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考模擬語文試題答案
高考複習的階段,把握現在就是創造未來。祝高考順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全國高考模擬語文試題,僅供大家參考!
全國高考模擬語文試題
第Ⅰ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
宋詞水意象的情感解讀
宋詞中,詞人頻頻以水入詞,傳情達意,主要是因為水與詞的特質相通。
詞“以清切婉麗為宗”,水的運用使得這一盛行於秦樓楚館的文體洗盡鉛華,增添了一分清婉、靈動和含蓄。“詩莊詞媚”,詞較於詩有更多兒女情長、愛恨相思的描寫,文人詞更側重內心對戀情的執著與迷惘,藉助水這一意象,既突出戀人的柔情和戀情的純潔,又顯得含蓄蘊藉、纏綿悱惻。
婉約詞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細流恰可將那些要眇之情、悽迷之境娓娓道出,並將其表現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詞,也宜表達得沉綿深摯。流水恰可進行一種緩衝,使之於豪壯中更顯沉咽纏綿、剛柔並濟。
水具有流動性和傳遞性,視線隨著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隨之生髮、釋放。范仲淹的《蘇幕遮》由天到地,由黃葉到秋水,接天連地的一江秋水,在帶動詞人視線移動的同時,更將思鄉之情、羈旅之倦吟唱出來。
水的綿綿不斷常常帶動著憂思情感的傳遞,水又是沒有約束性的,象徵著情感的一發不可收。“離思迢迢遠,一似長江水。去不斷,來無際。”***歐陽修《千歲秋》***流水纏綿、源源不絕,激發人綿綿不斷的情思,離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順著流水延續千里。流動的水連線兩地、貫通兩心,分離的人可以以水傳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橫亙於前的江河湖海是詞人與戀人、友人的阻隔,也是與家鄉、親人的阻隔;同時,水也可以代指無法逾越的抽象意義上的阻礙或心靈隔閡,如故國、亡人、無法企及的愛情、對往昔的追憶等。
山遙水遠,音信難託,水的阻隔性令牽掛、思念無法傳遞,鬱結於心,只有將這份悵惘訴諸流水,“望極藍橋,但暮雲千里。幾重山,幾重水”***張先《碧牡丹》***。於是,常藉助飛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魚來逾越流水的阻礙,傳遞思念,“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晏殊《清平樂》***。
水的流逝還極易引起詞人的憂傷與感懷。淡煙流水,輕寒漠漠,心思纖密之人生無端閒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時傷懷,嘆流年似水易逝,紅顏如花易隕;滾滾江水,淘盡英雄豪傑,淘盡興衰榮枯,豪放悲憫之人思接千古,嘆世易時移,生故國之思。
繆鉞《論詞》指出,詞體的生髮因其與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應和,文章的體格、意象的選擇都折射出作者的修養和品格。宋代士人經常通過描寫開闊澄淨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來映襯自己的高潔人格、曠達胸襟和俊朗風神。在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正是一句“表裡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氣節一一高潔傲岸、冰清玉潔。與此同時,當文人士子仕途偃蹇、報國無門時,靜水流深也恰能撫慰他們失落受傷的心靈。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過著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的風雅生活,另一方面,積貧積弱的國情、險惡多變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們有著無盡的慨嘆,而水,恰以它的特點觸發、傳遞和排遣著這些情思,作為一種獨特的媒介頻頻出現在詞作中。宋詞也因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溼潤的一卷。
***摘自《思與格:宋詞水意象的情感解讀》***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讓盛行於秦樓楚館的詞得以洗盡鉛華,增添了清婉、靈動和含蓄之韻,這得益於“水”這一意象的運用。
B.文人詞更側重內心對戀情的執著與迷惘,藉助“水”這一意象,既可突出戀情的純潔,又顯得含蓄蘊藉、纏綿悱惻。
C.水具有流動性和傳遞性,視線隨著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隨之生髮,范仲淹《蘇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D.“涓涓細流”可將要眇之情、悽迷之境娓娓道出,並將其表現得欲露而不露,這很符合婉約詞“尚含蓄”的特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水既可代指具體的與戀人、友人、親人、家鄉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義上無法逾越的心靈隔閡。
