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一場高質量的演講
演講前已經將內容背得滾瓜爛熟,但上臺後卻緊張得不得了,瞬間大腦空白、聲音發抖,連自己在說什麼都不知道,全程都只想著趕快結束,心理挺鬱悶:我果然不是演講的料。你經歷過這樣的體驗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第一,上臺前做一些肢體放鬆。
如果上臺前心裡開始打鼓,那麼不妨提前五分鐘,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做深呼吸,讓身體放鬆,頭腦也會跟著清明起來。
第二,想辦法提前熟悉場地裝置。
音響裝置罷工的狀況會影響演講者的心態,所以,請一定提前十五分鐘到現場,試話筒、瞭解一下場地佈局。這樣,開場後,你就會感覺是在自己地盤上演講,會自信很多。
第三,準備提示卡。
把大綱寫在提示卡上,拿在手裡,忘詞了,可以掃兩眼,有備無患,心裡就不慌啦。當然,這個動作可不是讓你端著卡片念詞,因為你在臺上會很緊張,而字很小,根本看不清楚。我曾經見過很多次,念詞的演講者念序列,反而貽笑大方了。
第四,練習,練習,再練習。
不斷練習是成功演講的硬道理。上臺之前,要熟練講稿的內容。我的建議是,把演講大綱寫下來,先對著鏡子練習,然後再對著活人,呵呵,比如親朋好友練習。請記得一定是大聲講出來,而不只是在大腦中過一遍。因為只有大聲練習,你才能確定自己的聲音是否好掌控。
第五,化被動為主動。
有演講焦慮的人,多把注意力聚焦在自己身上,腦袋裡老想著:“聽眾會怎麼看我?”結果越是這麼想,就越慌張。其實,與其在臺上想著別人的眼光,不如倒過來,關心一下臺下的聽眾。如果你對聽眾非常好奇,想了解他們是什麼樣人,一旦焦點轉移,你就會覺得自在許多。
第六,預演“大腦舞臺劇”。
馬上要上臺了,坐下來,在大腦裡把大綱過一遍。同時可在大腦裡先上演一遍成功演講的戲碼:看到自己上臺如何意氣奮發,侃侃而談,把演講順利完成。這是一種正面的心理暗示。我把它稱為“大腦舞臺劇”,其背後的心理學原理是:先過了一次,當上臺之後,你會覺得正在經歷的情景你早就熟悉,焦慮感因此大大下降。
第七,準備救場臺詞。
萬一到一半出狀況,忘詞了,怎麼辦?“嗯嗯嗯”地卡帶般愣在那兒可不是上策,當聽眾發現你忘詞的時候,你的評價焦慮和演講恐懼就會自動升起來。別慌,你可以事先準備一套隨時可用的幽默救場詞,比如:“哎呀,我就說我有中年痴呆吧,怎麼一下想不起來自己要說什麼了呢?”一方面展現自己的幽默感,讓大家發笑,一方面也給自己多爭取一點時間,看看提示卡片。
第八,調整自己不合理的期望。
想所有人都給你打滿分?別逗了!坐在臺下黑壓壓的一片人,如果用臺思想X光機一照,你會發現,他們腦筋裡各有各的盤算,有的人在想工作,有的人在想早上跟老婆的爭吵,有的人在想《星球大戰》……呵呵!所以,演講的你也許全神貫注,聽講的人可未必,你怎麼可能指望每個人都給你打滿分呢?其實,只要大部分的聽眾能理解你在講什麼,並多少從中獲益,就算是非常成功的演講了。
第九,利用“意像”法。
有演講恐懼的人,會把聽眾想象成嚴酷的考官,好像每個人都拿著放大鏡在挑自己的毛病。而事實上,我從事演講十幾年,去過570多家企業,面對的聽眾規模從20人到8千人,還從沒見過有聽眾當眾站起來,讓講師很難堪的,呵呵。聽眾中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但一般不會當眾挑戰講師,所以請別有那麼大的壓力。大可以把聽眾都想象成大西瓜,安靜地坐在那裡,觀看你的表演。你自己都會覺得滑稽有意思,就自然地放鬆了。這一招對有強烈演講恐懼的人,效果很不錯。
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有句名言:“對語言的理解不僅僅限於詞句,而是連同語句的聲音、強度、變化、速度——並表達出來——簡而言之,就是言語背後的音樂,就是發自內心的激情。”將激情注入到演講中去,演講者將樂在其中。而激情,是每個人天生都具備的。正如著名演講家卡耐基所說,“每個人只要會說話,就一定能成為出色的演講家。”
磨劍
林肯曾經說過:“我相信,我若是無話可說,就是經驗再多,年齡再老,也不能免於難為情。” 要進行成功的演講,需要有成功的準備,否則,未經準備即出現在聽眾面前,與未穿衣服一樣。卡耐基也一再強調,只有有備而來的演說者才能獲得自信和成功。如果沒有準備,就像一個人上了戰場,帶著有故障的武器,並且身無彈藥。任何演講都需要作一定準備,長則數十年,短則數分鐘。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
