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太極拳是神拳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在中華武術史上已有幾百年的時間,當今人們習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學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定的拳理拳法,通過學習太極拳能提升技擊能力,也能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修為。
經常聽有人說太極拳亦稱神拳。以前我是不太贊成這種說法的。因為,所謂神拳,總是讓人產生些誤解。也會讓一些人就此走入玄虛一道。
簡單歸納,針對神拳一說,有以下幾種誤解。
太極拳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太極拳不僅有技擊功能防身功能,還有治病的功效,並被現代人運用到臨床中。
一是萬能說
把太極拳說成是萬能的,會了太極拳,就能打敗天下無敵手。
二是玄虛說
幻想什麼老道、神仙異人傳授,追求一朝得道即得神功。又從禪宗、密宗等處探尋,遠離了練拳的本義。
三是神采說
在練習太極拳時,為突出其神采故意精神抖擻,鋒芒外漏。現在有個詞叫霸氣側漏是也。更有搖頭擺尾,頻以眼神放電者,更是與太極之精神相去甚遠。還有對太極真義不求甚解,追求快出功夫,追求打出效果。
學習太極拳貴在堅持,很多人想達到太極拳的養生功效,太極拳是一項緩慢的有氧運動,太極拳的養生功效也是在長期的練習中體現。
因此,有了架子越低越好,架子低功夫就出的快一派說法。這種不懂鬆沉,關節經絡不通的低架子不過是在空磨損膝蓋而已。所以,我以前不贊成把太極拳說成是神拳。
後來,看了一些有關太極拳歷史演變的資料,方發現,太極拳在清朝咸豐時代,有些人稱它為神拳,是有它的道理的。
“稱神拳者,並非指神怪之神,而是神經之神,神氣之神。一者是因在練功時不是用力,而是用意,用神用氣;二者是在對手時,其動不是專靠肌肉的伸縮為主,而是以神經之動為主,其變化運用巧妙神奇,有令人不可測度之處,故稱之為神拳。”
後來,又有太極拳家給太極拳之為“神拳”進行了引申式的闡述。
一是太極拳在練時是用神用意,於藏而不露之中,其主要是用神,所以稱為神拳。
二是太極拳在對手時變化神奇,冷快絕倫,能打人於不知不覺之中,有時神氣一動對方就驚心動魄不知所措,所以稱之為神拳。早先,楊祿禪稱神拳“楊無敵”,就是這個道理。
看了這些論述,我又覺得,稱太極拳為神拳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按照這樣的理解,不僅不會讓我們誤入歧途,而且會指導我們真正練好太極拳。也就是說在練習太極拳時,要以神、以氣、以意為主。
反之,如果練太極拳只是一味在筋骨伸縮上下功夫,那又怎麼能練成真正的太極功夫呢。
太極神功的動作原理
1、“重心”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重心在太極拳中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重心不穩的話,就會出現東倒西歪的情形,很難將太極的動作打的漂亮。
在盤拳中重心的位置決定人體的穩定和平衡程度,在太極拳中講究虛實及其轉換,“實”對於下肢即重心靠近的位置,“虛”則離重心較遠的位置,但無論怎樣轉換,也不能離開人體下肢所確定的支撐面,否則將易傾倒。
在太極拳中要求“中土不離位”,即自己的重心線一定要在自己的支撐面上。重心位置合適,虛實合理,避免雙重,可做到不滯、不重,使步伐移動靈活,如做弓步時,兩腳要有一定的橫向距離,保證合適的支撐面,重心位置應在兩腿間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就可使兩腳均有著落,稱為半輕半重。
在動作虛實變換的時候,只有在中正立身的情況下,才可以達到靈活轉換的要求。在技擊中穩固重心線是防守與進攻的基本條件,利用重心轉換,身法的協調,胸腰的折迭、運化,乃至步法的調整,最終達到重心線始終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置,並使對方遠離我的重心線。“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從而保持不敗的態勢。
2、“衝量”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物理學中的衝量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作用時間的乘積。衝量是描述力對時間的積累效果,是過程量。不難看出,力的積累效果不只與力的大小有關,還與作用時間有關。也就是說,力大效果不一定大,力小效果不一定小。發出的拳作用時間最長,這個時間與力的乘積,也就是說產生的衝量最大。
另外從物理學中的動量定理***動量是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內容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的衝量等於物體動量的變化量***可以推斷出拳接觸到物體瞬間速度極大。所以拳才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太極拳諺中有“動貴短,意貴遠,勁貴長”。勁貴長也含有勁力點的作用時間長,從而增加力的衝量,使其積累更大的效果,產生更強的作用。
3、“速度和加速度”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學中常用的兩個物理量。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和運動的方向,而加速度是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和變化方向的物理量。這兩個物理量在太極拳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把握和運用的好壞,也決定盤拳的質量。太極拳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都是由這兩個量表現出來的。
