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生死輪迴

今生是現在

前世對今生而言是過去;當你活在過去世中看今生,今生則是過去的未來。故此題的表面意涵,雖但是前世今生,然細推其義,亦皆有未來;故此文題實是三世具足的。

  三世指時間說;人的生命由過去來到現在,而又往至未來,是連續而不中斷的。而人若無宿命通不能知道過去,若沒有天眼通則不能見未來,佛法中說的五種神通裡,宿命通是知道過去生命的情況,說天眼通能見到未來的事情,若是沒有宿命通,我們過去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沒有天眼通,未來的事情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只能夠知道現在生命少分現象而已。現在的生命,我們是看見了,但是我們對於現在的生命裡邊的事情,並不完全知道,只知道一少分而已。言可以推理依現行的生命,有過去未來的。道理要怎麼樣來觀察,我們才能夠知道有過去有未來呢?

  《楞伽阿摩多寶經》***《注大乘入楞伽經》***說:「色識雖轉滅,而業不失壞,令於諸有中,色識復相續。」我們要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會觀察我們生命的現象,這個生命的現象是什麼樣子呢?就是第一句:「色識雖轉滅」。這個「色」就是我們的生命體,眼耳鼻舌身這五個部分,都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組成的生命體是有生滅變化的,有的時候健康、有的時候不健康了,有的時候有病痛、有的時候可能沒有病痛,那麼這個生命體是有變化、有生滅變化,這是我們現實上的感覺。這個「識」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思想,也是有變化,有的時候快樂、歡喜,有的時候會悲痛、會流淚,也有變化。從小時候開始讀書,這資質也逐漸逐漸的豐富起來,如果你常不讀書,有可能你的資質逐漸逐漸地又失掉了,所以在我們的思想上看,也是有生滅變化的。「色識雖轉滅」雖然是展轉地在變化,有生、也有滅。但是我們從小的時候到中年、到老年,最後生命結束了,結束了就是死亡了,叫做「滅」。

  「而業不失壞」,但是佛法裡講到業,業並沒有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結束的,它還繼續存在的,業它是繼續存在。

在佛法來說,這是共業。就是你前一生,父親、母親和兒女前一生大家合作做一樣功德,今生果報成熟了,大家都有權來享受這個功德,不是說是我父親、母親的財富,我就能享受,不是這麼講。就是前多少生大家合作做功德,所以就會今生也合作的享受這功德,是這樣意思。

輪迴是什麼 

按佛法的道理來說,就是前生他們曾合作做一功德,今生功德得果報的時候,要共同的享用,不可以驅逐一個人的。所以「業」這件事在佛法來說,就是共同的造業,共同的享受果報,這個地方要比《易經》上說得更明白;但是《易經》那些話,也表示有業果,有業有果,也表示這樣意思,有這樣的意思,應該在我們中國這個民族裡發生了作用,知道做善會得善報,做惡會得惡報。但若是我們不學習《易經》,不學習古聖先賢的語錄呢,那我們就不知道這件事。但佛法裡是非常強調這一點,所以做善事是有意義的,你有好心腸做一些利益他的事,的確是非常好,這件事是有意義的。所以「色識隨轉滅,而業不失壞」,我們這個生命我們作了善業,或者是我們沒有好心腸,作了罪業,這個生命是結束了,但是業力沒有結束,業還存在的,它會使令你再得一個生命來享用你前一生造的業的果報,是有這回事情的。所以「令於諸有中,色識復相續」「隨作者意,有所造作,是為業力。」但是這個業,即是失,這個業有造作,約實質上來說,究竟它是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的思,「思惟」的思,思惟的思這句話它的定義是什麼?在佛法中講的就是有目的行為。這個行為在發動的時候,你內心裡要不斷的思惟,你才能做這件事,所以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你沒能用你的思想去觀察思惟,不是很分明的做這件事,你將來是不是得果報不一定的。

  在《雜集論》上也提到這件事,有定業、有不定業。什麼叫做「定業」呢?就是你明明白白的做這件事,做的非常歡喜,那你這件事將來得果報,不管是做善、做惡都是一樣。比如說,在這裡面也有問題。假設我們是做了一件有罪過的事情,你現在是得了果報。是說我們信佛嘛,信佛就念觀世音菩薩,使令我們苦惱的事情趕快消除,這裡頭有問題:定業不容易消除。如果你造業的時候,雖然是很明明白白造這個業,但是心裡不歡喜,不是歡喜做這件事,那這件不容易得果報。也可能得果報,但是這個時候這個果報容易消失,若遇見不同的因緣,這果報就失掉了,就不容易繼續的存在,不管是做善做惡都是這樣子的。當然要是我們做這種不決定得果報,但是也是得果報了,這果報如果是自己不歡喜的,那麼你念觀世意菩薩,這業容易消除,就是容易消除;若是定業就不容易,你需要特別努力才有可能消除這個罪業的。

「如是生死輪迴是苦,如何能得解脫?」

就是因為「業」的關係,有生命的出現,相續的有生命的出現,生命的出現的原因,就是因為業的關係;生命的差別也是因為業的關係,善業或不善業使令所得的生命有苦樂的差別。下面呢,「如是生死輪迴是苦,如何能得解脫?」這地方再多解釋句。比如說我們在世間上,我們不學習般若波羅蜜,我們只是有好腸在社會上做很多很多利益人的事情;能利益人也是有意義的,但是你將來能得的果報是怎麼樣的呢?不是在人間得果報,就是在天上。天上得果報或是在人間都是有時間性的,不管怎麼長,時間到了就結束了。結束了會怎麼辦呢?還是在生死裡流轉,我們一般人福報不大,權利也不是很大,我們要做惡事,小小的做點兒惡可以;要是有權利的人,他要做惡事很厲害的,所以我們要是做善事做多了,多數有可能會做國王,在人間是大富貴的境界。但大富貴的人要是權利大,他做的惡事也是厲害,他隨便可以開槍,法律不能制裁他,他繼續享他的福,福報結束了,還能怎麼地,到底是到三惡道去,要補償的。所以我們說做善事是好事,不是壞事,但是你若沒有般若波羅蜜很危險,沒有般若波羅蜜你做的善事,就是一般有漏的善事,你將來有可能很苦惱,在佛法裡有這個事情,認為我們只是做善事,你不知道如何去排除你思想裡的貪瞋痴,你不知如何把它消滅出去,你不知道做這件事。

  我們學習了《瑜伽師地論》,裡面講,我們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瑜伽師地論》中講的利益和安樂怎麼講?「安樂」,就是生活上使令你沒有苦惱;衣食住這些事情都解決了,使令你心情安樂自在,這叫做安樂。何謂「利益」?改善你的思想,叫做「利益」。《瑜伽師地論》這樣講。改善你的思想,我們的思想有什麼問題?我們是佛教徒,佛教徒與非佛教徒有什麼不同?佛教徒相信有因果。但是現在佛的人都相信有因果嗎?說我做了很多善事!是!你做了很多善事,我應該獎勵你、給你獎狀,但是你相信因果嗎?我看不一定!就是思想上有題!所以我們行菩薩道時,要做二件事,一個是安樂眾生,一個是利益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