B.水的流逝都會引起詞人的憂傷與感懷,雖說感懷的內容不盡相同,但總是給人以沉重而悲慼的感受。
C.古代交通不便,山遙水遠、音信難託,牽掛、思念難以傳遞,鬱結於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礙的大雁、游魚就成為詞人常用的傳遞思念的意象。
D.意象的選擇,能體現作者的修養和品格,如從“表裡俱澄澈”中就能讓人感知到張孝祥高潔傲岸的人格。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水”是宋詞中的高頻意象之一,“水”的特徵暗合了詞體清切要眇的特質和宋代士人的高潔情操,也與宋詞抒情的特點相通。
B.“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出自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這一意象將感情表達得沉綿深摯。
C.流動的水可以連線兩地,貫通兩心,分離的人可以以水傳情。如“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D.“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和“離思迢迢遠,一似長江水”有異曲同工之妙,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情感的觸動、生髮、鬱結於心。
***二***實用類文字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去,央視另一檔自制文化類節目《朗讀者》,又以浩大的聲勢佔據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的頁面。在網路高度普及的今天,對於每一個離開了學生時代的人而言,“朗讀“似乎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語。大小螢幕代替了書籍文字,鍵盤語音代替了信札驛馬。朗讀被加上了一層夢幻的濾鏡,覆蓋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紗,提醒著我們思念又回不去的過去。這大概是《朗讀者》對於觀眾產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朗讀者》用了“朗讀”作為外殼,核心依然是分享嘉賓的故事、傳遞迴憶和溫情。它更像一個精簡的談話節目,並且董卿掌握對話的節奏遠勝於多數談話節目的主持人,一顰一笑都顯得真誠,也不會時不時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換話題——這一點,《見字如面》的主持人真應該好好學習。也正是有了一段簡短卻恰到好處的交流,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才使得接下來的朗讀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讀者》的野心明顯不在說故事和煽情,它更想傳遞的是價值觀、是社會中日漸缺失的溫情和責任感。
和多數更活潑的娛樂節目傾向於選擇“放飛自我”的嘉賓不同,《朗讀者》選的人、想講述的故事,其實把“我”藏起來了一些。更多強調了“愛”和各種“責任”。
詩文的選擇,可以反映《朗讀者》高高樹起的一面大旗——文學。製片人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想用朗讀喚起大家對文學的溫柔記憶。”這句話讓身處中文系的筆者深感悲哀,在當下,對於文學的溫柔記憶居然是需要被喚醒的。網路擠壓了民眾對於書籍的熱情,文學,正在和我們漸行漸遠。
然而文學本不僅是記憶,對於父母輩們而言,文學曾是一場流行。和經歷過紮實基礎教育、上了十幾年語文課的年輕一代不同,文學對父輩而言,可能是仰望、是夢想。一本外國名著在當年可能會引發似如今蘋果發售時的排隊浪潮……對於他們而言,文學讓他們在過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癒傷痕的靈藥。《朗讀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們已經快忘卻的“文學夢”,並將之化為了節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節目的蹦蹦跳跳漸漸讓觀眾審美疲勞時,文化綜藝的異軍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費主義氾濫的當下,電視節目作為消費品被直接投放給了更有消費力的年輕觀眾,中老年們則被刻意忽略了。《朗讀者》等節目填補了這處空白。這也許是無心之舉,但結果卻相當有意義。《朗讀者》所傳遞的責任感、溫情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價值。因此,你可能會發現父母乃至爺爺奶奶,對這檔節目讚不絕口。***摘自《新京報》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娛樂致死的年代,《見字如面》《朗讀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綜藝界清流湧現,文化類節目真的回暖了嗎?
