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的眼淚歇後語

  鱷魚的眼淚,是一句有名的西方諺語,相信大家都有學習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鱷魚的眼淚的歇後語及其相關知識解析,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到您,歡迎大家查閱。

  

  鱷魚的眼淚——假***慈悲***

  【釋義】是一句有名的西方諺語,傳說中鱷魚在吃人之前會流下虛偽的眼淚。其實,鱷魚的這種眼淚並不是多愁善

  感,而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假慈悲、假悲傷、假憐憫,研究發現,這 種“眼淚”就是鱷魚眼睛附近生著的一種腺體制作

  的惡作劇,只要鱷體吃食,這種附生腺體就會自然的排洩出一種鹽溶液。

  【典故】在古代西方傳說,鱷魚既有凶猛殘忍的一面,又有狡猾奸詐的一面。當它窺視著人、畜、獸魚等捕食物件時,往往會先流眼淚,作悲天憫人狀,使你被假象麻痺而對它的突然進攻失去警惕,在毫無防範的狀態下被它凶暴地吞噬。

  另一說法,是鱷魚將獵物抓捕到手之後,在貪婪地吞食的同時,會假惺惺地流淚不止。總之,此語是喻指虛假的眼淚,偽裝的同情。而後約定俗成地引申為專門諷刺那些一面傷害別人、一面裝出悲憫善良之態的陰險狡詐之徒。

  【歷史起源】

  鱷魚之所以引起特別關注乃因其在進化史上的地位:鱷是現存生物中與史前時代似恐龍的爬蟲類動物相聯結的最後紐帶***除鳥類***;同時,大量的各種鱷化石已被發現;4個亞目中有3個已經絕滅。根據這些廣泛的化石紀錄,有可能建立起鱷和其他脊椎動物間明確關係。

  白堊紀晚期是哺乳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那段時間裡,許多種群開始分化,以適應在不同的小環境下生存。戴維·克勞斯說:“鱷魚從白堊紀晚期日趨多樣化,大到5米長,小的不足1米,以適應不同生存環境的需要。

  建立滅絕物種和現代動植物之間的關係,有助於研究過去的地理結構。以往北半球發現的化石比較豐富,在馬達加斯加的發現之前,有關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化石非常少。對物種在南半球跨大陸發現的早期理論認為,在各大陸之間,有巨大的“橋”相連。但,科學家們認為1億6千5百萬年前,非洲大陸最早從岡瓦納古陸分離出去,而印巴次大陸、馬達加斯加、南美洲、南極洲連在一起的時間較長,因此植物和動物得以分散到各處。

  中國漢代始知南方有鱷,唐宋迭有記載,明清以來偶見於沿海島嶼。

  《禮記》中叫是一種鱷魚,後來唐代韓愈因鱷魚之患作《祭鱷魚文》如討賊文,義正辭嚴,嚇退鱷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更是將鱷魚歸入藥性,“鱗部-鱷魚-釋名:土龍。”並將藥性定為:“‘主治:心腹症瘕’‘溼氣邪氣’”無疑表明了鱷魚在人類生活的作用 ,近代更是以鱷魚皮革製作奢侈品而顯示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