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打太極劍的好處

  太極劍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鍊才能發揮出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簡述

  1、打太極劍由於動作緩慢,動作幅度可控,可以鍛鍊心肺能力,能夠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

  2、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迴圈得以擴張,可以有效的鍛鍊身體各部位。

  李德印32式太極劍教程

  李德印32式太極劍包含的三大關係

  曲與直

  在太極劍中,動作也基術都是非圓即弧的曲線,而劍長三尺是直線,因而必須正確處理好“曲”與“直”的關係。

  勁以曲蓄,力以直髮,曲蓄可以遊刃有餘,直髮則猝不及防。技擊時,如果動作過曲則與對方距離不適:進攻時勁力不易發放到列方,而且動作幅度過大,容易暴露自己的弱點,防守時易被對方切入壓扁而無反攻之力,於己不利。

  所以,我們要看清局勢,分析好利弊。

  動作如果太直,則防守時肢體僵脆沒有彈性,進攻時蓄勁不夠,發勁不狠,動作呆滯、易為對萬所乘。

  在“回身平刺” 一式中,當右手劍向前平刺時,右臂應略往回收,如果右臂有多遠伸多遠,整個手臂就會與劍身形成一條直線,上身重心就會前移,導致重心不穩,若對方變換招式我則不能隨機應變,就會處於劣勢。

  習練太極劍一定要掌握好動作的曲直適度及相應變化,處理好“曲”與“直”這一對陰陽辯證關係。

  掌握這層關係,對於我們太極劍的實踐練習也有所幫助。

  穩與靈

  《拳經》講:“形式沉穩如泰山,身體輕靈似飛鳥。”古諺有“刀如猛虎,劍似飛鳳”,說明輕靈是劍的一個重要特點。

  太極劍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穩。靈與穩兩者互為陰陽,相互統一,先穩後靈,穩中求靈。穩並非目定不動,而是一種動態之穩、動態平衡,靈並非飄絮之靈,而是有根之靈。

  不穩則發力如無之水,不靈則形式呆板遲滯。在“靈貓捕鼠”、“鳳點頭”、“犀牛望月”等劍式中,只有下盤穩固,上盤才能輕靈自如。靈亦為輕,穩亦為沉。

  若一升俱升,就會造成身體漂浮、下盤根基不牢的弊病,若沉俱沉,就會造成癱軟、萎縮、丟勁的弊病。如“左右託千斤”中,力往上發,但重心要往下沉。

  “探海式”中,當右手握劍逆纏向右下方發力刺劍時,右胯下沉,右膝微曲,右腳五趾抓地,同時鬆左胯提左膝,左手劍指逆纏向左上方掤指發力,形成對稱平衡勁。

  在“野馬跳澗”一式中,在跳躍騰空時,雙手捧劍向前上方刺劍發力,襠部要向後向下沉,形成對稱平衡勁。

  在“勁風假草” 一式中,盤步下蹲,虛領項勁,右手劍逆纏向右下方貼地抹劍,左手劍指逆纏加大向左上方的掤勁,在內勁上對稱和諧。

  遠與近

  太極劍相當於對右臂進行了加長,其技擊技法依然與太極拳相同。

  長者,遠也,短者,近也。意有長短,手也有長短,放人意要長,發力手要短。當敵人離我較遠時,我用劍擊之。

  當敵人與我近身時,劍的作用就會大火削減,此時我就要採用貼身靠打,正所謂“挨著何處伺處擊”、“合則周身柔軟似無骨,忽然放開都是手”,不能手裡拿著劍就只能用劍,肩、肘、手、胯、腿、腳都是我手中的“劍”,放長護短,練長用短。

  只有正確認識太極劍的作用,才能在技法上得以提高,進而“階及神明”。

  如何讓練好李德印32式太極劍

  一般來說,應該先學太極拳,再學太極劍

  在太極劍的行功走架方面,就需要太極拳法的輔助。

  從套路角度看,太極劍的動作要領,包括一些動作,都和太極拳是一致的。

  從技擊角度看,太極劍是太極拳的補充、延伸和發展。

  劍法對於拳法來說,是一種繼承和發展。劍讓我們的手臂長度得到了延伸。

  練習太極拳要柔和緩慢,圓活連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在技擊上講究以柔克剛,以迂為直,捨己從人,後發先至,太極劍依然。

  《莊子·說劍》有一段很有趣的記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這正是太極拳、劍技法的生動描述。

  雖然不能說莊子講的就是太極劍,但可證明,中華武術隨著道家哲學的產生,早就蘊涵著太極拳、劍的原理和風格。

  從上面莊子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出,太極拳法和劍法是源遠流長的。

  所以,打好太極拳的基礎,是練好太極劍的重要條件。

  早期練武,不學好太極拳,師傅是不教劍的,也不可能練好。當然,如果純粹為了健身,也可以先學太極劍,但要對各項要領嚴格要求,仔細琢磨,循序漸進,防止舞蹈化或體操化。

  學習太極劍,也和學拳一樣,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

  欲達“形似”,除了“模仿”之外,一是要追求要領,二是要了解用法。要領是用法的保障,用法是要領的根據。

  要明白“為什麼”,才能融會貫通。為此,必須穩紮穩打,不能急於求成。學拳容易改拳難,切不可失之過急。

  過去教拳,師父帶徒弟,一個動作要練好長時間才能繼續,現在多用辦班形式傳授,難免夾生,學完後要不斷鑽研改正。

  能在一年內把動作逐漸改正確,就算快速了。若不繼續請教追究,必然越練越走樣,甚至無法挽救了。

  在練習太極劍要追求高境界

  所謂“神似”,即在動作正確的基礎上,進而追求太極劍的意境、神韻、氣勢、風格,並追求其文化和精神內涵。

  不但要注意每個動作的身法步法劍法,還要注意某些整體要求。全身放鬆柔順,呼吸自然深長。

  太極拳演練要速度均勻,太極劍則可以在劈、點、挑、刺的瞬間,適當加快速度,顯得更有氣勢***並非必須如此***。如果用長劍穗,還要考慮劍穗運轉的靈活性與美觀性,既要運劍又要運穗。

  神似的重點是意念鍛鍊,不但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還要“以身運劍,劍神合一”,進而身心兩忘,純以神行。凡此種種,已經進入“功夫無息法自修”的階段了。

  楊澄甫先師有個太極劍的題詞:“劍氣如虹,劍行似龍,劍神合一,玄妙無窮。”此即神似的要求。

  這個題詞,我們首見於《武林》雜誌1983年第11期,不知何時為誰題寫。顯然,它是別人代先師所題,楊澄甫先師的文化不高,沒有這樣的書法水平***有人說先師不識字,不是事實***。

  從筆跡分析,可能是陳微明先生代筆。不管怎樣,我們把它看作“楊澄甫先師論劍術”還是可以的。

  太極劍法博大精深

  縱觀中華劍術的發展及其文化蘊涵,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劍是流動的詩歌,劍是傳神的書畫;劍是逸士高道的伴侶,劍是閒雲野鶴的象徵。

  實際上,劍也被古人作為一種求神祭天的法器和斬妖驅邪的珍寶。《新唐書》本傳稱,“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舞劍,張旭草書為三絕”。

  吳道子觀看了裴旻舞劍後,“於是援毫圖壁,颯然風起,為天下壯觀。道子平生年畫,得意無出於此者”。

  裴旻舞劍能與“詩仙”李白和“草聖”張旭並列,使“畫聖”吳道子得意而落筆生風,創作出平生最好的作品,其藝術魅力,可想而知。

  太極劍術,必將伴隨著中華民族新的騰飛,在全民健身運動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