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朵白雲閱讀題及答案

  天上的白雲慵懶的在空中飄蕩著,像個熟睡的孩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朵朵白雲》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一朵朵白雲》閱讀原文

  老牧人身著天藍色蒙古袍,古銅色臉龐,皺紋堆疊,花白鬍須飄垂胸前……一派仙風道骨。老牧人一年四季放牧一群羊,行走於草原的坡坡嶺嶺間。無論春夏秋冬,老牧人的長調都伴著他的羊群。

  老牧人父母辭世早,他終身未娶。也有人說,是老牧人窮怕了,怕花錢。老牧人不置可否。

  塞北草原的五六月份,雨水豐沛,草長花開,調皮變幻的雲成團了。老牧人就趕著羊群,向那一大團一大團的雲朵走去。

  有人禮貌地打招呼,喂,牧羊哩!

  老牧人笑笑,說,做神仙哩!

  老牧人也常向牧人講牧羊經:要春放溝膛,冬夏放山樑,秋季草豐滿地跑。春季溝膛裡地勢低,水分足,草先出來,羊就容易吃到草;冬天要放陰坡,天冷,羊一停,就冷,要運動著,肉就長得瓷實;當然,夏季放陽坡,太陽毒,熱,羊也待不住;秋季呢,滿世界都是草,還結了籽實,香哩!運動著吃,身條就會長得美!這叫抓“肉膘”。

  牧人們聽著,嘖嘖稱讚。也有不以為然的,哎,那你咋沒發財哩?老牧人臉色一灰,就趕著羊群走遠了。

  大家也都知道,老牧人的羊群永遠都是58只。每年羊出欄,來了羊販子,他的羊出完欄,都是這個數。而別家的羊群卻擠擠搡搡,哪群也有幾百只,他們都發了“羊”財。他們看見老牧人省吃儉用的樣,就有點不屑。

  一再要求養羊的嘎查達也不理解。

  老牧人也曾奔走呼號,別超牧,草場扛不住。嘎查達說,要做跨越式發展,你懂啥!老牧人卻管住自己,他說,我這片草場58只羊日子過得很好;若多了,就成了遭罪啦!羊販子們也愛收老牧人的羊,數九寒冬,別家的羊瘦骨嶙峋,老牧人的羊,卻還是滾瓜溜圓!羊羔是在臘月生的,牧人們就都慌了神,羊瘦沒奶,母羊見著羊羔就躲;不躲的,乳房就被吃出了血……老牧人家的母羊和羊羔,卻很和諧——母羊親羊羔,羊羔跪乳。

  那天,嘎查達領眾牧戶參觀,卻見一隻母羊躲開欲吃奶的羔子,跑到遠處吃草。人群裡就有七高八低的笑聲。老牧人不慌不忙地走進蒙古包,拿出馬頭琴,邊拉邊唱:

  柴格,柴格,柴格/

  你的白羔餓得慌呀/

  你快發發軟心腸吧/

  反覆地唱,那母羊竟停住吃草的嘴,慢慢向羊羔走來。

  嘎查達和牧人們很驚奇。老牧人說,這羊生的是頭胎,不是沒奶,是還沒有做母親的經驗!就在那個早晨,嘎查達大手一揮,再不能過度放牧啦!

  還是一個早晨,老牧人趕著羊群穿梭於雲朵之間。

  可太陽升起來了,雲朵不和羊群玩耍了!羊群出來了,老牧人卻倒在高高的山樑上。

  三天之後,牧人們才發現了這群沒人牧放的羊。找老牧人,卻見他的屍身已被野狼和神鷹帶走了。

  於是,就有人帶著哈達、奶酒來山樑祭拜。忽一日,竟來了一輛車,下來許多孩子,一數,竟是58個——是城裡的孤兒,老牧人養活他們五六年了!

  於是,哭聲一片。

  有牧人說,最近半年,老人身上常帶著黃油和奶食品。他可能知道自己身體不行了,倘若迷糊過去,黃油和奶的香味就會引來野狼和神鷹,帶走他!

