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真題彙總

  高考文言文閱讀題已經不單純是一道測試題目,而是有了更多“載道”、“傳承文化”的責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僅供大家參考!

  及參考答案

  5.浙江卷

  歐陽行周文集序***唐***李貽孫歐陽君生於閩之裡,幼為兒孩時,即不與眾童親狎,行止多自處。年十許歲,裡中無愛者;每見河濱山畔有片景可採,心獨娛之,常執卷一編,忘歸於其間。逮風月清暉,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釋,不自知所由,蓋其性所多也。未甚識文字,隨人而問章句,忽有一言契於心,移日自得,長吟高嘯,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識其志,每嘗謂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為汨沒之飢氓也。未知其為吉凶邪?”鄉人有覽事多而熟於聞見者,皆賀之曰: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自此遂日日知書,伏聖人之教,慕愷悌之化,達君臣父子之節,忠孝之際,惟恐不及。操筆屬詞,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發於鄉里之間。建中、貞元時,文詞崛興,遂大振耀,甌閩之鄉,不知有他人也。

  會故相常袞來為福之觀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頗嗜誘進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為芝英,每有一作,屢加賞進。遊娛燕饗,必召同席。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於江淮且達於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尋而陸相贄知貢舉,蒐羅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無倫比,故君名在榜中。常與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韓侍郎愈、李校書觀。洎君並數百歲傑出,人到於今伏之。君之文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於理,故言多周詳;切於情,故敘事重複: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一命而卒,天其絕邪!

  君於貽孫言故舊之分,於外氏為一家。故其屬文之內多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有《與鄭居方書》,皆可徵於集。故予衝幼之歲,即拜君於外家之門。大和中,予為福建團練副使日,其子價自南安抵福州,進君之舊文共十編,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請序。已諾其命矣,而詞竟未就。價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為觀察使,令訪其裔,因獲其孫曰澥?。不可使歐陽氏之文遂絕其所傳也,為題其序,亦以卒後嗣之願雲。

  【注】①窅***yǎo***:悵惘。②汩沒:淪落③歐:通“甌”。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蓋其性所多也 多:超過

  B.由是振發於鄉里之間 振發:顯揚

  C.宜其司當代文柄 司:職掌

  D.皆可徵於集 徵:驗證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隨人而問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鄉人有覽事多而熟於聞見者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於貽孫言舊故之分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D.亦以卒後嗣之願雲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敘述歐陽行周的成長曆程,評定其文章特點,最後交代為文集作序的緣由,有接作序為其立傳之 意,讀此可知歐陽行周為人為文之一斑。

  B.歐陽行週年少時酷愛山水與讀書,儘管鄉人都不喜歡他,父母也為他的將來憂心忡忡,但他天資聰穎,文筆超群,終於成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歐陽行周寫文章語詞清秀,思維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說理精闢,立論周密詳盡,擅長抒情,敘事委婉曲折,是韓愈、李觀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歐陽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幹,又嘆其身後蕭條寥落,將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於敘事、議論之中,頗能感人。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君加 以 謙 德 動 不 逾 節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聲 漸騰 於 江 淮 且 達 於 京 師 矣 時 人 謂 常 公 能 識 真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1***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3分******2***又性頗嗜誘進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

  參考答案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B

  19.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於江淮/且達於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

  20.***1***這是你們家的寶貝啊,為什麼要如此擔心呢?***2******他***生性很喜歡引導後輩進取,在家境貧寒、門第低微的人中推舉選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參考譯文:

  歐陽先生出生在福建的鄉下,還是孩子的時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經常獨自行動。10來歲時,對村裡沒什麼喜好;每當看到河邊山腳有美景之處,內心裡感到很高興,常常拿著一本書,在那些地方流連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時很晚了還留在那裡,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裡,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歡讚美美好的事物吧。還沒認識幾個字,跟著別人詞句,假如有一句話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興,一直邊走邊吟誦,不知道會走到那裡。父母並不瞭解他的志向。常對人說,這孩子不懂事,將來恐怕要淪落為餓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還是凶?村裡見過世面的人,都祝賀他:這是你家的你們家的寶貝啊,為什麼要如此擔心呢?從此之後,每天只是讀書,歎服聖人的教誨,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禮節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筆寫文章,語言秀麗,思維活躍,都是別人不曾寫過的,認為為君之道很簡單,從此在鄉間聞名。建中、貞元期間,人的文章很出名,整個福建沒有人能超越他。

