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下的侗寨閱讀練習及答案

  傘下的侗寨,所有吊腳樓都黑糊糊地融成了一色,不分彼此。這樣的村寨是真正平靜的,平靜得連夢都沒有。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傘下的侗寨》閱讀材料

  傘下的侗寨

  ①這是翠綠群山間的小盆地,盆地中間窩著一個幾百戶人家的村寨。村寨的房屋全是黑褐色的吊腳樓,此刻正朦朧著灰白色的霧氣和炊煙。把霧氣和炊煙當作宣紙勾出幾筆的,是五座峭拔的鐘樓。鐘樓底層開放通透,已經擁擠著很多村民和過路客人,因為在鐘樓邊的花橋上,另一些村民在唱歌,伴著蘆笙。唱歌的村民一排排站在花橋的故事片階上,唱出來的是多聲部自然和聲,沉著、柔和、悅耳……

  ②歌聲成了民族的默契、村寨的共識、世代的叮嚀。但是,這種叮嚀從來不是疾言厲色,而是天天用多聲部自然和聲完成。這裡所說的“多聲部自然和聲”已不僅僅是一個音樂概念,而是不同年齡間的一種共同呼應、集體承認。這裡的課本那麼歡樂,這裡的課程那麼簡明,這裡的教室那麼敞亮,這裡的考試那麼動人……

  ③我們平日也可能在大城市的舞臺上到侗族大歌的演出,但到這裡才知道,歌唱在這裡不是什麼“餘興節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點和終點,全部歷史的凝練和傳承,全部文化的貯存和展開。

  ④歌聲一起,吊腳樓的扇扇窗子都推開了,很多人站在自己家的視窗聽。這個畫面從鼓樓這裡看過去,也就成了村寨歌會的遼闊佈景。

  ⑤石橋、小樓、視窗,這本來也是我家鄉常見的影象。豈止是我家鄉,幾乎整個江南都可以用這樣的影象來概括。但是,今天在這裡我發現了一個重大差別。江南石橋邊樓房的視窗,往往有讀書人在用功。夜間,四周一片黑暗,只有視窗猶亮,我歷來認為,那是文明傳承的燈火。

  ⑥我也曾經對這樣的視窗燈火產生過懷凝:那裡邊攻讀的詩文,能有幾句被窗下的鄉親知曉?如果說,這些詩文的功用,是浮載著書生們遠走高飛,那麼,又留給這裡的鄉親一些什麼?

  ⑦答案是,這些書生不管是發達還是落魄,不管是回來還是不回來,他們誦讀的詩文與故鄉村莊基本無關。因此,河邊視窗的燈光對於這片土地而方,永遠是陌生的,暫駐的,至少,構不成當時地的“多聲部自然和聲”。

  ⑧侗族長期以來沒有文字,因此也沒有那些需要日夜世界市場的詩文。他們的詩文全都變成了“不著一字”的歌唱。這初一看似乎很不文明,但是我們記得,連漢族最高水準的學者都承認,“不著一字”極有可能是至高境界。我這樣說當然不是否定文字在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是對自己作一個提醒:從最巨集觀的意義上看,在文明演進的慣常模式之外,也會有精彩的特例。不錯,文字能夠把人們引向一個遼闊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承擔非常繁重的訓練、校正、紛爭、一統的磨鍊,而磨鍊的結果也未必合乎人性。請看世間多少麻煩事,因文字而生?精熟文字的魯迅嘆一聲“文章誤我”,便有此意。如果有一些地方,不稀罕那麼遼闊和深刻,只願意用簡潔和直接的方式在小空間裡淺淺地過日子,過得輕鬆而愉快,那又有何不可?可以相信,漢族語文的頂級大師老子、莊子、陶淵明他們如果看到侗族村寨的生活,一定會稱許有加,留連忘返。

  ⑨與他們不同的是,我在這裡還看到了文字崇拜的另一種缺陷,那就是漢族的飽學書生幾乎都不擅歌舞,更無法體驗其中的快樂。太重的學理封住了他們的歌喉,太多的斯文壓住了他們的舞步。生命的本性原來是載舞的,在他們身上卻被褊狹的智慧剝奪了大半。歐洲的文藝復興,其實是對於人類的健全和俊美的重新確認,從奧林匹亞到佛羅倫薩,從維納斯到大衛,文字都悄悄地讓了位。相比之下,中國的書生作了相反的讓位。只有在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才會重新展現生命的更本質方面……

  ⑩入夜,我站在一個杉木陽臺上看整個村寨,所有吊腳樓都黑糊糊地融成了一色,不分彼此。這樣的村寨是真正平靜的,平靜得連夢都沒有。只待晨光乍露時第一支蘆笙從哪一角落響起,把沉睡了一夜的歌聲喚醒。

  ***取材於餘秋雨的同名散文***

  《傘下的侗寨》閱讀題題目

  1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4分***

  A.作者在對“侗寨”美好境界深表欣賞讚美的同時,也引發了對深層文明問題的反思。

  B.漢族最高水準的學者都一致認為,“不著一字”的純自然狀態正是文明的至高境界。

  C.本文所描寫的“傘下的侗寨”文化,是文明演進慣常模式之外的一種很精彩的特例。

  D.本文聯想到魯迅“文章誤我”的感嘆,目的就是進一步證明文字文明是不合人性的。

  E.作者用親歷的侗寨文化證明,只有載歌載舞的狀態,才能展現出生命和藝術的本質。

  18.簡析第①段中加橫線的“把霧氣和炊煙當作宣紙勾出幾筆的,是五座峭拔的鐘樓”一句話的表達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結合上下文,請概括第⑤段畫線句子中的“重大差別”具體指的是什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第⑨段聯想到“歐洲文藝復興”的用意是什麼?第⑩段表現了侗寨怎樣的特點?***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傘下的侗寨》閱讀題答案

  17、***選對一個得2分,滿分4分***A、C

  18、***答出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得2分,切合文字的簡要分析2分;滿分4分***答案示例:本句巧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賦物以情,以動寫靜,形象傳神地描寫出在白色煙霧掩映下五座鐘樓的峭拔、靈動。

  19、***要點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得2分,滿分4分;意思符合即可***答案示例:一個載歌載舞,與周圍環境和諧融洽***或:歌舞對這片土是熟悉的,永駐的,構成了當時當地的“多聲部自然和聲”***;另一個攻讀詩文,與周圍環境陌生隔膜***或:詩文對這片土地是陌生的,暫駐的,構不成當時當地的“多聲部自然和聲”***

  20、答案示例:第一問***要點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得2分,滿分4分;意思符合即可***這裡聯想到歐洲文藝復興,意在通過與“飽學書生”對比,以突現文字崇拜壓抑生命的缺陷;通過與“侗寨”情景類比,以突出侗寨文化像歐洲文藝復興時一樣,能夠充分展現生命健全俊美的體質。第二問***滿分2分,意思符合即可***,和諧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