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病毒來源於哪裡

  計算機病毒也是有來源的,不可能從石頭裡蹦出來,那麼呢?下面由小編給你做出詳細的計算機病毒來源說法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計算機病毒來源說法一:

  計算機病毒來源1搞計算機的人員和業餘愛好者的惡作劇、尋開心製造出的病毒, 例如象圓點一類的良性病毒。

  計算機病毒來源2軟體公司及使用者為保護自己的軟體被非法複製而採取的報復性懲罰措施。

  因為他們發現對軟體上鎖, 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對非法拷貝的打擊大, 這更加助長了各種病毒的傳播。

  計算機病毒來源3旨在攻擊和摧毀計算機資訊系統和計算機系統而製造的病毒----就是蓄意進行破壞。

  例如1987年底出現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萊大學的猶太人病毒, 就是僱員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辭退時故意製造的。它針對性強, 破壞性大, 產生於內部, 防不勝防。

  計算機病毒來源4用於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設計的程式, 由於某種原因失去控制或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計算機病毒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若按其表現性質可分為良性的和惡性的。良性的危害性小, 不破壞系統和資料, 但大量佔用系統開銷, 將使機器無法正常工作,陷於癱瘓。

  如國內出現的圓點病毒就是良性的。惡性病毒可能會毀壞資料檔案, 也可能使計算機停止工作。若按啟用的時間可分為定時的和隨機的。定時病毒僅在某一特定時間才發作, 而隨機病毒一般不是由時鐘來啟用的。

  若按其入侵方式可分作業系統型病毒 圓點病毒和大麻病毒是典型的作業系統病毒, 這種病毒具有很強的破壞力用它自己的程式意圖加入或取代部分作業系統進行工作, 可以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原碼病毒, 在程式被編譯之前插入到FORTRAN、C、或PASCAL等語言編制的源程式裡, 完成這一工作的病毒程式一般是在語言處理程式或連線程式中;外殼病毒, 常附在主程式的首尾, 對源程式不作更改, 這種病毒較常見, 易於編寫, 也易於發現, 一般測試可執行檔案的大小即可知;入侵病毒, 侵入到主程式之中, 並替代主程式中部分不常用到的功能模組或堆疊區, 這種病毒一般是針對某些特定程式而編寫的。若按其是否有傳染性又可分為不可傳染性和可傳染性病毒。

  不可傳染性病毒有可能比可傳染性病毒更具有危險性和難以預防。若按傳染方式可分磁碟引導區傳染的計算機病毒、作業系統傳染的計算機病毒和一般應用程式傳染的計算機病毒。若按其病毒攻擊的機種分類, 攻擊微型計算機的, 攻擊小型機的, 攻擊工作站的, 其中以攻擊微型計算機的病毒為多, 世界上出現的病毒幾乎90%是攻擊IBM PC機及其相容機。

  當然, 按照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及特性, 計算機病毒的分類還有其他的方法, 例如按攻擊的機種分, 按寄生方式分等等。因此, 同一種病毒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計算機病毒來源說法二:

  跟計算機一樣,計算機病毒的起源也是美國,早在六十年代初期,著名的AT&T BEL LAB有一群年輕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保?3W鐾旯ぷ骱螅?土粼謔笛槭依鐨酥虜??贗嬉恢炙?親約憾來吹募撲慊?a href='//' target='_blank'>遊戲,一種叫做DARWIN的遊戲,它是由每個人編制一段程式,然後輸入計算機執行,相互展開攻擊,設法毀滅別人的程式,這種程式就是計算機病毒的雛形,當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計算機病毒只是出現在科幻小說裡作為故弄玄虛的作料,沒有人相信在現實生活中會出現這種東東。

  真正的計算機病毒,通常認為是在70年代,首先產生與BEL LAB,當時是因為工作失誤無意中製造了計算機病毒,從那之後,一些軟體開發人員和惡作劇者處於各種各樣的目的,陸續製造了很多計算機病毒。

  計算機學術界真正認識到計算機的存在是在1983年。DR FRED KYLE在電腦保安學術討論會上提出計算機病毒的概念後見上期,隨後進行實驗演示。當天首先在UNIX的VAX11/750上實驗第一個病毒,一週後11月20日演示了另外五個實驗。在五次實驗中,病毒使計算機癱瘓所需時間平均為30分鐘,證明病毒的攻擊可以在短時間完成,並得以發展和快速傳播,從實驗室證實了病毒的可存在性。

  中國由於7 、8年代資訊化程式不高,一直到才發現計算機病毒。3月,大連同居局所有M24計算機全部感染上“圓點”的病毒,這種病毒發作時,螢幕上出現類似檯球運動的小圓點,這些小圓點無休止地運動,使計算機執行速度變慢,而且會強行關閉當前程式。當時正值編制1988年統計年報報表期間,通過向所管轄縣區發放帶毒軟盤,使大連市的各計算機均感染上該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