  當時,原來的承相常袞來做福建的觀察使,他有文章聞名遠近,又生性喜歡提拔後生,在出生寒門的年輕人中選拔,怕找不到。歐陽君到的這一天,他把歐陽君比作芝英,歐陽君每寫一篇文章,都會得到讚賞獎掖。一有宴請,一定會叫上他。歐陽君謙虛,行動不逾越禮節,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歐陽君的名聲在江淮間越來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當時人們都說常公能識英才。不久陸相贄考取貢舉,蒐羅天下的好文章,選拔人才的風氣前所未有,所以歐陽君也名列其中。跟歐陽君經常在一起的,有韓愈,李觀等。等到歐陽君和數百傑出人物死後,人們到現在還佩服他們。歐陽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沒有套用現成的,才華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說話詳細嚴謹;抒情真切,敘述詳備:應該是當代文章的典範。他死之後,沒有人能繼承。

  歐陽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還是遠親。所以他編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寫的,如《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如《與鄭居方書》,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在外家之門認識了他。大和年間,我做福建團練副使時,他的兒子從南安到福州,給我歐陽君很多文章和詩作,請求我寫序言。我答應了他,可是遲遲沒寫成。歐陽價沒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觀察使,讓手下去找他的後代,於是找到他的孫子澥。不能讓他的文章就此失傳。我為文集寫下這篇序,也完成他子孫的願望。

  6.上海卷

  ①劉晏初為轉運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甚賤之憂。

  ②晏又以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愛民為先。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若干蠲免,某月須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縣申請,即奏行之。應民之急,未嘗失時,由是民得安其居業,戶口蕃息。其初,財賦歲入不過四百萬緡,季年乃千餘萬緡。

  ③晏專用榷②鹽法充軍國之用,以為官多則民憂,故但於出鹽之鄉置鹽官,自餘州縣,不復置官。先是,運關東谷入長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則為成勞,受優賞。晏以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隨便宜,造運船,教漕卒,江船達揚州,汴船達河陰,河船達渭口,渭船達太倉,其間緣水置倉,轉相受給。自是每歲運谷或至百餘萬斛,無斗升沉覆者。晏於揚子造船,每艘給錢千緡,或言“所用實不及半,虛費太多”。晏曰:“不然,論大計者固不可惜小費,凡事必為永久之慮。今始置船場,執事者至多,當先使之私用無窘,則官物堅牢矣。若遽與之屑屑校計錙銖,安能久行乎!”

  ***節選自《資治通鑑》***

  【注】①使司:指轉運使官署。②榷:專賣。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 ***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3***其間緣水置倉 ***4***若遽與之屑屑校計錙銖

  18.把文中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5分***

  劉晏初為轉運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日皆達使司

  19.對下列兩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①故其理財以愛民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詞

  B.①中的“以”是連詞,②中的“以”是介詞

  C.①②中的“以”都是連詞

  D.①中的“以”是介詞,②中的“以”是連詞

  20.第②段中,劉晏用什麼辦法增加戶口數量?***用自己的話回答******3分***

  21.第③段內容體現了劉晏怎樣的管理理念?請加以概括。***3分***

  ***六***閱讀下文,完成22—26題。***12分***

  治學

  ***東漢***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沒而名不朽,其故何?學也。

  ②學也者,所以疏神達思,怡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民之初載,其矇未知。譬如寶在於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見,白日照焉,則群物斯辯矣。學者,心之白日也。

  ③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為美觀,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聽黃鐘之聲,然後知擊缶之細;視袞龍之文,然後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後知不學之困。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遠,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矯首而徇飛,不如修翼之必獲也;孤居而願智,不如務學之必達也。故君子心不苟願,必以求學;身不苟動,必以從師;言不苟出,必以博聞。

  ⑥君子之於學也,其不懈,猶上天之動,猶日月之行,終身亹亹②,沒而後已。故雖有其才而無其志,亦不能興其功也。志者,學之帥也;才者,學之徒也。學者不患才之不贍,而患志之不立。是以為之者億兆,而成之者無幾,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1分***

