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老師實戰經歷真情演講

  ***:

  點評很不容易,剛才主持人已經介紹了,我和馮侖是大學同班同學,但是我在我們班的時候,我們看他有潛力成為一個政治家,沒想到他後來變成了一個企業家。因為他是搞研究出身,所以下海之後仍然不斷的進行學術研究,所以自己讀書,而且拿到了博士學位,所以被稱為商業界的思想家。我本人和他的交流比較多,所以他很多故事我原來有一部分聽過。

  剛才他講的非常精彩,他是以自己做企業的感受,講到民營企業經歷的幾個階段,特別是談到怎麼處理創業元老之間的關係,怎麼分家,一直到現在怎麼建立良好的治理結構。主持人說我對他的觀點有批評,今天也他不上批評,我們只是交流,也許對郭總的批評更多一點,但是他不想讓我批評他,所以安排別人點評。

  給我安排一個小時時間,我覺得有點長,既然如此,我就結合點評他,講一些更巨集觀的問題。有一個統計,就是200年前,人類所有消費產品是十的二次方到三次方,就是幾百種,各種各樣的、鐮刀、斧頭、鑰匙都算上。現在人類消費產品有多少呢?是十的八到十次方。我們消費感覺並沒有那麼多,因為我們消費東西的時候,比如手機的時候,實際上是花費了成千上萬的產品生產出來的。人類最初消費基本上都是很直接的,比如鐮刀、斧頭這些工具,儘管我們可以直接看到麥子是怎麼種下來,怎麼收割,然後面市。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老師

  怎麼是十的二到三次方產品變成十的八到十次方呢?這裡面我們看到是各種產業鏈條的延長,原來一個人做的事,現在無數人去做,我們在吃饅頭的時候,在座的可能沒有人種過麥子,沒有人磨過面,但是這些都有人去做。問題是怎麼能夠實現這樣一個轉變?在80年代的時候,我就有這樣一個結論,就是靠企業家精神,包括在座的各位。我們想一下,我們看西方200年,我們想中國30多年前,我們除了“富二代”之外,大量跟我年齡一樣的,更小的是70後的應該有記憶,我們產品非常匱乏。我們今天用的大部分產品,我們真的想不到,就是打死也想不到說20年之後、30年之後我們可以用上手機等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都是人創造的,創造這些東西的這些人肯定跟一般人不一樣,我們一般人思維是循規蹈矩,企業家是什麼?他就看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別人沒有想過的東西,他沒有任何經驗,也找不到任何統計資料,但是他們就做出來了。所以,那個時候我和另外一個朋友合作,也是馮侖的同學,寫了一本書叫做《論企業家》,這本書大家可能拿到了,已經是第三版了。這本書的核心就是說一個國家經濟能不能發展,不是看所有人做的事情,而是敢冒險這些人在做什麼?這個裡面有兩類,一類是等級制度當中政府系統,還有部隊,另外一個就商業。這兩個領域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贏家通吃,或者經濟學術語叫做報酬遞增。什麼意思呢?你是一,我是二,你的是一,我就是三,另一個人,郭總是三,那麼他就是六,或者七八。所以,大家看到企業家很多,但是最頂尖的企業家,像比爾蓋茨、李彥巨集、馬化騰,這些跟開個小餐館,做個小生意是完全不一樣的。

  問題是什麼東西才能使得這些有才能的人進行這種選擇,就是激勵制度,我要做什麼?是當官還是做生意?這個不僅僅是能多賺錢,我強調一點,前面很多偉大的企業家,包括在座各位,你可能一輩子、兩輩子都消耗不掉你們掙的錢,為什麼我們還在努力呢?這是人性的特點,我們在追求卓越,我們在追求成功,我們儘量發揮人身上的生理的、心裡的、精神的潛力。所以,這激勵制度就非常重要,在中國古代,大家知道改革開放之前,有兩千多年的時候,中國最有才能的人幹什麼去了?大家知道都在當官,因為是報酬最高的一件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之所以取得這麼大成就,我們之所以能夠給普通人提供這麼多的無數的產品,為什麼?就是我們這些最有才能人的選擇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在十幾年前就說中國企業家到三代,現在已經到四代、五代,我只三代,而且我這本書裡面預測了兩代,沒有談三代。第一代是什麼?很簡單,就是農民企業家,農民企業家是什麼呢?在中國計劃經濟下,有很多有企業家才能的人,但是我們管的很死,你做生意不可以,這些人都當農民,偶爾有做的,就按照投機倒把抓起來,關幾年。所以大量有才能的人都跑到政府去了。但是還又有身份管制,想當官也當不了,當兵也當不了,只能當農民。所以,***改革開放以後,釋放出第一批企業家,他們覺得做生意比當農民好,他的創造性的發揮,還有其他精神的需求。所以第一代農民企業家,從個體戶到企業,一直到後面的私人企業。

