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學習心得作文
感悟人生的開始,就從《論語》讀起吧!讓我們從這一刻起,走進那文學的殿堂,一起去感受這能貫徹古今的,這能學習到人生的心得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一
在七年級的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論語》,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論語》中所講述的學習之道,現在我給大家講講我的體會:我認為:真正的成功學習之道=勤奮+虛心求教+理解發揮。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句至理名言,他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更加突出了這句話中的道理的深刻……人們在讚美其寫作手法時,其中的道理也就刻在人們的心中了。
這句話形象、直觀地寫出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只是讀書卻不思考便會受騙上當;而只是冥思苦想,卻不讀書,便會越想越糊塗!
那是多麼可怕的兩種結果!我們再來想想,一味讀死書,卻不對讀的內容加以思考和理解,不把它運用在生活中,那結果只相當於翻過幾張白紙罷了!由此說明,書中的“黃金屋”是要通過“發掘”才會顯現出來的!
由此,讓我想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思想家,但他們只會思考嗎?不,他們還會用語言和自己的雙手將其表達出來,從而得到人們的讚賞與肯定,而只思考卻不做出行動的思想家呢?那就叫空想家了——想這想那,卻不付出行動,那又有什麼意義呢?總而言之,這句話也告訴了我們:只有思想與行動相結合,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們在生活中,千萬不要成為以上的幾種人,否則將給我們帶來非常可怕,不堪設想的後果,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把學與思考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會使學習變得非常輕鬆,不會感覺到枯燥,無味,甚至是厭煩的感覺。
感悟人生的開始,就從《論語》讀起吧!讓我們從這一刻起,走進那文學的殿堂,一起去感受這能貫徹古今的,這能通透人生的經典吧!
篇二
當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抱怨生活的勞累,工作的乏味和壓力時;當財富已經不能帶給我們直接的快樂和滿足時,我們一直在叩問自己:幸福到底有多遠?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成功?怎樣才能找到心靈的歸宿?我們也許可以從2000多年前的孔子身上找到想要的答案……
我是個熱愛文學的人,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因為它是一座思想的寶庫,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民族之魂,它以從容淡定,寬容豁達的胸懷感召著眾人,深遠而持久的影響著每一箇中華兒女。
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修身之道,貴在自省”了。裡面講述了:一個男生和女生去參加某公司的招聘測試,該公司將測試分為三次。在第一次考試中,男生考了99分***第一名***,而女生考了95分***第二名***。第二次考試試卷放下來時,男生驚訝地發現這張試卷與第一張的一模一樣,就懶得去想,按之前的又重做了一遍。第二次成績出來後,他還是99分***排第一***,那位女孩還是第二名,不過,這次她考了98分。又過了幾天,第三次考試開始了,結果還是一模一樣的,兩位考生老實的又做了一遍,男孩用了不到半小時的時間就完成了,他瞥了一下那位女孩,她似乎還在絞盡腦汁苦思冥想著,她時而修改,時而補充,直到考試結束時,她才把試卷交了上去。第三次的成績下來了,男生依舊考了99分,女孩這回也考了99分***並列第一***,可他一點都不擔心自己會被擠下來,因為他認為自己足夠優秀了,最後公司卻只錄取了這個女孩。這個男生很不服氣,便找到了經理,經理笑著對他說:“我們很欣賞你的考分,但我們沒有承諾過誰的考分高就錄取誰。不錯,你的考分是最高,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是一樣的,我們需要的員工不僅要有才華,更應該懂得反省,善於反省善於發現錯漏的人才能有進步,職員有進步公司才會有發展,我們之所以用同一張試卷對你們進行考試,不僅靠你們知識,也在考你們的反省能力。”這一番話說的他啞口無言,羞愧難當,低下了頭。
一個不會反省,甚至不去反省的人,是不會有所成長的。所謂反省就是指通過思考來審視自己,檢討自己的言行舉止,看自己在哪裡犯了錯,看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好為以後做出準備,尤其是當同樣的事情再發生時,能夠做出正確的改正,要做的比上一次更好。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一個人之所以能不斷地進步他,在於他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後不斷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反省,也只有反省只能使我們不斷地提高自己,不斷地取得更好的成績。
人生的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但很少有人會從過去的經歷中吸取對自己有益的經驗,並以此來鞭策自己,指導未來。如果每個人都能反省,都善於總結過去的教訓,能夠做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句古訓,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往為鑑,以自己失足的地方為鑑,就一定能把握好未來。凡是取得一番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善於反思過去的,善於總結過去得失的人。如果一個人兩次在同樣的地方跌倒,那麼他顯然不是一個成熟的人。只有反省,才會使人更加成熟,讓人生之路越來越順利!
篇三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後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
《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匯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特別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
《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麼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