  A.兮 B.哉 C.夫 D.矣

  23.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手法,請結合該段內容加以分析。***3分***

  24.對第④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治學不能因為目標過遠而鬆懈。

  B.人疏於學習,會犯錯而招來批評。

  C.治學要回顧走過的路,並加以總結。

  D.人不能因為害怕困難而放鬆學習。

  25.賞析第⑤段運用整句的表達效果。***3分***

  26.分析第⑥段作者論述治學的思路。***3分***

  參考答案

  17.***1***記錄 ***2***大致 ***3***沿著 ***4***立即

  18. 劉晏當初擔任轉運使時,一直用高價招募擅長奔走的人,察訪報告各地的物價,即使遙遠的地方***的物價***,不用幾天都能送到轉運使官署。

  19.D。

  20.在各道設定知院官,及時掌握情況,一旦需要,就及時救助,讓百姓安居樂業,從而增加了戶口數量。

  21.第③段的內容體現了劉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從長計議的管理理念。

  參考譯文

  劉晏當初擔任轉運使時,一直用高價招募擅長奔走的人,察訪報告各地的物價,即使遙遠的地方***的物價***,不用幾天都能送到轉運使官署。他把錢糧方面孰輕孰重的權衡標準,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獲利,而民間也沒有物價暴漲暴跌的憂慮。

  劉晏還認為:住戶和人口增加,賦稅徵收的範圍就會自然拓寬。所以劉晏管理財務,總把關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別設定了巡院的知院官,每過十天至一個月,必須記錄所在州縣的雨雪豐歉狀況,上報轉運使司。知院官開始見到年景不能豐收的端倪,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賦稅,到某月需要救濟資助若干物資,到了預定的時期,劉晏不等州縣申請,便上奏實施,解決百姓的急難,從來不曾錯過時機。因此,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住戶人口增多繁衍起來。在劉晏任職的初期,錢財賦稅每年收入不過四百萬緡***古代計量單位,用於成串的銅錢,每串一千文***,到他任職的後期,每年收入達到一千餘萬緡。

  劉晏專門採用鹽產專賣辦法來增加軍需國用,認為官吏多了,百姓就會受到騷擾,所以他只在產鹽地設定鹽官,在產鹽地以外的州縣不再設定鹽官。在劉晏任職之前,把關東的穀物運送到長安,因為河水水流湍急凶險,大致一斛穀物能運到八斗,便算成功,會受到優厚的獎賞。劉晏認為長江、汴水、黃河、渭水的水流緩急各不相同,根據各處的不同特點,依據各地的便利條件,分別製造運送穀物的船隻,訓練負責漕運的士兵,長江的船隻運抵揚州,汴水的船隻運抵河陰,黃河的船隻運抵渭水流入黃河的河口處,渭水的船隻運抵太倉,各地段之間都沿著水邊設定糧倉,由上一段轉送給下一段。從此,每年運送穀物有時能夠達到一百多萬斛,沒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沒。劉晏在揚子這個地方造船,每造一艘船,付給一千緡錢。有人說,“造一艘船的費用實際還用不了一半,浪費的錢財太多了”。劉晏說:“不是這樣。辦大事,當然不可吝惜小費用,辦一切事情都要做長遠的考慮。現在船場才開始設定,辦事的人很多,應該首先讓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他們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會堅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這些人細細地計較一分一毫,怎麼能夠長久地實行下去呢!”

  22.B。

  23.本段以寶物在暗室讓人難以發現來比喻人因不學而處於矇昧的狀態,以太陽能夠照亮暗室讓人發現寶物來比喻學能夠消除人的矇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24.D。

  25.該段句式整齊和諧,節奏感強,富有氣勢,有力地論述了治學要付諸行動的道理。

  26.作者首先強調治學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堅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論述志與才的關係,強調了志的主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結論。

  參考譯文

  從前的君子,能夠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體死亡而名聲不朽,是什麼原因呢?那就是學習。

