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夢想而成功的故事精選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任憑風吹雨打,不管荊棘密佈,我們也要堅持下去,因為夢想是永恆的信念,夢想是拼搏的精神,夢想是熾熱的追求。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懷揣夢想而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懷揣夢想而成功的故事篇1:無畏的勇氣讓理想走得更遠

  1988年,一位中國青年男子懷揣200美元和夢想,孤身走出國門,去參加一個由瑞典歌劇院主持的音樂考試。

  考試前夕,他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打工賺了少量的生活費,算算離考試還有好多天,只好躲到一個小酒店,計劃著怎麼過,每天僅僅以一頓冷水拌麵包果腹。

  考試那天,他需要一口氣唱完14首曲目,加之身體虛弱,臺上的他沒有半點力氣。當他唱完第一首詠歎調後,不爭氣的肚子開始咕嚕嚕響,飢餓的咕嚕聲與安靜的音樂廳極不協調,臺下的評委對此很納悶。

  正當他一籌莫展的時候,鋼琴伴奏師站起來主動幫他解釋。在場的一位瑞典老教授對此非常感動,馬上差遣工作人員買了一杯熱巧克力和餅乾等充飢物品,他這才順利完成了這場考試。

  等待考試結果需要一段時間,於是他跑到一家中餐館,希望他們給他一個洗碗的機會。由於沒有簽證,人家不讓他打工,無奈,他厚著臉皮跑到了警察局。

  警察們對此莫名其妙:“你來這裡幹嗎?”他坦然地回答:“因為來參加一個考試,我已身無分文,但我必須吃飯。”他把邀請信給他們看。警察把他帶到休息室,然後給他買了一份炒牛肉片的大盒飯。

  為表達謝意,他給警察們唱了一首《我的太陽》,因為他們很少有機會聆聽這樣高雅的音樂,聽完之後,大家報以雷鳴般的掌聲,然後還讓他唱第二首……那段時間,他天天跑到警察局吃飯,天天給他們唱歌。他和警察們成了朋友。

  功夫不負苦心人,11位評委全部給他打了最高分,他在這次考試中得了第一名。他就是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歌聲打開了瑞典皇家歌劇院的大門,並最終成為挪威歌劇院終生簽約演員的歌唱家——蔡大生。

  每當有人問及他成功的經驗時,蔡大生總會提及瑞典歌劇院考試的那段經歷,並直言不諱地說:“我要感謝自己那份無畏的勇氣,是這份可貴的勇氣,讓我贏得了鋼琴伴奏師和警察朋友們的幫助,才能順利渡過危機。”

  懷揣夢想而成功的故事篇2: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

  他小學沒畢業,就隨父母遠離家鄉來到香港,但生活沒有給他任何驚喜:住在木屋區,沒水沒電,沒錢上學,常常餓肚子,一家人常常以麵條充飢。15歲時,他開始出去掙錢,可是人生地不熟,他只能幫人幹苦力,扛麻袋,搞搬運,上貨卸貨。

  為了餬口,他還常常受到街頭流氓的欺負,有一次,他們甚至叫他吞石子,吞下去就給他10元港幣,他奮勇反抗,結果被打得遍體鱗傷。漸漸地,他也開始混入了混混的圈子,因為他發現這樣可以不勞而獲,他偷東西,跟著老大收保護費,在娛樂場所打架,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

  在一個叫“普慶波樓”的地方,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林正英。他打架,一口氣從佐敦道跑到旺角,林正英對他說,你現在二十幾歲,你有沒有想過,三十幾歲時還能跑多遠,四十幾歲呢?林正英的一句話,點醒了他,他決定,作為一個男子漢,要幹出一番大事業。他開始想做生意,這也是他父親的意願。可當林正英邀請他去幫忙做劇務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他這一決定讓父親心灰意冷,因為在他看來,兒子選擇的是一條當挑水和尚的路,依然是不務正業,混日子。這一回,他第一次跟父親面紅耳赤地吵起來,說,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

  在幕後,他幫導演、演員遞盒飯,端早點,為劇組搬凳子,搬桌子,背木頭搭高臺。演員們一招一式的表演,勾起了他童年蹲在電影院的廁所裡逃票看電影的回憶,於是,他有了演戲的念頭。當他把想法告訴導演時,立刻遭到了拒絕。

  但他沒有灰心沮喪,他勤懇地做著場務,別人休息聊天打牌的時候,他就蹲在攝影機後學戲,跟著比劃。有時演員把劇本放在一旁,他就拿來看,設想自己的角色。他這一干一學就是十年。十年中,他倔強地纏導演,請求給他上鏡的機會。十年後,導演終於給了他一個跑龍套的機會。雖然他只是在銀幕上稍縱即逝地現身,而且給的都是一些猥瑣的市井無賴的角色,但他都百分之百的投入。有時,導演還會表揚他幾句,這讓他歡欣鼓舞。

  2009年,他憑藉著在《PTU機動部隊》活靈活現的演出, 獲得了第9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男配角獎。他成功了。他從跑龍套演“小配角”成為“金牌配角”,贏來了事業上的頂峰。他就是香港著名演員—林雪。