  《一朵朵白雲》閱讀題目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 ***

  A. 小說開篇寫人,說老牧人“仙風道骨”,頗能引人入勝。開頭二段主要交代了老牧人的外貌、職業、身世以及他人對老牧人的看法,為小說奠定了感情基調。

  B. 小說中三次提到“58”這個數字,既與老牧人奔走呼號不要超量放牧的情節相呼應,又與文末老牧人資助的58 個城市孤兒相扣合。

  C. 小說篇末點睛,運用插敘手法,借其他牧人之口,交代了老牧人從容逝去,融入自然的情形。

  D. 小說先抑後揚,當老牧人飄然而逝後,58 個城市孤兒前來祭奠時,老牧人每年都養58 只羊的懸念才全部解開。在吸引讀者閱讀的同時,老牧人大善大美的形象至此也逐漸豐滿起來。

  E. 小說大量使用對比手法,使老牧人善於牧羊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更表達了作者對圈地養羊這種急功近利現象的批判和痛心。

  ***2***文章以“一朵朵白雲”為題,文中也多次出現“雲”或“雲朵”,這樣寫有什麼作用?***6分***

  ***3***小說中的老牧人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6分***

  ***4***季羨林說:“人生於世,主要要解決三個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的關係,第三是人與自身的關係。”本文圍繞老牧人敘述了牧羊、資助城市孤兒等故事,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意蘊豐富,啟示深刻。請結合全文,探究本文對人與自然關係有哪些豐富的思考?***8分***

  《一朵朵白雲》閱讀答案

  ***1******5分***選D得3分,選B得2分。***A項“奠定感情基調”無中生有;C項應為補敘手法;E項“更表達了作者對圈地養羊這種急功近利社會現象的批判和痛心”不恰當,主要的情感應該是對老牧人的讚揚之情。***

  ***2******6分***①環境:為老牧人的活動提供了背景;增添了小說的意境美。②人物:白雲與“花白鬍須飄垂胸前……一派仙風道骨”的老牧人形成映襯***或使用了烘托手法***,不僅表現了老牧人清朗高潔的形象和美好的心靈;而且使老牧人這一形象更具聖潔的象徵意義和傳奇色彩。③主題:表現了對老牧人像“雲”一樣聖潔美好形象讚揚的主題。***每點2分***

  ***3******6分***①技術熟練、經驗豐富。如:老牧人經常給其他牧人講牧羊經,並且能用馬頭琴召回拋下羊羔、自顧吃草的母羊。②樂於助人、責任感強。如:寫老牧人為制止超牧而奔走呼號,並最終讓嘎查達停止過度放牧表現責任感強。通過養58只羊幫助撫養58個孤兒表現樂善好施。③熱愛自然、迴歸自然。如:老牧人覺得自己身體不行了,便設法讓野狼和神鷹帶走自己的軀體。體現了老牧人熱愛自然、迴歸自然的性格特點。④生活自在、閒適恬淡、樂觀滿足。如老牧人認為牧羊就是做神仙表現其樂觀滿足的性格。老牧人在草原上過著悠閒簡樸的遊牧生活,平和閒靜。***每點2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得6分。***

  ***4******8分***答案示例一:①利用自然要把握客觀規律,積累經驗,既能節省資源,也能事半功倍。如老牧人養羊經驗豐富,根據草地植被的季節特點進行放牧。善於積累利用自然的經驗,能用馬頭琴召回拋下羊羔、自顧吃草的母羊。

  ②人對待自然應具有長遠發展可持續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小說中嘎查達要做跨越式發展和老牧人希望別超牧,草場扛不住的兩種態度的對比,最終以嘎查達的妥協而告終。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勝利。

  答案示例二:①人要享受自然,愉悅身心,修身養性、培養博大胸懷。老牧人在風景優美的草原上盡情享受著悠閒簡樸的遊牧生活、生活平靜。自然的薰陶使他成為了一個仙風道骨、不慕名利、具有博大愛心和悲憫情懷的人。

  ②人要有迴歸自然的人生追求,追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牧人最終設法讓野狼和神鷹帶走自己的軀體,體現了老牧人迴歸自然、最終融入自然和忘我的人生境界。

  ***答出一點啟示給2分,分析2分,答出兩點啟示並作分析即可得8分。考生答案不拘泥於參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