  學習是用來通明精神、暢達思想、和悅情緒、修養品性的手段,是聖人最為看重的事情。人剛出生的時候,處於矇昧的狀態,什麼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寶放在暗室裡,想尋找卻看不見,太陽的光輝一照進來,各種東西都一目瞭然。學習,就是心靈的太陽。

  學習就好像是修整裝飾,器物不加修飾,就無法獲得美麗的外觀;人不學習,也就無法擁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器物做得美觀好看,才可以供奉給神祇祖先。

  聆聽過了黃鐘的聲音,這樣以後才知道叩擊瓦罐所發出的聲音是多麼的細小;目睹了帝王禮服上的繡龍紋飾,這樣以後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麼的粗劣;接受過學校的教育,這樣以後才知道不學習的困惑。所以學習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顧學習活動的走過的路,就遙遠渺茫了,但因為它難而懈怠,這就不僅是認識錯誤,而且是行為完全不正確了。

  倚著器物佇立而想著要到遠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達遠方,仰著頭想追隨鳥兒翱翔長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實現夢想,孤身獨處希望獲取智慧,不如努力學習則一定能達到目標。所以,君子的內心不隨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學習,自身不輕舉妄動,而是一定要追隨老師;說話不信口開河,而一定要廣泛聽取。

  君子對於學習,其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運轉,就好像是日月的執行,終身勤勉不倦,死後才停止。因此,雖然有那樣的天賦才華,卻沒有那樣的遠大志向,也不能夠建立那樣大的功業。志向在學習中起的是主導作用,才華在學習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學的人不擔心自己的才學不充足,而擔心志向沒有確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學習的人成千上萬,不計其數,而有所成就的人卻寥寥無幾。因此,君子一定要確立他的志向。

  7.江蘇卷

  答嚴厚輿秀才論為師道書

  柳宗元

  嚴生足下:得生書,言為師之說,怪僕所作《師友箴》與《答韋中立書》,欲變僕不為師之志,而屈己為弟子。凡僕所為二文,其卒果不異。僕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僕聊歌以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慄慄不敢暇,又不敢自謂有可師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僕脆怯,尤不足當也。內不足為,外不足當,眾口雖懇懇見迫,其若吾子何?實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詳讀之,僕見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說,豈易耶?仲尼可學不可為也。學之至,斯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耶?馬融、鄭玄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師,僕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僕才能勇敢不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同異,吾子無以韓責我。若曰僕拒千百人,又非也。僕之所拒,拒為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若言道、講古、窮文辭,有來問我者,吾豈嘗瞋目閉口耶?

  吾子文甚暢遠,恢恢乎其闢大路將疾馳也。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調其六轡,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師歟?亟謀於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矣。幸而亟來,終日與吾子言,不敢倦,不敢愛,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實,以其餘易其不足,亦可交以為師矣。如此,無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選自《柳宗元集》,有刪節***

  6. 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實

  B. 吾子無以韓責我 責:指責

  C.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 攻:加固

  D. 不敢倦,不敢愛,不敢肆 愛: 吝嗇

  7. 下列“其”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3 分***

  A. 僕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

  B. 吾子其詳讀之,僕見解不出此

  C. 今世固不少章句師,僕幸非其人

  D. 僕之所拒,拒為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8 分***

  ***1***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僕脆怯,尤不足當也

  ***2***亟謀於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矣

  9. 請簡要概括作者拒絕做嚴生老師的原因 ***4 分***

  參考答案

  6.B***正確的意思應為“要求”***。

  7. B

  8. ***1***至於老師的名稱,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謾罵,我懦弱膽怯,更是不足以承擔了

