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音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溪音》序選自《梅崖居士文集》卷十八。是作者朱仕琇為其兄長朱仕玠的詩集——《溪音》所作的序。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溪音序》閱讀材料
《溪音》序
[清]朱仕繡
楊林溪水出百丈嶺。嶺界於南豐、建寧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眾流,溪品扼之,水始怒,轟豗日夜,或作霹靂聲。人立溪上,恆惴憟。稍南益夷,臨溪居人亦益眾。未至楊林數裡許,水遂無聲。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寧方言,呼水曲曰洋。
楊林在巧洋南三裡,溪水三面抱村如環。筠園①世居其地。村多楊木,故曰楊林。而溪上群山,多鬆櫧,雜他果卉,彌望鬱然。中夜風雨四至,水潦聲與群木聲相 亂,悲壯激越,中雜希微,如鐘鼓既闋而奏管絃絲竹之音。時或晨霧淅瀝,居人未起,籜隕沙頹,蕭屑有無②。緣溪獨遊,其聽轉靜。至於春秋朝夕蟲鳥之號,平林 幽澗樵採之響,里巷謳吟和答,舂抌機杼,雞犬之鳴吠,遠近斷續,隨風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鹹會於溪。筠園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來溪側,輒聞溪音, 感而寫之,於是其詩愈富。筠園方壯時,以詩名天下。嘗遊太學,觀京師之巨麗。所涉黃河、長江,湠漫洶湧,駭耳蕩心,足以震發詩之意氣。顧以不得志,困而 歸。年幾五十,迴翔溪上,其誠有所樂耶?昔之學藝者患志不精,乃竄之無人之地以求其所為寂寞專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園樂之, 意豈異此耶?
餘嘗序筠園詩,以為得高岸深谷之理。今讀所補琴操古歌,益淵?,正變備具。至效陶諸什③,則無懷、葛天之遺風猶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邁跡於古,殆將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蕭瑟④,抑亦得於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學詩之旨,審於興、觀、群、怨,而末不遺夫名物。筠園詩益富,不自名,歸功於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餘得詳其原委雲。
【註釋】①筠園:《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園是他的號。②有無:似有似元。③效陶諸什:仿效陶淵明的作品。④涵澹:涵養淡泊。蕭瑟:寂寞淒涼。這裡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溪音序》閱讀題題目
4.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緣溪獨遊,其聽轉靜 聽:聽到的聲音
B.筠園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 家:定居
C.嘗遊太學,觀京師之鉅麗 遊:遊學 .
D.餘嘗序筠園詩,以為得高岸深谷之理 序:序言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然溪道益回多曲 屋舍儼然
B,筠屆世居其地 其誠有所樂耶
C.如鐘鼓既闋而奏管絃絲竹之音 圖窮而匕首見
D.以詩名天下 遂能役物以明其志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朱仕玠名滿天下,懷才不遇。他年輕時曾遊歷京城,足跡遍及長江黃河,但最終未施展抱負,後來退居楊林。
B.朱仕玠志趣高雅,心懷坦蕩。他沉浸在幽靜的溪畔,涵養志趣,追慕陶淵明,賞景賦詩,忘卻世俗,樂在其中。
C.朱仕玠熱愛生活,不屈命運。他定居於溪畔草堂,欣喜於天籟之音,並把這種感受訴諸筆端,以期施展抱負。
D.本文寫景生動,寓理於景。文章描寫了動人的溪音,表現了它對朱仕玠的影響,也含蓄地點出了創作的源泉。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顧以不得志,困而歸。***3分***
***2***今溪之幽僻而筠園樂之,意豈異此耶?***3分***
***3***筠園詩益富,不自名,歸功於溪,集既成,以是名篇。***4分***
《溪音序》閱讀題答案
4、D
5、C
6、C
7.***1***但是因為不得志,處境艱難而回到家裡。***“顧”、“困”及句意各1分,共3分***
***2***現在處在幽僻的溪畔,筠園卻以之為樂,他的意趣難道和這有什麼不同嗎?***“樂”、“異”及句意各1分,共3分***
***3***筠園的詩作更豐富了,不讓自己揚名,卻歸功於溪水,詩集編成後,拿“溪音”作篇名。***“益”、兩個“名”及句意各1分,共4分***
《溪音序》參考譯文
楊林的溪水出自百丈嶺。這嶺在南豐與建寧二縣的交界處。水剛流出來時,是一道小泉。向南斜行十里左右,匯合了許多小河的水,由於溪口狹小南阻塞,水變得氣 勢洶湧起來,日夜不停地轟響,有時響如霹靂。人站在溪岸上,常常感到恐懼戰慄。稍南,水平緩一些,臨溪居住的人也就多起來。離楊林只有幾裡了,那水便無聲 無息了。然而溪道卻更加回繞,多彎曲,村裡人稱它為巧洋。建寧的方言,稱水曲為洋。
楊林在巧洋南面三裡處,溪水像環一樣三面環抱著村莊,筠園世代居住在這個地方。村子裡多楊樹,所以稱為楊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樹櫧木,間雜著其它花卉果 實,遠遠望去鬱鬱蔥蔥。半夜風雨從四面來,地上的流水聲與眾樹木的聲音相互交雜應和,悲壯高亢,清遠之中,夾雜著一種空虛寂寥、似有似無的音響,好像是鍾 鼓的聲音完結了而繼以管絃絲竹聲音一樣。有時或者早上的露水淅淅瀝瀝,村人還未起床,筍殼丟下,泥沙坍塌,那聲音蕭疏細微,似有似無。沿著溪水獨自遊覽, 聽起來轉覺靜寂。至於春秋早晚,蟲鳥的嗚叫聲,樹林深澗樵夫砍樹的聲音,里巷中謳歌吟誦互相和答的聲音,舂米織布的聲音,雞鳴狗叫的聲音,遠遠近近,斷斷 續續,隨風高下,一切使人可喜可愕的聲音都在溪口裡聚集。筠園的家建造在溪口上,他在溪西的草堂教書,來來往往於溪畔,常常聽著溪音,一有感觸便寫出來, 於是他的詩作也就多了起來。
筠園在壯年時,他的請就名滿天下。曾經遊太學,觀賞過京師的偉麗。他經涉過黃河、長江,江流河水壯闊無際,洶湧澎湃,驚耳蕩心,足以奮發他詩的意氣。但是 因為不得志,處境艱難而回到家裡。年紀將近五十了,徘徊在溪上,他內心裡真快樂嗎?從前學藝的人擔憂志趣不專不精,於是跑到沒人的地方,來求他所謂的寂寞 專一。一旦得到這種境界,就能借助山川自然景物來表達自己的心志。現在處在幽僻的溪畔,筠園卻以之為樂,他的意趣難道和這有什麼不同嗎?
我曾經為筠園的詩集寫過序言,認為他的詩風雄渾深得高岸深谷的理趣。現在又讀所補的琴曲、古歌,更加淵懿深遠,正體變體各種風格全都具備。至於仿效陶淵明 體各篇,那簡直是無懷氏、葛天氏的遺風。他閱歷世事越來越深,日日涵養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幾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於何處,他的詩有涵養能超脫,無 人間煙火氣,或者是由於得到溪的幫助很多啊!
從前孔子教人學詩的主旨,在於明白興、現、群、怨,而在小的方面要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筠園的詩作更豐富了,不讓自己揚名,卻歸功於溪水,詩集編成後,拿“溪音”作篇名,因此我得詳詳細細地敘述它的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