年初的《中國詩詞大會》口碑收視雙收,主持人董卿擔任製作人的《朗讀者》又來了。而更早播出的同類節目《見字如面》,由之前《中國成語大會》的製作團隊操刀,也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熱度。能把文化節目做到“高而不冷”也並不容易,這兩個節目給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聲控福利”吧。在演戲全靠配音的流量們霸屏的日子,想要聽老戲骨們層次豐富、情緒豐滿的聲音,受眾只能在這裡找了。
《朗讀者》是很典型的央視表達方式,每一位嘉賓都要講“背後的故事”,再加上朗讀本身,看上去內容就很擁擠。而那些講故事環節容易讓觀眾感覺教化和煽情不夠節制。
不過,除開那些煽情過度的部分,《朗讀者》裡有些背後故事是用自身經歷的方式去“言傳身教”,加上閱讀文字本身的大眾性,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朗讀者》第一個引起高度共鳴的朗讀者是翻譯界大神許淵衝。人民日報微博安利了一個許先生的《朗讀者》片段,轉發兩萬多條。
縱然電視上體會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閱讀更深沉徹底,但在浮躁的時代裡,《朗讀者》創造了一種表達方式,把觀眾拉回到文字上。朗讀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摯的悲歡和浪漫,那才是永不過時的價值。這兩檔節目不就證明了嗎?
***摘自“中青線上“2017年3月9日報道***
材料三
當日,上海圖書館知識廣場東側的朗讀亭前排起了長隊,高峰排隊時長超過9個小時。這是央視綜藝節目《朗讀者》設定的一個環節,旨在讓朗讀走進每個人的生活。朗讀亭裡有一套專業的錄音裝置和一個攝像頭,每位“朗讀者”進門後對著麥克風就可以開始朗讀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時3分鐘。據悉,繼上海圖書館之後,朗讀亭還將出現在上海另外兩到三個地點。
此前,中新2月21日報道,當天,一座朗讀亭現身杭州街頭,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讀亭前排隊等候朗讀詩歌、作品等。
***摘自新華社2017年3月9日上海報道***
4.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3分***
A.對於三者關注的《朗讀者》節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有褒有貶,材料三則只是事實呈現。
B.三則新聞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屬於新聞評論,並不要求具有時效性;材料三作為新聞報道體裁,時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認為《朗讀者》中講述的“背後的故事“能帶動觀眾的情緒,使朗讀更易引起共鳴,雖然有過度煽情之嫌。
D.三則材料關注的都是《朗讀者》這個節目的影響問題,材料一多褒讚,材料二多貶低,材料三則只是事實呈現,無褒貶。
5.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 ******4分***
A.材料一力圖從多個角度剖析“《朗讀者》熱”的原因,材料二則雖然對此類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卻仍持懷疑態度。
B.上海、杭州的朗讀亭前排長隊等候朗讀的“長龍”明確告訴我們,《朗讀者》這類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火爆”就是因為它有廣泛的受眾基礎。
C.三則新聞的報道的媒體不同,呈現出的語言風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嚴謹、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潑,材料三則樸實、穩重。
D.“高而不冷”、“流量們霸屏”、“安利”……寫在“中青線上“這樣的網路媒體上貼合其身份,而寫在紙媒上就不合適。
E.三家媒體的報道角度、內容各有側重,這種取捨可能是因為對同一報道物件的認識、理解及作者的立場不同。
6.根據上述材料,假如《朗讀者》節目改版,你準備給製片人董卿提些什麼建議?***5分***
***三***文學類文字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山 路
龍應臺
五萬人湧進了臺中的露天劇場;有風,天上的雲在遊走,使得月光忽隱忽現。當晚的月亮,不特別明亮,不特別油黃,也不特別圓滿,像一個用手掰開的大半邊葡萄柚,隨意被擱在一張桌子上,彷彿尋常家用品的一部分。一走進劇場,卻突然撲面而來密密麻麻一片人海,令人屏息震撼;五萬人同時坐下,即使無聲也是一個隆重的宣示。