  ***2***儘快跟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並且到古代典籍中驗證,老師就不缺乏了

  9. 不願承擔老師之名;實際才能不足以做老師;可以互相學習

  參考譯文

  尊敬的嚴秀才:我收到了你的來信,說要拜我為師,還批評我寫的《師友箴》和《答韋中立書》兩篇文章,想改變我不為人師的心志,準備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舉凡我所寫的那兩篇文章,那最終主旨沒有不同。我避開的是老師的名頭,擔憂的是老師的內在,老師的內在一天也不能忘記。我聊且作歌來規勸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內心來充實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閒散,還不敢自以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為師的資質。如果是個名人,將要被刻薄的世人譏笑辱罵,我脆弱膽怯,更加不能承受。內在的實力不足以為師,外來的笑罵不能夠承受,眾人即使真誠地逼迫我為師,我對你怎麼辦呢?說內在的重要性,我的兩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詳細地閱讀它們,我的認識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說的仲尼的說法,難道容易嗎?仲尼是可以學習但是不能跟著做的。為學到了極高的境界,這就是又一個仲尼;沒有到達極高的境界卻要像仲尼那樣去為師,就如同宋襄公酷愛稱霸因而使得國家敗亡,最終中箭死去。仲尼哪裡是那麼容易做的呢?馬融、鄭玄,這兩個人僅僅是不能通達大義而拘泥於辨析章句的老師。當今世間有不少這樣的老師,我幸而不是那樣的人。你想成為那樣的人,那就高興地寄希望於你了。如果是在言說道理、講解古事、窮究文辭上來做老師的話,本來就是我們所做的。我的才能與膽量比不上韓退之,所以不願意為人師。人的認識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韓愈要求我。如果說我拒絕了千百個人,實際上又不是這樣的。我所拒絕的是老師弟子的名頭,不敢接受那師生的禮儀。如果是在言說道理、講解古事、窮究文辭上有人來請教我的,我難道曾經怒目閉口過嗎?

  你的文章非常流暢曠遠,那氣勢有如開了一條大道將要快馬加鞭。加固車子,喂肥駿馬,加長鞭子,協調好六根韁繩,順著脫離邊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這個哪裡還要拜師呢?急於與懂得道理的人商量且拷問諸多古事,老師是不缺少的。希望你常來,我可以整天與你談說,不敢疲倦,不敢吝嗇,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師生的名頭,保全師生的實際,用有餘的交換不足的,也可以交換著做對方的老師了。這樣的話,沒有世俗的師生之累又對自己有益處,從古到今沒有喜好道理卻迴避這個的。柳宗元回覆。

  8.天津卷

  文學徐君家傳

  [清]魏禧

  徐君諱謙尊,字玄初,吳縣附學生①。君天資英敏,讀書觀大略,暮古俠烈之士,好施與,矜然諾。裡有爭,必造門徵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君委曲以秦甘旨,故鄉望公○2得與二三故舊歌嘯山水間二十餘年。一切徭役皆身經理之,不以科兄弟。君之伯性剛卞,君事之彌謹。季讀書,君不以貧故竭力佽助。

  明末賦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條利弊上巡撫張公,公覽而擊節曰:“此真讀書人。”於是廣義田以資通區,置役田給諸甲,至今猶食其利焉。崇禎末,旱蝗相仍,民殣於道路,君歲減廩食以資鄉里,又勸助有力之家,全活甚眾。妻兄弟有老而獨者養之二十年,沒葬而歲祀之,君友黃某父子死非所,遺二寡婦一女,君悉心護之,以其女字君從子,故黃氏終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黃之姻某喜豪舉,忽罹大禍,君營救之為破家。其教子以親賢友善為第一務。鼎革初,州郡望人義士多闢地鄧尉山、太湖中,君為謀舍館資飲餼不倦,不復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間,群盜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聞盜則挺身出,糾裡中壯士為守禦。賊大恨,卒殺公。鄉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輩無所侍矣。”

  或曰:君古遊俠之流也。魏禧曰:遊俠士以好義亂國,君以好義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潔己礪治以利其下,下盡職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盜賊不作。其衰也,大吏貪縱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晙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細民無所依倚。當是時,千家之鄉,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義輕財利,能緩急一方者,則窮民飢寒有所資,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為盜賊。又或畏威懷德,不敢為非,不忍負其人。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於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幾於是者與?嗟乎,是非獨為徐氏言之也。

  ***選自《魏叔子文集》,有硎節***

  【注】①附學生:明清科舉生員名稱之一。②鄉望公:對徐謙尊父親的尊稱。③鼎革:指改朝換代。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以科兄弟 科:分攤

  B.全活甚眾 全:全部

  C.其女字君從子 字:許嫁

  D.糾裡中壯士為守禦 糾:聚集

  10.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君不以貧故竭力佽助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B.民瑾於道路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

