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開學育兒知識

  每年暑假過後,步入開學期,不少孩子們再次出現哭鬧現象,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期望對培養您的寶寶的成長有所幫助。

  :如何再次幫孩子適應幼兒園生活

  每年長假過後,不少孩子們再次出現哭鬧現象,原因大概分為以下幾類:

  一、孩子本來就還沒有適應幼兒園生活,經過一個星期的長假之後,孩子以為因為他的"哭鬧",家長已經放棄了讓他上幼兒園的打算,沒想到,剛剛瘋玩了幾天,家長又蠻不講理地把他往"那個他還不熟悉的地方"送了.

  二、孩子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生活,可是一個長假之後,他的生活習慣又恢復到入園之前的狀態,"樂不思蜀"了.

  三、看到別的孩子哭鬧嚷嚷,受到影響,覺得自己也應該那樣.

  四、孩子本身屬於敏感型別性格,長假之後再開學,情緒會有反覆

  出現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都煩惱得不得了,以為孩子這樣反覆地出現各種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情況,是不是幼兒園不夠好,老師不夠好或者是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

  其實,經過國慶前一個月的適應,國慶後孩子再出現這種情況,相對來說會比國慶前的不適應症狀更好緩解.

  屬於第一種情況的孩子,家長們一定要有更大的耐心.要配合老師,多和老師溝通,儘量做到"家園同步"比如吃飯習慣,作息時間等.在家中一定不要出現關於孩子入園的負面評論,不要提起孩子在幼兒園哭鬧的事情.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大家並沒有把他的哭鬧當成一件嚴重的大事的重視.

  屬於第二種情況的孩子,家長可以拿一些假期孩子外出玩耍或者在家中玩耍的照片,和假期中買的新玩具,吃到的新食物拿到幼兒園裡去,讓老師幫著孩子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假期的快樂,孩子會把注意力轉移到"炫耀"自己假期生活這件事情上來.甚至,孩子會盼著下一次放假,下一次開學後的"炫耀".家長在此時也要多注意引導孩子,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自己的假期生活.

  對於第三種情況的孩子, 家長要提前跟孩子打好"預防針",多誇獎孩子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不會和別的小朋友一樣哭哭鬧鬧.每天早和上送孩子上學時,可以早一點去,多讓孩子看看大班中班裡的小朋友是如何上學了,多看看別的孩子玩耍的場面,放學時,可以拉著孩子的手,讓孩子帶自己去參觀幼兒園,並且稱讚幼兒園如何美,有那麼多的玩具,那麼多可以一起玩的小夥伴,有那麼多會講故事會唱歌的小朋友......

  屬於第四種情況的孩子,平時家長要注意,只要一有時間,就要和孩子多說話,多陪孩子玩耍,多帶孩子外出活動,孩子的交際面大了,所注意到的東西事情多了,自然敏感的性格會改善.

  有時候,有的孩子的不適應症狀會表現得比較強烈一些,家長們也一定不要焦急,要有耐心地找到原因,適時地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引導幫助孩子.

  :測測您的孩子是否脊柱側彎

  開學有段時間了,街上又能看到揹著大書包的中小學生了。儘管人們擔心中小學生背過重的書包會影響其骨骼發育,但是目前無直接的證據證明它對學生骨骼生長包括形狀會造成危害。家長需要擔心的是孩子的脊柱是否會發生不明原因的側彎,也許一個簡單的彎腰實驗就能檢查出來。

  觀點

  沉重書包對學生骨骼影響不明顯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中小學生背書包較重會對骨骼造成多麼明顯的影響。就我本人從醫的經驗而言,也很少接觸因為背書包發生骨骼變形的學生。”鄭州市骨科醫院主任醫師宋相建說,家長有時候會擔心,孩子書包太重了,會不會“壓個兒”,影響孩子發育,或者會發生骨骼變形。目前來說,沒有這方面的例子,家長不用過於擔心。

  學生背書包的時間畢竟較短,只是在上下學的時候背,而中小學生骨骼處於生長的“旺季”,是個一天24小時不間斷的過程,所以對骨骼的成長影響並不太大。

  需要警惕的倒是一些不良的行走姿勢,如喜歡彎腰走路等。

  “當然,這並不是說書包過重就沒有不良影響,畢竟中小學階段骨骼還沒有定型,還是建議減輕書包的重量。有些書可以留在學校或家中,儘量輕裝上路。”宋相建說。

  症狀

  約1.06%的中國人脊柱側彎

  家長也許更需要關心孩子的脊柱是否側彎。有資料顯示,中國有大約1.06%的人有脊柱側彎現象,這是一個驚人的比例。

  “較輕的脊柱側彎不需要治療,如果脊柱彎度超過20%,那麼就需要及時治療了。如果彎度超過40%,就只能通過手術來矯正了。”

  宋相建介紹,脊柱側彎根據病因不同,有特發性脊柱側凸、先天性脊柱側凸、神經肌肉性脊柱側凸等情況,其中以特發性脊柱側凸最為多見,佔到了脊柱側凸的80%。

  “由於外傷造成脊柱側彎的情況很少,事實上,經過了大量的研究,我們目前對脊柱側彎的具體原因仍不是很瞭解。就拿最常見的特發性脊柱側凸來說,它就可能是由遺傳因素、激素影響、結締組織發育異常、神經——平衡系統功能障礙、神經內分泌系統異常等原因造成。”