  第二代是什麼?就是官員性的企業家,現在有一個說法叫做“92派”,有一些年代符號的色彩,大體上和我說的第二代是類似的。馮侖我想他是第二代,他們在政府都是處級幹部,處級幹部在北京不算什麼,在地方就是大官,是政府一個重要的官員。我說在北京不算什麼,就是職位不算什麼,但是處長權力很大,所以有人說“處長經濟”,也是有一定道理。

  他們為什麼要下海?我想也是激勵機制,簡單的說就是在***之後,1988年中國憲法承認私有企業,就是在1988年之前你去工商局註冊一個私有企業不行,你只能註冊個體戶,個體戶規定僱人不能超過8個,儘管那時候已經有一些灰色的私有企業,一些戴紅帽子的企業本質上是私有企業,但是打的是集體企業的招牌。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個契機就是***之後,一些在政府工作的人由於各種原因,下海了,原因可能是他們覺得政治上前途不是很光明,而且可以說是非常不光明,已經沒戲了,怎麼板呢?他要生存,那就尋找一個機會,所以他們就開始在做這個事,包括馮侖也是這樣,他剛才也講去給牟其中打工,每天十塊錢,職位還是辦公室主任。我為什麼給他房子住呢?我覺得他太可憐,他沒有地方,我還有一個小棚子。我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1992年***南巡講話,給我們更多的自由,當官了還可以做生意。所以官員型的企業家,剛開始沒有想做企業,他們還是居高臨下,儘管他們也像我一樣鼓吹鄉鎮企業,但是他們內心裡面是看不上他們的。1988年我所在的單位有一個調子,就是個體戶的經濟地位已經排在第一,但是政治地位倒數第一。所以他們是沒有辦法轉向這面。後面隨著體制改革,做生意機會越來越多,特別是再後來城市改造,房地產出現等等。

  第三代就是海歸,2000年左右這些高科技的,我就不細講了。我講這些都是激勵機制的轉變。我們人都很聰明,知道我應該做什麼,但是不一定你的選擇一定是正確的,因為我們人的知識是有限的,我認為正確的選擇最後可能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可能犯了很多錯誤。像我沒有選擇下海,那是因為我自己還是深思熟慮,因為我不具有企業家素質,我不願意跟那麼多複雜關係打交道,我也不願意求人,我也不願意領導那麼多人,大家都知道做企業麻煩的事就是老要替那麼多人考慮問題,那麼多人等著你吃飯,所以我這個人喜歡自由。不管怎麼說,我講馮侖當時下海這代認不是完全自願的從小時候就雄心勃勃的,他就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也是因為中國改革到了這一步,就是有才能的人,我當不了官,我還可以賺錢。而且原來當官可以享受的,普通人享受不了,現在當官能享受的,普通人也能享受,房子、車等各種東西,這些不用我講了。