歌聲像一條柔軟絲帶,伸進黑洞裡一點一點誘出深藏的記憶;群眾跟著音樂打拍,和著歌曲哼唱,哼唱時陶醉,鼓掌時動容,但沒有尖叫跳躍,也沒有激情推擠。這,是四五十歲的一代人。
老朋友蔡琴出場時,掌聲雷動,我坐在第二排正中,安靜地注視她,想看看——又是好久不見,她瘦了還是胖了?第一排兩個討厭的人頭擋住了視線,我稍稍挪動椅子,插在這兩個人頭的中間,才能把她看個清楚。今晚蔡琴一襲青衣,衣袂在風裡翩翩蝶動,顯得飄逸有致。
媒體湧向舞臺前,鎂光燈爍爍閃個不停。她笑說,媒體不是為了她的“歌”而來的,是為了另一件“事”。然後音樂靜下,她開口清唱:“是誰在敲打我窗/是誰在撩動琴絃——”***《被遺忘的時光》***。蔡琴的聲音,像大河般深沉,黃昏般惆悵,又有宿醉難醒般的纏綿。她低低地唱著,餘音繚繞然後戛然而止時,人們報以狂熱的掌聲。她說,你們知道的是我的歌,你們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對你們並不重要。
在海浪一樣的掌聲中,我沒有鼓掌,我仍舊深深地注視她。她說的“事”,是五十九歲的導演楊德昌的死。她說的“人生”,是她自己的人生;但是人生,除了自己,誰可能知道?一個曾經愛得不能自拔的人死了,蔡琴,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別?哪一首歌,是在重新許諾?
擋了我視線的兩個人頭,一個是胡志強的。一年前中風,他走路時有些微跛,使得他的背影看起來特別憨厚。他的身邊緊挨著大難不死的妻子,她少了一條手臂。胡志強拾起妻的那隻纖弱的手,迎以自己一隻粗壯的手,兩人的手掌合起來鼓掌,是患難情深,更是歲月滄桑。
另一個頭,是馬英九的。能說他在跟五萬個人一起欣賞民歌嗎?還是說,他的坐著,其實是奔波;他的熱鬧,其實是孤獨。他,和他的政治對手們,所開的車,沒有“R”擋,更缺空擋。
我們這一代人,錯錯落落走在歷史的山路上,前後拉得很長。同齡人推推擠擠走在一塊,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視。年長一點的默默走在前頭,或遲疑徘徊,或漠然而果決。前後雖隔數裡,聲氣婉轉相通,我們是同一條路上的同代人。
蔡琴開始唱《恰似你的溫柔》,歌聲低迴流蕩,人們開始和聲而唱: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像一張破碎的臉
難以開口道再見
就讓一切走遠
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卻都沒有哭泣
讓它淡淡的來
讓它好好的去……
我壓低帽簷,眼淚實在忍不住了。今天是七月七號的晚上,沈君山三度中風陷入昏迷的第二晚。這裡有五萬人幸福地歡唱,掌聲、笑聲、歌聲,混雜著城市的燈火騰躍,照亮了粉紅色的天空。此刻,一輩子被稱為“才子”的沈君山,一個人在加護病房裡,一個人。
才子當然心裡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有刪改***
【注】①胡志強:臺灣國民黨前副主席、臺中市前市長。其夫人邵曉玲,臺灣著名演員,因車禍而失去一條手臂。②馬英九:臺灣地區前領導人、臺灣國民黨前主席。③沈君山:臺灣物理學家、著名作家、臺灣清華大學校長。
7.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鑑賞,最恰當的兩項是*** ****** ******4分***
A.作者寫“當晚的月亮,不特別明亮,不特別油黃,也不特別圓滿”是為了與下文寫劇場作對比,突出朋友演唱會的成功圓滿。
B.“第一排兩個討厭的人頭擋住了視線”與下文寫胡志強、馬英九相照應,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作者對政治人物的反感和厭惡。
C.“蔡琴的聲音,像大河般深沉,黃昏般惆悵,又有宿醉難醒般的纏綿”,一連三個比喻,巧妙地表現出蔡琴音色的豐富內涵。
D.“媒體不是為了她的‘歌’而來的,是為了另一件‘事’”,本文將“歌”與“事”結合起來,人生感悟和曼妙歌聲交匯成中年人生。
E.五萬人的“掌聲、笑聲、歌聲”和城市的燈火混雜在一起,與加護病房裡的沈君山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眾人的庸俗和無聊。
8.文章為什麼以“山路”為題?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4分***
9.文中出現了兩首歌,作者問:“你的哪一首歌,是在追悼?哪一首歌,是在告別?”你是怎樣理解的?請結合文章談談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文木先生傳
[清]程晉芳
先生姓吳氏,諱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顯者。先生生而穎異,讀書才過目,輒能背誦。稍長,補學官弟子員①。襲父祖業,有二萬餘金。素不習治生,性復豪上,遇貧即施,偕文士輩往還,飲酒歌呼窮日夜,不數年而產盡矣。