那麼在公開演講前要做哪些準備?最重要的是瞭解你將要面對的演講物件,想方設法瞭解演講聽眾的需求。演說者與聽眾間建立起和諧關係,是一切成功演說的關鍵。根據聽眾的興趣來講演可以有效地抓住受眾,也可以使自己儘早進入演講的角色。
曾把《如何尋找自己》這一題目講過六千多次的演講家羅索·康威爾博士這樣回憶:“當我去某一城或某一鎮訪問時,總是設法儘早抵達。以便去看看郵政局長、旅館經理、學校校長、牧師們,然後會找時間去同他們交談。瞭解他們的歷史與他們擁有的發展機會。然後,我才發表演說,對哪些人談論,就得適當地選擇當地題材。”
舞劍
當公開演講馬上就要來臨,而你雖已經準備了數個小時,可仍然怯場。有一則古老的戲劇法則這樣說到:“誰若不再有怯場的感覺,他定會走下坡路,而且必然會退出舞臺世界。”所以演講者不是要消除怯場,而僅僅是要控制怯場的消極方面。當一個人處於一個很特別的場景之下時,精神就會緊張,一旦急劇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語無倫次、昏厥等極端現象。在演講準備工作已做得充分後,演講者需要關注一些小細節就可以把怯場控制住,例如穿稍寬鬆衣服、深呼吸、建立自信等等。
人們常常更多地根據感覺和直覺,而很少憑藉理智來做決定,當然前提是“講什麼”實事求是,而且翔實具體。所以如何把準備好的演講題材說到人們心坎兒裡去,這決定著演講的成敗,但更多取決於演講前的充分構思和準備——“豬肚”,但演講中的“鳳頭”和“魚尾”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每個演講都需要有一個無與倫比的、非常吸引人的導語,導語的目的是要讓聽眾從自身角度出發確信,這個演講對演講者十分重要。
開場一定要與眾不同,確切地說就是一定要在開場時就能抓住聽眾的注意力。縱觀那些優秀的演講家,他們大多以四種方式來開始自己的演講:一、一則小故事。幽默故事和一般故事都可以,使用幽默故事當然要求講話者要有幽默秉賦,切不可平淡呆板;而後一類故事,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軼事趣聞,也可以是中外歷史上有影響的事件;二、展示物品。講話之前,先拿出一件物品,肯定會讓在座的聽眾挺直身子。他們會猜想:他要表演魔術嗎?這就引起了聽眾的好奇;三、令人震驚的事實。它可以使聽者從一系列觸目驚心的事實中醒悟過來,造成一種“懸念”,使聽者急於瞭解更多情況;四、涉及聽者切身利益的話。把自己講話的內容與聽者的切身利益聯絡起來,引起聽者的關注和重視。
應該摒棄的開頭有:沽名釣譽式,把空洞客套的導語當作時髦的開場白,“很可惜我沒怎麼準備,但儘管如此,我還是想要試一試……”;不言而喻的事,無聊,“我們今天相聚在一起,因為……”;自殺式,無異於告訴聽眾,他們是何等的不重要,“我很抱歉,給諸位帶來了負擔,但……”一旦使用這樣的開場方式,演講將失敗無疑。
結束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彩的結束語猶如與人話別,能促人深思。一般來說,結尾都要總結觀點,簡明扼要地對所闡述的思想和觀點做一個高度概括的總結,以達到強化主題、畫龍點睛之作用;“請求採取行動”也是一個好的選擇,演講者在結尾可以以充滿激情、扣人心絃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主張,贏得聽眾感情共鳴,對聽眾的理智和感情進行呼喚,鼓舞聽眾振奮精神,付諸行動;結尾的另一個作用是“提出問題引起思考”,提出問題,甚至是一系列的問題,這能引起聽眾深入思考;如果已經掌握了演講的奧祕,好的演講者經常會用用含蓄、幽默的言辭或動作作為結尾,意思雖未直接表露,但富有趣味,發人深省,聽眾在歡聲笑語中禁不住要去思考、領會演講者含而未露的深刻用意。
當然,所有的解決方法,都像是一個“悟道”的過程,如果不能參透其中玄機,那麼“方法”層面的“知識”就永遠不可能變成“智慧”,你也將仍然經受著演講前的侷促不安,並且收穫“蹩腳”的演講。
我們不指望憑著一條三寸不爛之舌闖蕩江湖,但至少在演講中得到聽眾的重視和青睞,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