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經濟學常識

  學習需要講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彙總: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①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

  ②商品的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③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④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⑤使用價值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係,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的共有屬性,它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它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⑥價值是商品特有的社會屬性,它本質上體現生產者之間一定的社會關係,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換,就是因為它們都有價值。

  2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①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②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即有用勞動。

  ③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

  ④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價值的實體。

  ⑤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它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⑥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是商品生產者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或兩重屬性,而不是兩次勞動或兩種勞動。

  彙總:貨幣的產生、本質和職能

  1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產生

  ①商品的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

  ②貨幣的產生使整個商品世界分化為兩極:各種各樣的具體商品,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使用價值;貨幣,它們只代表商品的價值。

  2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①貨幣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②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③貨幣有五種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兩大最基本的職能。

 彙總: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

  ①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

  ②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③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係影響圍繞價值自發波動。

  2價值規律的作用

  ①主要表現: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調節社會收入分配。

  ②消極後果:可能導致壟斷的發生,阻礙技術進步、可能導致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可能出現資源配置比例失調狀況,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彙總: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1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的含義

  ①在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一方面,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另一方面,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進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

  ②社會分工決定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的社會性質,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的私人性質。

  ③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2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的地位

  ①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②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進一步發展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彙總:勞動力商品的特點與貨幣轉化為資本

  1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①勞動力商品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

  ②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它包括三個部分:第一,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二,為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第三,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③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勞動是價值的源泉。

  2貨幣轉化為資本

  貨幣所有者購買到勞動力商品,能夠獲得剩餘價值,貨幣也就轉化為資本。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彙總:資本主義社會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1剩餘價值的實質

  ①在價值增值過程中,僱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兩部分:一是必要勞動,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二是剩餘勞動,用於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

  ②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所創造的並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它是僱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凝結,體現了資本家與僱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2剩餘價值率

  ①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可以用剩餘價值率表示:m'=m/v。

  ②剩餘價值率還可以表示為:m'=剩餘勞動/必要勞動=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3絕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和超額剩餘價值

  ①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延長工作日的長度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用提高工人勞動強度的方法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同樣是絕對剩餘價值。

  ②相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剩餘價值。

  ③超額剩餘價值是指企業由於提高勞動生產率而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的差額。

  彙總:資本積累與資本主義再生產

  1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①資本積累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②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獲得剩餘價值後,將其全部用於消費,下一輪生產在原有規模上重複進行的生產。

  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點是擴大再生產。

  ④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將獲得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使生產在擴大規模上重複進行。

  ⑤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2資本積累的本質與後果

  ①資本積累的本質,就是資本家不斷地利用無償佔有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規模,進一步擴大和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和統治。

  ②資本積累的後果: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

  3影響資本積累規模的因素

  ①資本積累的規模,取決於剩餘價值的數量以及剩餘價值分割為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比例。

  ②在剩餘價值分割比例既定的條件下,一切影響剩餘價值量的因素都會影響積累量,這些因素有: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的差額以及資本家墊付資本的大小。

  彙總:資本有機構成理論

  1資本有機構成

  ①資本的技術構成是指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

  ②資本的價值構成是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

  ③資本的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通常用C:V來表示。

  2相對過剩人口和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

  ①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形成相對過剩人口。

  ②相對過剩人口就是勞動力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而形成的過剩人口。

  ③相對過剩人口有三種形式:流動的過剩人口、潛伏的過剩人口和停滯的過剩人口。

  彙總:資本迴圈和資本週轉

  1資本迴圈和資本週轉

  ①產業資本在迴圈過程中要經歷三個不同階段,與此相聯絡的是資本依次執行三種不同職能,包括:購買階段,執行貨幣資本的職能;生產階段,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售賣階段,執行商品資本的職能。

  ②資本迴圈是指產業資本依次經過上述三個階段,釆取三種職能形式,實現價值增值,最後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

  ③產業資本實現迴圈運動的基本條件:產業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必須在空間上同時並存、在時間上繼起。

  ④產業資本的連續迴圈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種迴圈形式的統一。

  ⑤資本週轉是指資本週而復始、不斷反覆的迴圈。

  ⑥依據資本週轉方式的不同,生產資本可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2資本迴圈與週轉規律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

  ①產業資本正常迴圈的條件:資本在運動過程中,必須保持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並存性、在時間上的繼起性,然而這個條件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並不總是能夠經常具備的。

  ②由於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的存在,特別是基本矛盾的存在,週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和波動,使得資本連續和高速運動的條件經常遭到破壞。

  彙總: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

  1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

  ①社會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物替換問題。

  ②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又叫社會總價值,它劃分為包括在產品中的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c、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價值v和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在剩餘勞動時間裡創造的價值m。