  因此,家長需要多注意孩子脊柱是否有異常彎曲情況,如果能提早發現的話,那麼治療就會容易很多。

  :什麼樣的環境培養出小天才

  很多成就卓著的人物屬於天才。在他們幼小之時,智商即已超出常人許多。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另一個事實:天才人物也需要後天培養。凡人經過悉心栽培也有可能成為棟樑之材。研究了世界上120位名人***包括第一流的數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體育明星、記者***以後發現,他們當中許多人在少年時代並非出類拔萃,有的甚至被認為是“智力低下”。然而只要他們一經激發起來,其創造力就如火山爆發,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擋他們。

  只要有恰當的條件,遇到合適的機會,許多兒童能夠成為天才人物。他強調說,人類的潛力實際上要比我們在智商測驗中所得到的資料大得多。同時,那些有天資、可造就的孩子也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

  孩子的生活環境,孩子幼小時期所受到的知識的薰陶,以及父母對孩子所持的態度——這些加起來,便是一個平凡的孩子走向出類拔萃所必需的條件。

  再偉大的人物在其童年時期也需要得到大人的鼓勵,這一點做父母的需要明白。譬如,當你兩歲的孩子用小手在玻璃上“創作”了第一幅畫時,你的一句 “真不錯”就有可能決定他成為未來大畫家的命運。當孩子長到六歲時,用他稚嫩的語言向你談了他對一件事物或者對一本童話書的看法,你專注和微笑的目光,加上鼓勵他“說下去”的慈愛口氣,就有可能使這個孩子在不久的將來顯示出卓越的思辨和想象才能。

  偉大人物幼時的生活環境同樣重要。一位鋼琴家彈奏練習曲時總是把她出生不久的嬰兒放在身邊的搖籃中,孩子的父親則茌一旁靜靜欣賞或讀書,這個孩子長大後成為了出色的藝術家。他回憶說:“正是家庭那種溫馨安寧的藝術氛圍塑造了我。”這話如此樸素,但卻意味深長。

  我身邊一個愛好繪畫的朋友,以前常常帶著年幼的兒子去美術館或是一些搞藝術的朋友那裡觀摩或玩耍。現在這個美術愛好者的兒子,已然成為國內傑出的畫家。

  專家們認為,傑出人物幼年時的天資可能各不相同,但他們經歷中的某一點卻極為相似,即所謂家庭和父母在他們智力啟蒙階段所起的重要作用。專家發現:家裡經常播放音樂並不意味著孩子將來一定成為音樂家,但是如果家裡根本就沒有音樂環境,那麼孩子則不可能成為音樂家。所以,可以認為:家庭是偉大人物的搖籃,父母是天才礦藏的開掘者。

  很多父母都急於開掘自己身邊這塊寶地,從小就為孩子安排了“博覽群書”計劃或“專業主攻”方向。這非但不能達到他們“望子成龍”的願望,到頭來反而會“恨鐵不成鋼”。專家們提醒家長,“如果父母決計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超級明星,他們大概不會如願以償”。

  一些有經驗的父母,能夠適時根據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來合理地創造一些條件。

  首先是早期發現和鼓勵孩子的興趣。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影響,要比那種強制灌輸的方式更有效果。要知道,有些事即便是費盡苦心也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而你隨意做的一件小事,卻有可能引起孩子極大的興趣。這需要父母能夠“慧眼識珠”。

  第二階段是適當的“投其所好”,也就是儘可能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對此概念,父母一般都理解為對孩子學習上的投資。有些父母寧願花上千上萬元給孩子買鋼琴、電子零、遊戲機,也難得給孩子買他渴望已久而在父母眼裡不那麼重要的東西。例如,孩子想自己動手製作一個飛機模型,要求大人給準備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而做父母的卻跑到超市給孩子買回電腦,以為這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更有好處,殊不知,正是這東西抑制了孩子某方面才能的發展。

  不能說窮人的孩子更有意志力,但有些家境不太富裕的孩子卻更具有成材的條件。這些孩子更刻苦、更專注,而且更有毅力。在專家看來,能夠成為一個出色的專門人才或傑出的人物,從小就應具備堅定的信念和麵對困難的勇氣。父母們應該懂得,人人都有失敗的時候,失敗孕育著成功。失敗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是父母在這時更需要給孩子以鼓勵,也許一句“再來一次,你不可能總失敗”,便會堅定孩子的信心。

  父母須知:人人都有可能是偉大人物或超級明星,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以鼓勵,讓他們不停地幹下去。而作為父母,首先應該想到:

  當你埋頭工作時,時不時回頭看看,你那可愛的孩子在幹什麼。

  孩子提出的每一個要求,都有可能被你引導到“天才”的路上去。

  孩子需要你的鼓勵,要知道,連偉大人物也需要這些。

  創造條件,並不一定要斥以“巨資”,也許一張小書桌,就能使這“未來的偉大人物”開始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