盤一趟拳架的時間是速度,在單位時間內由慢轉快的程度就是加速度。這兩個物理量在太極拳中都有一定要求,如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就逐漸加快,而運到落點時最快,以後復轉慢,如此周而復始,在技擊中“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創造出有力於自己的條件,都是要求把握好這兩個量。在太極中有個術語叫“閃挪”,閃就是變速,再把變化時間考慮進去就是加速度,根據需要通過一個快速小圈折迭,瞬時變速,變向,即增大加速度,使太極拳表現出空、靈、冷、脆的特點,在技擊中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力的三要素”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力的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力的三要素決定力的作用效果。哪一要素髮生變化,都會使力的作用結果發生改變。下面就這三要素加以說明:
***1***力的大小
太極拳把這種力叫“勁力”,是太極拳演練中的一種特殊的活力,這種活力就是“掤勁”。掤勁在太極拳演練中無所不在,所以太極拳稱為“掤勁拳”,太極拳就是由八門勁***掤勁、扌履勁、擠勁、按勁、採勁、挒勁、肘勁、靠勁***構成。
八門勁主要練的是掤勁,掤勁是一種綿軟不斷的“彈簧勁”,而這種彈性勁不是人身固有的勁,要練出這種“彈性勁”,必須摧毀自身舊有的僵勁,舊勁不去,新勁不生。
所以拳論說:“運動如百鍊鋼,何堅不催”。掤勁生於彈性,彈性則生於身肢放長,並在行拳過程中做到“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處”。而做到這些的前提,是神聚氣斂,才能加強掤勁的內在因素,才能做到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從而提高勁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方向
在太極拳中就是運動的方向和方位。歷代太極拳大師在盤拳過程中十分注意方向和方位。在盤拳時不可橫抹、豎直,要走弧線,這是太極拳特性所決定的,如何將太極拳盤得圓活,走出弧線,並方位正確?太極拳先賢們都十分重視。
太極拳講究“八門五步十三勢”。“八門”即北、東、西、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五步”為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十三勢是太極拳的方向方位。太極拳大師楊禹廷為使學生將太極拳盤圓活,更好地理解太極拳的方向方位,創編了“八門線”,並被公認為佈局周密、照顧全面、合理利用空間最好的拳藝功法。
何謂“八方線”?八方線是將八角平面的八卦太極圖以圓線連線起來,畫成一個360°的圓形圖,練拳人所在的位置便是“八方線”的中心,一隻腳不動作為軸心,另一隻腳圍繞軸心畫一圓環,行拳時手腳不離八方線,這樣練拳就有章可循。
盤拳的過程,是上下左右循弧線行拳修煉的過程,也是將拳走圓的過程。八方線是太極拳的重要拳法,遵循這一拳法,就可以登堂入室走進太極之門。天長日久,拳架規範,方位準確,練拳一日,技精一日。
***3***力的作用點
物理學中力的作用點不同,那麼力的作用效果也會不同。太極拳中把這個點叫“著力點”,也叫“勁力點”或“勁點”。這一點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會截然不同。在技擊中通過著力點的變化,按到對方的來力方向並且每個開合的落點都表現出“四正”“四隅”的勁別,這個勁力點要極堅剛,但作用時間卻很短,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而後又極其柔軟,這就是所說的“柔行氣,剛落點”。
而且這一勁力點是通過纏絲勁發出去的,有了螺旋纏絲力就有了方向,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間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同時這樣打出的勁點才有太極拳的味道。
習練太極神功的注意事項
1.速度要均勻
初學太極拳時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打基礎,先把動作學會,把要領掌握好。熟練以後,不論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從頭到尾保持均勻。
打一套“簡化太極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鐘,有的人慢練,可長達8~9分鐘,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極拳”為8~10分鐘, “八十八式太極拳"需要20分鐘左右。
許多人練拳都慢不下來,正確的練習太極拳應該是慢中有快,快中有慢,互相協調,勻速練習。
2.架勢不可忽高忽低
初學時架勢可以高一點,也可低一點,但在“起勢”時就要確定高低程度,以後整套動作,要大體上保持同樣的高度***除“下勢”以外***。體弱者最好採用高一點的架勢練習,隨著動作的熟練和體質的增強,再練中型架勢或低一些的架勢。
3.要適當掌握運動量
太極拳運動雖然不如體操運動和其他長拳運動劇烈,但是由於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彎曲情況下做慢動作,加之要求全身內外上下高度集中統一,所以,還是有一定運動量的。
特別是下肢的運動量比較大。因為打這種拳,一方面要求兩腿分清虛實,體重經常由一條腿來負擔,而這條腿又是在膝關節彎曲情況下來支撐體重的。
太極拳是一項緩慢的有氧運動,許多人練習一個小時都不會感覺到累,但是練習太極拳會消耗很多能量,因此,練習不宜過長。
一方面,由一個姿勢轉到另一個姿勢、重心由一腿過渡到另一腿上時要求緩慢,用的時間較長,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負荷量。
所以,初學的人練完一兩趟“簡化太極拳”,往往會感到兩腿痠痛,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堅持練下去,這種腿部痠痛現象,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