  這三個我覺得非常不一樣,馮侖剛才講的一個獨立的企業的過程,但是我們整個國家來講,第一代農民企業家的文化程度比較低,我在80年代那本書裡面也講了,企業家精神和文化程度沒有多大關係,而且大學沒有畢業的人可以帶好博士生,比如比爾蓋茨這樣的人,因為這是特殊的才能。儘管我是管理學院的院長,但是我認為管理學院教不出企業家,可以給你增加管理知識,也許增加你成功的概率,但是這些人能不能成為企業家,那是天生的。我覺得第二代很大程度上比第一代做的快得多,但是不能不迴避第二代企業家一開始就和第一代不一樣,第一代企業家要見一個鄉鎮幹部都很難,都會被鄉鎮幹部訓斥。但是第二代出來以後,他們就有很多知識,為什麼很多第二代在房地產發家,第一代人真想不出這些事,第一代人只想針頭線腦、賣襪子可以賺錢,他真想不到這麼大,要素可以重組一下,工廠從二環內搬到二環外,這塊地就可以賺錢。這是第二代可以做的,第一代做不了。第三代和他們更不一樣,就是海歸。第一代沒有錢,第二代就是空手套白狼,第三代人家是攜帶外國人的錢進來的,所以這個治理結構從一開始就非常不一樣。

  接下來,我針對他說這些東西,我想提出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我在另一本書《理解公司》裡面講的比較多。我們經濟學講公司是什麼?公司就是一個和約,和約是什麼意思?合同。合同就是說所有人都自願達成一個協議,這就是合同,如果你強迫別人,這就不能叫合同。所以,要自願達成的,為什麼要人自願達成一個協議呢?我們在一塊玩兒比單個玩兒要好。為什麼好呢?這裡面有好多原因,而且各有所長,那麼多人合作起來就好。公司裡面最重要的和約是什麼?我們一般講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和約,這個不細講了。我要說的是第一代人,比如個體戶。第二代人很少一個人單獨乾的,一般是弟兄幾個,比如萬通的六君子,都是在1990年之前就認識的。但是他們這個和約和我們現在看的和約不一樣,我們可以叫做隱性和約,就是大家誰都沒有坐下來談說成功了以後,你佔多少股,我佔多少股。為什麼?我覺得有一個原因,就是當時沒有人會認為特別成功,沒有人想到會賺那麼多錢。所以,剛開始大家住在一塊,大家有東西都拿出來。但是這種不完全的或者是隱性和約就埋下很多後患。這個後患在成功之後,大家知道人是利益的動物,成功以後誰拿多少?這家公司倒閉了,你看幾個合夥人之間關係一般比較好,共患難。同甘苦就比較難,就是要分股權也好、財產也好。

  分的當中,大家知道有一個麻煩,這個麻煩一個就是我們人性,我們人性是什麼呢?每個人通常都會高估自己,心理學家有研究,成功的東西歸功自己,失敗的東西歸咎於別人。大家想五個人合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貢獻在50%以上,這五個人加起來超過250%了,你怎麼分這個東西?矛盾就會多。這是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什麼?我們在中國做企業,他是一個很不完善的制度環境,我剛開始講的企業家能力是要打一定折扣的,這個公司的成功不僅依賴於你是不是有企業家能力,還依賴於你有沒有特殊關係、特殊背景。有的人從企業家能力的角度,他真的很笨,他不可能成為企業家,但是你搞定一些關係,稅務部門、工商部門,他就有朋友在稅務局,或者小舅子在工商局,他就可以搞定這些。他就可以成為一個合夥人,但是他知道這些人一開始很重要,沒有這些人這個公司辦不起來。但是隨著公司成長起來,這個東西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而且你自己也通過各種方式把關係也搞定了。所以原來在這個公司有價值的人變成沒價值了。原來價值小的人突然變得價值大了。這個時候就為談的財產分配帶來很多問題,當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都會影響這一點。當然還有人的進步,我觀察到一些民營企業家,比如一個團隊,走在前面的就是一個人,其他人越來越遠,這些人怎麼辦呢?你不讓他當副總吧?他跟我情同手足,是我們一起創業起來的,人得有良心,不能過河拆橋。但是你讓他繼續在這個位置,這個公司就會越來越糟糕。所以,所有公司起來以後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當然,這個問題能不能處理好,這個很關鍵,我們知道有一些人沒有處理好,公司就垮了。我觀察萬通馮侖他們在這個上面是做的比較好的,這個也跟這些人有沒有視野有關係,比如說有人看眼前,這個只有1%,有些人看未來,這個1%是有多少,1%是一塊和1%有一千萬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他們六君子是比較理性的在處理這個,六君子有些人還叱嗟風雲,但是有些人已經默默無聞,但是他們仍然保持很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