近,母校一則牛人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受到了許多年輕學弟學妹的敬仰。這位現年28歲的華科本科校友獲得了湖南大學的木土工程教授職位。24歲畢業那年,他留美讀博,3年後畢業,去了美孚做高階工程師。隨後作為國家千人青年計劃,回國取得了這份殊勝的成績。一般來說,國內一流大學***top20***的年輕教授普遍也在35歲至上,不少40歲以上的大學教師還只有副教授職稱。這位校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雖然和其在美國留學發表的頂尖學術論文直接相關,但這等實力卻有賴於本科的積累和始終如一的奮鬥精神。

  他自己在日誌中寫到:“我把大學時取得的成績歸結於我的努力,現在我都非常肯定地說,我當時花在學習和思考上的時間,比99%的同學都要多。”每天早上7點就去自習室,經常晚上10點才離開自習室,雙休日也如此。在華科這樣的學生多不多?就我親身經歷來說,這是很普遍的現象,也是我作為一個拖後腿的校友引以為豪的華工學風!如果各行各業的商界精英、科研專家和學術大師都能秉承這種奮鬥刻苦的精神,中國一定會像德國那樣永續發展,而不至於因實體經濟的空心化最終導致經濟增速放緩、乃至於停滯。

  結合昨天看的一部華爾街系列電影,在此談談感受,也是給我自己的一種反思、教誨和鞭策。成功的人必然有共同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定有勤奮、刻苦;如果不夠努力,就不該抱怨。即便你的命運、運氣***或者因果上稱之為福報***不夠好,但如果你足夠努力,一定會有所獲得。更進一步講,任何命運多舛的人,都能有這位28歲校友的刻苦精神,你在財富、地位和各方面的收穫一定不會差!當你自以為很努力時,請看更努力的人;當你覺得命運不公、老闆刻薄時,請問你在各方面的能力是否都超越了你競爭對手?如果沒有,那一定還有提升空間。

  1、規劃比努力更重要

  同樣的努力,可能獲得的結果很不相同。有些人學習很刻苦,但最終卻找了非常普通的工作。反過來,正如昨天電影描述的那樣,23歲的本科畢業生在投行能獲得年薪25萬美金的報酬。這其中除了運氣不談外,規劃也很重要。就像我自己來說,我自認為運氣還算好的人。在華科,像我這樣四年時間裡累計自習時間不到10小時的,佔比不到3%。70%以上的大學同學,每週至少有10小時的自習時間。一方面是專業性質的問題,一方面是學習態度。但比較幸運的是,我找的這份工作從收入、對職業長遠發展來看,在當年畢業的幾千人裡,應該也排得上前3%。這和個人的規劃、方向選擇很有關係。如果你的方向錯了,所耗費的努力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浪費。這也是我常常勸導身邊同齡人,以及希望為學弟學妹提供更多的實習機會,創辦實習聯盟等計劃的目的。

  2、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很刻苦

  由於現前專案基本上都是和外資投行合作,漸漸就會感到自己混得很糟糕。正如電影裡描述的那般,23歲畢業就年薪25萬美金,工作10年250萬美金,公司老闆作為最高的打工者,年收入往往超過1億美金。是不是真的?據我瞭解,我們在香港的那些投行客戶,剛畢業的人,如果運氣好,做的專案能很快上市,年收入不會低於20萬美金。在這種環境下,雖然自己混得很差,但必然會慢慢覺得,什麼500強,諮詢公司都是浮雲。但反過來一想,自己又有何能耐抱怨?別人是全球頂尖高校,並且本科、高中都是最頂尖的,自己只是中國的普通一流高校;別人英語聽說讀寫和美國人一樣,自己寫的報告卻常被律所笑話;別人一週7天,每天至少工作14小時,一週至少工作100小時,偶爾一個月不停加班就感到累;別人冒著今天狂加班,明天就要捲鋪蓋走人的境遇,自己卻還能經常接到獵頭電話,考慮哪兒更安穩。雖然投行的人也有許多不足,比如他們根本不懂行業、思路不清、想當然,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背景實力、刻苦精神、抗壓能力都是最好的!任何還在抱怨的年輕人啊,如果你的業餘時間和工作上浪費的時間能夠像他們這樣充分利用起來,我想在25歲時拿到20多萬年薪,絕對是輕而易舉!

  問題是,多少人在和我一樣抱怨時,絲毫沒有反思過自己是否足夠努力?多少人把大部分的閒暇時間用來做什麼呢?看電視、連續劇、刷那些大部分沒有營養的微博資訊、逛街買那些打折的奢侈品、一下午耗費在淘寶網,更多的男生則通宵達旦的網遊。實在講,大家都活得很累,打遊戲、不眠不休看電視劇,也很耗費精神。同樣在耗費精神、體力,卻獲得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還不夠努力的我們,還能抱怨什麼?