安徽巡撫趙公國麟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②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而家益以貧。乃移居江城東之大中橋,環堵蕭然,擁故書數十冊,日夕自娛。窘極,則以書易米。
其學尤精《文選》,詩賦援筆立成,夙構者莫之為勝。辛酉、壬戌間,延至餘家,與研詩賦,相贈答,愜意無間。而性不耐久客,不數月,別去。生平見才士,汲引如不及。獨嫉時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則尤嫉之。餘恆以為過,然莫之能禁。緣此,所遇益窮。
歲甲戌,與餘遇於揚州,知餘益貧,執餘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處也,奈何?”餘返淮,將解纜,先生登船言別,指新月謂餘曰:“與子別,後會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構句相贈,而澀于思,當俟異日耳。”時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歿矣。蓋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詩說》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說為《儒林外史》五十卷,窮極文士情態,人爭傳寫之。
餘生平交友,莫貧于敏軒。抵淮訪餘,檢其橐⑤,筆硯都無。餘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有筆墨,不煩是也。”其流風餘韻,足以掩映一時。
***節選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員:明清稱縣學生員為弟子員。②博學鴻詞:科舉考試的一種名目。③時文:明清時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惆悵,悲傷。⑤橐***tuó***:盛物的袋子。
10.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安徽巡撫趙公/國麟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 而家益以貧
B.安徽巡撫趙公國麟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而家益以貧
C.安徽巡撫趙公國麟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而家益以貧
D.安徽巡撫趙公/國麟聞其名/招之/試才之/以博學鴻詞薦/竟不赴廷試/亦自此不應鄉舉/而家益以貧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補”指官有缺位,選員補充空缺官職。表授予官職的詞語還有“徵、 闢、拜、選、 除、薦” 等。
B. “歿”表示死亡,與之相近的字有“崩、薨、卒、不祿、死”等。“薨”是古人對帝王之死的描述,後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稱薨。一般人死則稱之為“卒”。
C.“諱”就是避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古代避諱的總原則。如東漢為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秀才”為“茂才”。
D.仕宦:做官,擔任官職。如《孔雀東南飛》中“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木先生即吳敬梓,本文寫他生性聰慧,祖業富裕,為人豪爽,又不願參加科舉以致更加窮困的故事。
B.文木先生因不滿巡撫推薦自己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竟不去參加廷試,乃至從此終生不應科舉。
C.吳敬梓非常痛恨寫八股文的讀書人,但他平生又非常愛才,見到有才能的讀書人,就想舉薦提攜他,唯恐來不及。
D.吳敬梓模仿唐人小說創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寫盡了文士們的性情狀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13.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餘恆以為過,然莫之能禁。緣此,所遇益窮。***5分***
***2***辛酉、壬戌間,延至餘家,與研詩賦,相贈答,愜意無間。***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