  在一次採訪中,他說,演員是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可能再加些番茄和牛肉更加好吃,但這是導演的問題,你要先做好土豆的責任。他用了20年的時間來做好一個土豆,將土豆一直做到了“金豆”。他獲得今天的成就與他的這種踏實本分的“土豆”精神是分不開的。林雪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人,無論他的起點有多低,只要認準了方向,並且不要怕花時間去做好,就算是一隻蝸牛,也能爬上事業的巔峰。正如他所說的:挑水的和尚也能成佛。

  懷揣夢想而成功的故事篇3:利比亞戰火中的中國女孩

  1986年,她出生在江蘇省太湖之濱的無錫市。在父親眼中,她體質瘦弱,但極其堅強勇敢,天生的潑辣性格,膽子特別大,從沒看見她掉過眼淚,小學五年級時曾做過一次至今都讓家人感覺後怕的壯舉。

  那是個星期天,小小年紀的她和兩名女同學約好一起去練跆拳道,回來時走在路上,突然被路邊竄出的兩名三十多歲的女子攔住了去路。她們見四下無人,一名女子望風,另一名女子佯裝問路,威逼利誘地叫她們把身上的零花錢都交出來。兩名女同學見此情景,一時被嚇蒙了,只好把錢交了出去。這時,只見她面不改色心不跳,慢慢將書包從肩膀上褪下,趁要錢的女子心神恍惚之時,猛地用書包砸向女子頭部,大喊一聲:“快跑!”書包上的鋼片把那名女子砸得鮮血直流。兩名女同學也在她的指揮下得以逃脫。

  高三上學期,父親抱著試一試的心情,帶她前去南京市參加北京語言大學的提前考試,原本是理科生的她,英語成績十分突出,考試科目正中下懷,最終陰差陽錯提前圓了大學夢。

  後來的一次冒險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那時她上大學三年級,“五一”長假,懷揣600元錢,單獨一人去內蒙古大草原進行了一次生存體驗。一天中午,父親突然接到電話,她告訴父親成功抵達內蒙古,大草原風光是多麼美好。其實,父親後來才知道,那時的她在大草原已迷路多時,又累又餓,隨身攜帶的水壺裡的水只剩下一點點。就快要支撐不住時,突然有一家小旅館映入眼簾,她直奔過去,憑藉出色的溝通能力和當地人交上了朋友。更為意外的結局是,她是乘坐當地鎮長的小車,風風光光遊覽了內蒙古大草原的風景。

  2009年7月,她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阿拉伯語專業,即被當時半島電視臺駐北京辦事處看中,以月薪一萬元邀請她加盟,而她最終說著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闖進中央電視臺,選擇更富挑戰性的阿拉伯頻道工作,成為一名訪談節目主持人,期間採訪過蘇丹外交部長及駐中國大使館大使等人,在央視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慶典現場,擔當起阿拉伯語女主播。月薪雖只能勉強在北京生活,但她覺得倍有成就感。

  2011年7月初的一天,本應準備去新疆採訪的她,聽說欄目組急需一名女記者前往利比亞。得到訊息,愛冒險的她興奮異常,立刻主動請纓向領導提出申請。申請很快被批准,一向孝順的她害怕父母擔心,瞞著所有人僅給父親發去一條簡訊,聲稱要去新疆出差,暫時不能聯絡。幾天後,遠在無錫的親戚從電視新聞中看到她去了利比亞,當了一名戰地記者。

  父親聽說後怎麼也不敢相信,待在家裡如坐鍼氈,為她的生命安危揪心,寢食難安。第二天,她給父親打電話,在父親一再“威脅”下,她才吐露實情,並要求父親不要告訴身在北京的媽媽。

  利比亞局勢戰事連連,日趨白熱化。2011年8月24日,一個意外訊息打破了所有人的生活寧靜,在利比亞政府軍陣營內報道的三十多名外國記者,包括有五名中國記者,她是其中之一,頭戴鋼盔,身穿防彈衣,被困在酒店內斷水斷電已長達六天之久,情況十分危急。這天晚上,經過多方努力,他們才被營救釋放,在中國駐利比亞大使館的車輛前來迎接時,看到茫茫夜色中,仍有很多荷槍實彈堅守陣地的武裝阻擊手的身影,讓人感到不寒而慄。回到大使館大家才鬆一口氣,開一瓶茅臺慶祝,終於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隨後,央視國際新聞中心負責人致電她的父親,對她的戰地報道給予高度好評,稱她的表現非常堅強勇敢。她就是現年25歲的無錫女孩馮韻嫻,也是此次派往利比亞的五名戰地記者中,最年輕的一位中國記者,被媒體喻為優雅從容的美女記者和執著勇敢的“戰地玫瑰”。

  還有什麼能阻擋我們跋山涉水,征服巔峰的挑戰呢?生命之所以強大,正是我們擁有不畏山高水深,追求夢想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