  C.上下相安,而盜賊不作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D.其庶幾於是者與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現徐謙尊俠義之風的一組

  ①君天姿英敏,讀書觀大略

  ②好施與,矜然諾

  ③廣義田以資通區

  ④君歲減廩食以資鄉里

  ⑤君為謀舍館資飲餼不倦

  ⑥每聞盜則挺身出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1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家境中落後,徐謙尊悉心奉養父親,想方設法維持家庭生計,極盡孝悌之義。

  B.徐謙尊為人重義輕財,親賢友善。明亡後,他資助州郡中有名望的忠義之士,不計個人利害。

  C.作者認為,徐謙尊在群盜大起之際,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一方百姓,最終被害,是值得敬佩的遊俠士。

  D.文章選用多個典型事例,有敘有議,肯定了徐謙尊這類人在亂世中對國家的積極作用。四、***21分***

  13.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君條利弊上巡撫張公,公覽而擊節曰:“此真讀書人。”〔3分***

  ***2***鄉里人皆欷欽流涕曰:“斯人死,我輩無所恃矣。”***2分***

  ***3***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於生民。***3分***

  參考譯文

  徐君名謙尊,字玄初,是吳縣的秀才,徐君天賦聰慧而有卓識,讀書只瞭解大概,仰慕古代剛直嚴正、見義勇為的人,樂於賙濟,謹守諾言。街坊若有爭論,必定登門去驗證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話就能使人折服。家境中落後,徐君殷勤周至地悉心奉養父親,所以父親能夠與幾個舊友在山野中歌吟長嘯達二十多年。所有的徭役都是自身承擔,從不將它分攤給兄弟。徐君的伯父性格剛強急躁,他侍奉伯父更加謹慎。最小的弟弟讀書,徐君沒有因為自己家境貧寒的緣故竭盡力量資助。

  明代末年,各種苛捐雜稅非常沉重,主管其事的人經常耗盡家產,徐君逐條列舉了賦稅中的弊端呈給巡撫張公,張公打著拍子讚賞說:“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從此用增加贍養族人或貧困者的田產來資助這一地區,設立共有土地制度來分配田地給各戶丁口,到現在還享受他帶來的好處。崇禎末年,天干蝗災連續不斷,許多百姓餓死在道路上,徐君每年拿出倉儲的糧食來救濟鄉親,又勸說有財力的人家也來資助,使保全活命的人很多。他妻子的兄弟有一親人年老而沒有後代,徐君供養他二十年,老人死後徐君安葬了他並且每年都去祭祀。徐君的一個黃姓好友父子死在監獄,留下兩個寡婦和一個女兒,徐君盡心救助她們,將他的女兒嫁給自己的侄兒,所以黃氏一生都沒有感到有孤獨寡居的苦悶。朋友黃某的親家喜歡炫耀,忽然遭受了一場大災難,徐君為援救他耗盡家產。徐君教育孩子要把親近賢人,愛慕賢才,對別人親密友好作為最重要的事情。改朝換代之際,州郡中有聲望的人和俠義之士都到鄧尉山、太湖畔開墾土地,徐君為了營求住所資助飲食不知疲倦,不再因為關係到猜疑而在意。到了乙酉丙戌年間,各種盜賊紛紛出現。徐君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一方百姓,每次聽說盜賊來了就挺身而出,聚集鄉里勇敢的人來防禦。盜賊非常惱怒,最後殺了徐君。鄉里的人都嘆息流淚說:“這個人死了,我們這些人沒有依靠的人了。”

  有人說:徐君只不過是個古代俠義之輩而已。魏禧說:俠義的人憑藉喜愛俠義使國家混亂,徐君憑藉俠義來保護百姓,這是他們的不同之處。朝代興盛之時,上官保持自身清白勵精圖治來讓下民得到好處,下民盡職盡責來供奉上官,上下相處平安,那麼盜賊也就不會出現。朝代衰落時,大官們貪婪放縱軍事威力來監督他們的臣民,小的官吏大肆剝削百姓,自我奉承又奉承上官,弱小的百姓沒有什麼可以依靠的。在這種時候,千戶人家的鄉里,百戶人家的聚集地,假如有豪門巨室的大人物,喜愛俠義不看重錢財名利,能緩解一方急難的人,那麼貧窮百姓的飢餓寒冷有資助的人,戰爭和敵人出現時有依靠的地方,就不會失去操守倉促間淪為盜賊。或者也有人敬重法則感念恩德,不敢為非作歹,不忍心辜負別人。所以鄉邑中有好的義士,足以來彌補朝廷治理***的不足***,補救宰相和相關官員的缺失,對老百姓有功勞。像徐君這樣的人,他或許就是在其中的人吧?唉,這篇傳記並不是僅僅為徐君所撰寫的了。