  2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①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上,按其最終用途是用於生產性消費的生產資料或用於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可劃分為兩大部類:第I部類由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構成,第Ⅱ部類由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構成。

  ②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要求生產中所耗費的資本在價值上得到補償,同時要求實際生產中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得到實物替換,客觀上要求兩大部類內部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和兩大部類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係。

  彙總:利潤和平均利潤

  1利潤

  ①資本家並把剩餘價值看作全部墊付資本的產物或增加額,剩餘價值便取得了利潤的形態。

  ②剩餘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③利潤率是剩餘價值和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

  2平均利潤的形成和剩餘價值的分割

  ①平均利潤率是剩餘價值總量對社會總資本的比率,即全社會的剩餘價值總額和全社會的預付資本總額的比率。

  ②按照平均利潤率來計算和獲得的利潤,叫做平均利潤。

  ③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即商品的成本價格加平均利潤。

  ④在利潤平均化規律作用下,產業資本家獲得產業利潤,商業資本獲得商業利潤,銀行資本家獲得銀行利潤,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

  彙總: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經濟危機

  1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

  ②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具體體現。

  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①生產相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本質特徵。

  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種基本矛盾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

  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週期性特點,使社會資本再生產呈現出週期性特點,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甦和高漲。

  彙總: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1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

  ①資本主義國家是資產階級利益的體現,它以一種新的階級剝削和壓迫形式取代了以往的階級剝削和壓迫形式。

  ②資本主義國家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是服從於資產階級進行統治和壓迫需要的工具。

  ③憲法是資本主義國家法律制度的核心。

  ④資本主義憲法的基本原則有:私有制原則,“主權在民”原則,分權與制衡原則和人權原則。

  2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

  ①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中佔統治地位的、反映了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種思想理論和觀念的總和。

  ②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觀念上層建築,是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是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集中體現。

  彙總: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1壟斷與競爭

  ①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兩個階段。

  ②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存在競爭的主要原因:第一,壟斷沒有消除產生競爭的經濟條件;第二,壟斷必須通過競爭來維持;第三,不存在由一個壟斷組織囊括一切部門,一切社會生產的絕對壟斷。

  ③壟斷條件下的競爭同自由競爭相比,具有的新特點:第一,主要目的是要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和鞏固,擴大已有的壟斷地位;第二,競爭的手段更加多樣;第三,競爭的規模擴大,範圍遍及各個領域和部門,並由國內擴充套件到國外。

  2壟斷利潤與壟斷價格

  ①壟斷資本所獲得的高額利潤,歸根到底來自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創造的剩餘價值。

  ②壟斷利潤有四種來源:對國內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獲得的利潤、佔有非壟斷企業的利潤、對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獲取的國外利潤、把勞動人民創造的國民收入的一部分轉化為高額壟斷利潤。

  ③壟斷價格長期偏離生產價格和價值,但它的產生沒有否定價值規律,壟斷價格的制定和變化,歸根到底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變化。

  彙總: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①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和私人壟斷資本融合在一起的壟斷資本主義。

  ②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主要有四種形式:第一,國家所有並直接經營的企業;第二,國家與私人共有或合營的企業;第三,國家通過多種形式參與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過程;第四,巨集觀調節和微觀規制。

  ③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並沒有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

  2壟斷資本向世界範圍的擴充套件

  ①壟斷資本向世界範圍擴充套件的經濟動因:將國內過剩的資本輸出以在別國謀求高額利潤、將部分非要害技術轉移到國外以取得在別國的壟斷優勢、爭奪商品銷售市場、確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來源。

  ②壟斷資本國際化條件下各種形式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但它們從根本上說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他們攫取高額壟斷利潤服務的。

  3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

  ①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②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金融寡頭的統治。

  ③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

  ④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己經形成。

  ⑤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彙總:當代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新變化的表現和特點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①國家資本所有制形式形成併發揮重要作用。

  ②國家資本所有制形式的主要特點:國有企業的重要職能是推行政府的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為私人壟斷資本的發展提供服務和保障。國家資本所有制體現著總資本家剝削勞動者的關係。

  ③法人資本所有制崛起併成為居主導地位的資本所有制形式。

  ④法人資本所有制的基本特點:各類法人取代個人或家族股東成為企業的主要出資人,企業的股票高度集中於少數法人股東手中,法人股東直接參與公司治理。法人資本所有制有兩種形式:企業法人資本所有制和機構法人資本所有制。

  2經濟調節機制和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

  ①經濟調節機制的變化,資產階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  ②經濟危機形態的變化,危機對社會經濟執行的干擾減輕、破壞性減弱,危機週期的長度縮短,經濟危機的四個階段之間的差別有所減弱,金融危機對整個經濟危機的影響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