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閱讀答案
《報任安書》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馬遷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內心的痛苦,說明因為《史記》未完,他決心放下個人得失,相比“死節”之士,體現出一種進步的生死觀。以下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歡迎參考學習!
《報任安書》文章閱讀:
夫人情莫不貪生惡死,念父母,顧妻子,至激於義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僕不幸,早失父母,無兄弟之親,獨身孤立,少卿視僕於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僕雖怯懦,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僕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且負下未易居,下流多謗議。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身直為閨閣之臣,寧得自引深藏於巖穴邪?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之私心剌謬乎?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無益,於俗不信,適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
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
***司馬遷《報任安書》***
《報任安書》閱讀練習題: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且勇者不必死節死:死亡
B.雖萬被戮被:遭受
C.則僕償前辱之責責:職責
D.恨私心有所不盡恨:痛恨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考之行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惜其不成其可怪也歟
C.然後是非乃定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D.僕以口語遇遭此禍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小題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書的例子自比,是為了說明痛苦的環境更能磨礪人的意志,逆境比順境更能造就人。
B.司馬遷認為真正勇敢的人是不用守節而死的,自己之所以忍辱負重是因為“私心有所不盡”,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作者的生死觀和榮辱觀。
C.司馬遷認為自己希望通過著書立說來抵償所受的侮辱的這一想法並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其中隱晦地表達了希望任安能瞭解自己苦衷之意。
D.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駢散結合的句式、豐富的例子,展現了自己內心的吶喊、憤怒的抗爭,雖愁思欲絕,卻激昂勁健。
小題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①《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2分***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2分***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僕之私心剌謬乎?***3分***
《報任安書》閱讀題答案:
小題1:B
小題1:C
小題1:A
小題1:①《詩經》三百篇,也大多是聖賢們為抒發鬱憤而寫出來的。
②也是想以此探究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係,弄通古今變化的規律,成為一家之說。
③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賢進士,恐怕和我個人的想法相違背吧?
《報任安書》閱讀題答案解析:
小題1:A.死:為…而死C.責:通“債” D.恨:遺憾
小題1:乃:副詞,才 A代詞,它/音節助詞,無義;B代詞,它/語氣詞,表強調;D介詞,因為/表目的,用來
小題1:逆境比順境更能造就人,不當。
小題1:①“大底”翻譯為“大多”給1分,“發憤‘翻譯為“抒發鬱憤”給1分。②“際”翻譯為“關係”,給1分;“變”翻譯成名詞性詞語,給1分③“無乃……乎”翻譯為“恐怕……吧”,給1分;“剌謬”翻譯為“相違背”,給1分;語句通順,給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