  9.安徽卷

  先生姓朱,諱筠,字竹君,順天大興人。九歲入都,十三歲通《五經》,有文名。先生少英異,至性過人,與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為鉅公契賞。及丁父憂,服闕,不肯出仕,欲為名山大川之遊。會文正公入覲,上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謂弟曰:“汝敗我雅興矣。”

  先生以為經學本於文字訓詁,刊佈許氏《說文》於安徽以教士。復奏請採錄《永樂大典》逸書,上覽奏,異之,乃命開四庫全書館,御製詩以紀其事。又以《十三經》文字傳寫訛舛。奏請仿漢熙平、唐開成故事,擇儒臣校正,立石太學,奉諭緩辦,因著《十三經文字同異》若干卷藏於家。於是皖、閩之士聞緒言餘論,始知講求根柢之學,四海好學能文者,俱慕從先生遊。而戴徵君震、王觀察念孫諸人,深於經術訓詁之學,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於時,蓋自先生髮之。

  先生剛腸疾惡。俗流不敢至其門,寒酸有一善,譽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載酒問字者,車轍斷衢路;所至之處,從遊百數十人。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其督學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紱等,祠其主於鄉賢,以助樸學之士。在福建,與弟珪相代,一時傳為盛事,而閩士攀轅走送者,數百里不絕。其後文正主持文教,海內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賞契者,故世稱據經好古之士為“朱派”雲。

  先生窮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謂可證佐經史。為文仿遷、固,尤長於敘事。書法參通六書,有隋以前體格。藏書萬卷,坐客常滿,談辨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攬勝,都人士傳誦吟詠,至今不輟。

  ***節選自孫星衍《朱先生筠行狀》***

  先生為人坦無城府,內友于兄弟,外好交遊,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轍掩覆之,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聞強識不衰。時於其閒屬文,其文才氣奇橫,於毅力事物情態無不包,所欲言者無不盡。為學使時,遇教官諸生賢者,親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殷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未就,有詩文集若干卷。

  ***節選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別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復奏請採錄《永樂大典》逸書 逸:散失

  B.奏請仿漢熙平、唐開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殷勤 殷勤:周到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乃不敢引疾 臣乃敢上壁

  B.御製詩以紀其事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C.四海好學能文者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D.去而人愛思之 臨清流而賦詩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朱筠才智過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時即通曉《五經》,以善寫文章著名,深得賞識;志趣超脫,不汲汲於仕途。

  B.朱筠傾心學問,推進學術。他倡導整理文化典籍並身體力行;重視文字訓詁之學,對當時學人產生深遠影響。

  C.朱筠興趣廣泛,豪爽好客。他愛好金石書法、藏書考古,喜遊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滿,飲酒論學終日不輟。

  D.朱筠致力文教,獎掖後進。他督學地方,尊崇先賢,引領學風;對寒門才俊極口稱善,待門下學子親若同輩。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生以為經學本於文字訓詁,刊佈許氏《說文》於安徽以教士。

  ***2***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

  ***3***其文才氣奇橫,於義理事物情態無不包,所欲言者無不盡。

  參考答案

  4.D項“殷勤”應解釋為“情意深厚”、“懇切叮囑”。該詞意在《長恨歌》“臨別殷勤重寄詞”中得到體現。

  5.A。A項中“乃”均解釋為“才”;

  B項中第一句“以”解釋為“來”,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順承關係;

  C項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為助詞,和後句中的“也”構成判斷語氣;D項第一句“而”表示轉折關係,第二句“而”表示順承關係。