  3、珍惜你的福報

  在努力、規劃之外,確實存在不可思議的決定因素,把這種因素稱之為運氣、機遇、概率事件等等都行,但沒人可以解釋這種因素的作用原理,因為這是超自然的。作為崇尚儒釋道文化的人,我深信這就是千古以來歷代祖宗所說的福報。香港一代命理前輩陳朗先生,作為李嘉誠的終身顧問和一大批香港富豪的風水顧問,他在早年為李嘉誠算命時,直呼其人的財庫是滿溢位來的,將來財富不可限量。但即便如此,李嘉誠先生直到今天都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堅持每週至少看1-2本書。試問,我們多少年輕人一年到頭看的富有營養的書,超過了10本?我承認,我沒有。那不看書也罷,多少年輕人每週至少花5小時時間來學習專業知識、學習英語?我承認,我沒有。因此,今天我能獲得這些,我不敢再有什麼抱怨。電影中有位28歲MIT動力推進專業的博士,就是他發現了整個公司所有人都沒有發現的模型漏洞,引發了次貸危機。一位工作了20年的金融分析師,花費幾周時間沒有發現的漏洞,被這位MIT導彈學博士在幾小時內發現了。這是巧合嗎?這就是專業知識。影片中更有意思的情節是,當這些年輕人把問題報告呈現給領導看時,領導膩煩地說自己看不懂。因為不學,因為越往上的人,專業能力越退化。

  當然,這世間也有不少所謂的富二代、官二代,這些好命的年輕人中固然有優秀的,但也有許多敗家子。有人說,這是投胎技術,但這也可以歸納為運氣、福報。不管福報多大,我相信佛說的“世間福報都是有漏的,總有用完的一天。” 佛陀曾像弟子們現場舉例說:“你們看路邊那位乞討的,還有那位坐在掛滿瓔珞、黃金大象身上的貴族,他們來生的命運正好互相對調。”

  運氣不會永遠那麼好!一生好運的人,通常必然具備了成功人士必備的因素。

  比較好勵志美文精選:請保持冷靜的頭腦及向上的夢想

  之前,我看東方衛視的專題節目,《東方直播室》看到了一次關於,一位中年的,出身於農村的碩士研究生,因為找不到工作,回農村種地的事實。

  近日,我又讀到一份媒體的調查報告:三千多名受訪者中,約75%的受訪者認為家庭出身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職業發展,同時,只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認可奮鬥能改變人生。這也就意味著,十個人當中,只有三個人認可奮鬥的意義,相信奮鬥能夠將他們從父輩的人生軌跡中帶離,從而得到比父輩更優越的社會地位與職業發展。

  這是一個令人心酸的調查結果,在我們倡導,用知識與奮鬥來改變命運的同時,很多人在努力過後,依然發現,現實境況是如此的難以改變、如此的無力,並且它所給予人的失望與無奈卻又是如此的沉重。

  這種社會地位、職業發展上的“世襲”,是社會階層固化的體現,中國當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固化,正逐漸描繪出一幅凝滯的圖景,下層社會向上層社會流通的渠道,日趨狹窄,“貧二代”實現翻身做“富一代”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而又萬分艱難。

  曾經被改變命運的不二選擇——教育,它所推動社會流動的能力已陷入低潮,當社會正在對教育體制不斷質疑時,大家已經逐漸發現,中國當下的教育體系,已經無法承載寒門子弟們,一躍龍門的夢想了,貧困的“世襲”已經變得頗為無奈的事情。這種“世襲”並不只是從大學畢業後,走上社會的那一刻開始的,從我們考大學、考高中,甚至是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這種“世襲”就開始如影隨形。

  強者從一開始就佔據了豐厚的資源,從而一路領先,而弱者,必須付出難以計數的努力,也許才能和先天的強者“坐下來一起喝咖啡”。

  記得教育學者楊東平。在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公平問題,進行調研時所得出的結論:中國國家重點大學裡的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代就開始不斷滑落。這個結論意味著,個人的出身,同受教育水平之間的聯絡愈發得緊密,個人命運,依靠接受教育來轉變也就愈發的艱難了。

  這是一個越來越多的人,所能感受到的普遍現實,社會各個層面,都在呼喚教育公平,然而決心與口號都是如此明亮的時候,現實境況還是令人失望。前些時,曾竟有人提到過的麻城課桌事件,它反映出了城鄉教育之間的巨大差異,這些情況不只出現在農村,城市裡的邊緣群體,也在承受著教育不公平的種種。

  而近期,就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的條件,所引發的爭論,所揭示的,正是招生中以戶籍來區別對待的不平等現象。一個為城市的發展做出多年貢獻的群體,他們的孩子在高考時,卻因戶籍、父母有無穩定工作等等原因,諸多受阻,甚至連參加高考的資格也岌岌可危,這是極其不合理的。

  一直以來,我們在教育公平方面,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對於盤根錯節的現狀,也許會有人企盼一場轟轟烈烈、徹徹底底的變革,能一下子將一切都變得美好順遂,這是童話。

  就連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錢理群,在致力於基礎教育的改革時,對於自己的“屢戰屢敗”,他也認為教育的本質是潛移默化的,教育的改革也要遵循“慢而不息”和長期奮鬥的原則。促進教育公平,進而暢通和拓寬社會下層向上層流動的通道,這將是一場長期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最可悲的並非是這個過程,所要消耗的時長,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眾多期望的打碎和夢想的泯滅。就像一開始就提到的那份資料一樣,十個同行者中,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三人堅信奮鬥的重要,堅信夢想還有實現的可能。

  其實,現實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夢想的打碎,如果你屈服,那你就永遠只能臣服於叫做“命運”、“出身”的這些東西。很多沒有從父輩那裡繼承到財富、地位的人們所面臨的情況大多是:現實很沉重,未來很遙遠。

  對於這些人來說,改變命運就是在負重前行,在前行的路上,夢想不應該是肩頭的重量,而是助你飛翔的翅膀,它能減輕現實的疼痛感,能讓你看到奮鬥的意義。

  總之,無論如何,負重前行時,也請保持冷靜的頭腦以及向上的夢想。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