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煩熱怎麼治

  在臨床常見到很多中老年人主訴兩手心、兩腳心以及心窩處發燙發熱,熱得讓人煩躁不安,似乎浸在冷水裡才覺得舒服,但測體溫卻正常。你知道這是什麼情況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臨床常見到很多中老年人主訴兩手心、兩腳心以及心窩處發燙發熱,熱得讓人煩躁不安,似乎浸在冷水裡才覺得舒服,但測體溫卻正常。中醫學將這種情況稱為“五心煩熱”,多見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婦女以及久病體虛的老人。由於引起五心煩熱的病因不同,所以一旦出現五心煩熱,一定要先辨清自己屬於哪種五心煩熱,然後按照中醫辨證施治,這樣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陰虛型

  五心煩熱且午後熱甚,常欲手握冷物,睡覺時手腳喜伸在被外,骨蒸潮熱,顴紅盜汗,口燥咽乾,舌紅少苔等。陰虛型五心煩熱是最常見的一種型別,一般多見於肺、肝、腎三髒陰虛者。其中肺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除了以上症狀外,還伴有鼻鳴音、乾咳氣短、痰少且痰中常有血絲;肝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伴有失眠、易疲乏、眼睛乾澀等;腎陰虛引起的五心煩熱伴有耳鳴、腰膝痠軟等。治宜滋補肝腎,給以滋陰湯:知母20克,黃柏12克,生地黃30克,牡丹皮15克,澤瀉15克,山萸肉20克,山藥15克,雲苓15克,沙蔘15克,麥冬15克,元參1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2克,石斛12克,龜板10克,鱉甲2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知柏丸、杞菊丸口服。

  火鬱型

  五心煩熱,胸悶,口臭,牙齦出血,四肢倦怠,小便黃,大便幹,舌紅苔黃等。多因飲食不節,致胃陽被鬱,不得洩越,發為五心煩熱。治宜清洩肝膽、脾胃,給予解鬱洩熱湯:柴胡15克,鬱金12克,龍膽草12克,黃芩15克,生地黃20克,牡丹皮15克,元參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石膏20克,黃連10克,葛根15克,蒲公英20克,連翹2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瀉肝丸、清胃丸口服。

  血虛型

  午後自覺五心煩熱,稍微勞作就會加重,伴有神疲身怠、食少懶言、心悸、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一般與肝脾虧虛、氣血不足有關。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統攝全身血液。肝為藏血之髒,調節全身血液供應量。肝脾受損,生血、統血、藏血失職,遂至血虛,血虛不能制陽,導致五心煩熱。治宜健脾益氣、養肝補血,給予生血湯:黨蔘30克,白朮15克,雲苓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30克,杭芍20克,丹蔘20克,黃精15克,枸杞20克,山萸肉20克,龜板20克,鱉甲15克,鹿角膠1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藥可選益髓丸、固元丸口服。

  中醫五心煩熱 是指哪“五心”

  在中醫學理論中,“五心”是指雙手心、雙足心以及胸口。五心煩熱的典型表現包括心煩意亂、難以入睡,且自我感覺手足心發熱不適。這些人大多習慣睡覺的時候把手腳放在被子外面,甚至要貼在牆上涼一涼才舒服。雖然他們總嚷著手腳心冒熱氣,但摸著溫度並不高,這正是煩熱的特點,這種燥熱心煩往往讓人難以入睡。

  五心煩熱屬於中醫熱症的範疇,中醫古籍《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闡述其原因為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所致,表現為陰虛火旺或血虛有熱以及火熱內鬱。

  五心煩熱的病人以虛證為多,屬虛實夾雜型,陰虛火旺是最常見的病因,多見於更年期女性。隨著絕經的出現,還會伴發腰痠不適、轟熱汗出,或者夜間出汗、口乾渴、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症狀。在中醫看來,這些都是腎陰虛有熱的表現,治療上就要多滋養腎陰,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中成藥大補陰丸、知柏地黃丸之類。日常要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或過度勞累;少吃蔥、姜、蒜、羊肉等熱性食物,宜吃枸杞、黑豆、黑木耳、紅豆等補陰之品。

  血虛有熱多見於產後婦女或者血液病的某個階段,主要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氣短不適、五心煩熱、舌質淡、脈細弱。中醫認為,“肝藏血”“脾統血”,血虛則無以推動全身的血液執行,久之使氣機執行不暢,氣鬱生熱。治療當以養肝健脾、補益氣血為主,可選當歸補血丸、十全大補丸,配合適量清熱的藥物。平時用黃芪、白扁豆、大棗、山藥等煮粥,常食可補氣;傳統藥膳當歸生薑羊肉湯是補血的良方,可適量食用。

  火熱內鬱引起的五心煩熱屬於實證的一種表現,這個時候,病人就不只是虛了,而是疲乏無力。由於陽氣鬱結於脾胃,故四肢困熱不適,自覺體表燥熱不安,或頭部脹滿不適、大便乾燥、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脈弦數等,此時用藥應以升舉陽氣為主,臨床上多用昇陽散火湯或火鬱湯。

  可見,同樣都有“五心煩熱”的症狀表現,但其內在病因病機還有不同,所以,要通過中醫辨證施治,才能藥到病除。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