  6.D項“待門下學子親若同輩”錯誤,原文未曾提及。

  7***1***先生認為經學的根本就在於文字的解釋,在安徽刻版印行許慎的《說文解字》,並用***它***來教授讀書人。

  ***2***在擁有高深資歷、顯赫聲望後,***朱筠***就聲稱讀書人要把讀書和端正品行作為職責,不能趨炎附勢,拜訪權勢顯赫之人。

  ***3***他的文章才能和氣勢奇特奔放,對於闡明義理的事物和情感沒有不包含的,談論的話題沒有不深刻徹底的。

  參考譯文

  孫星衍《朱先生筠行狀》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是順天府大興人。九歲時到都城學習,十三歲通曉《五經》,以善寫文章著名。先生年輕的時候英俊奇異,秉性超過一般人,他與弟弟文正公朱珪,都因為善寫文章著名,被鉅公大加欣賞。等到父親去世,回家奔喪,服喪期滿不肯做官,想著到名山大川遊覽。適逢他的弟弟去覲見皇帝,皇上詢問先生的情況,才不敢故意稱病,對他的弟弟說:“你敗了我的雅興呀。”

  先生認為經學源於文字訓詁,在安徽印發許慎的《說文解字》用來教育儒生。又上奏朝廷收集散失在民間的《永樂大典》,皇上奏章後,認為他的觀點很奇特,就任命他開設四庫全書館,皇上親自寫了一首詩來記錄這件事。又因為《十三經》的文字在傳抄的過程中錯誤較多,朱筠上奏請求皇上仿照漢朝的熙平、唐開成的先例,選擇文臣校正《十三經》,並把校正的文字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學裡,皇上下令以後才辦理,於是朱筠就寫了《十三經文字同異》若干卷藏在了家裡。在這個時候皖、閩等地的儒生聽說他寫了緒言餘論,才知道學習者應該講究根基的學問,因此各地愛好學問的人都很仰慕先生並想跟他遊學。而徵君戴震、觀察史王念孫等人,都在經術訓詁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們沒有得志前都在先生幕府,最終因為編書在當時有了名氣,大概都因為先生的啟發吧。

  先生性格剛正不阿、嫉惡如仇。低俗之人不敢到他家去,貧窮卻有一面擅長的人,先生便讚不絕口。先生住在都城,帶著酒向先生詢問字的人,路上絡繹不絕;所到之處,跟著他遊學的總有百十人左右。先生已經既德高望重,就大力宣揚翰林學士應當把讀書立德作為本分,不能趨炎附勢。他在督學安徽時,表彰婺源之前的文人江永、汪紱等,讓他們主持鄉賢祠,用來幫助那些勤於學習的人。在福建,他與弟弟朱珪相互交替為官,一時傳為美談,並且福建的學子拉著車轅跑著相送的人,幾百裡都不斷絕。其後文正主持文教,海內名流都在暗中被提拔,大多是先生欣賞的人,所以世人稱據經好古之人為“朱派”。 先生常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大家都稱頌他能佐證經史。做文章仿造司馬遷、班固,尤其擅長敘事。書法上精通六書,有隋以前的字型風格。他的家裡藏書萬卷,坐客常滿,談話辨輪傾倒一世。所到過的名山大川,都搜看奇觀遊覽勝景,都城的文人傳誦吟詠,都今天都沒有間斷。 《朱先生筠行狀》

  姚鼐《朱竹君先生別傳》

  先生為人坦蕩,胸無城府,在家裡對兄弟友愛,在外面喜好交遊,稱讚別人的好處,惟恐說的不夠,即使別人有了過錯他也加以隱瞞,有些後進的文人,大多因此有了好名聲。他的家裡從早到晚,不曾斷過客人,與客人飲酒談笑日夜不斷,而先生博聞強識的能力不曾衰退。有時在他閒暇的時候寫點文章,他的文章才氣奇特,在義理、事物、情態方面沒有不包含的,他想說的話沒有說不到位的。他做學使的時候,遇到官學中那些賢良的人向他請教,他像同輩一樣親近,勸人做學問先要識字,語意十分懇切,離開後別人喜歡回想他說的話。他想寫的書最終沒有完成,留下有詩文集若干卷。《朱竹君先生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