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半月談政治時事點評
半月談是公務員考試資料必備之一,是考生考公務員時瞭解重要的政治時事的必備資料。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閱讀。
:用鐵的紀律選出好乾部
今明兩年,全國省市縣鄉領導班子將陸續進行換屆。本次換屆正值決勝全面小康、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節點,本次換屆也是對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推動形成良好政治生態的一次重要檢驗,所以更顯特別,更值得關注。
中央高度重視換屆工作,尤其是換屆中的紀律要求,多次強調要嚴肅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嚴明換屆紀律。今年1月,中組部就會同中央紀委機關印發《關於加強換屆風氣監督的通知》,明確劃定“九嚴禁”“九個一律”等紀律紅線,釋放了正風肅紀的強烈訊號。這些都深刻表明,中央對換屆紀律問題是“零容忍”的,要用鐵的紀律選出好乾部。
強調換屆紀律,這既是對湖南衡陽破壞選舉案和四川南充拉票賄選案教訓的汲取,更是對換屆工作特殊性的清醒認識。賄選的前車之鑑表明,如果不用鐵的紀律和嚴的要求抓換屆,就有可能導致各種歪風邪氣“汙染”換屆。事實上,換屆工作本身戰線長、程式多、敏感性強、社會關注度高,這項工作做得成功與否,換屆中的風氣如何,直接關係黨風政風,影響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換屆工作事關全域性、事關民心,來不得絲毫馬虎,來不得半點隨意。
在這個過程中,鐵的紀律必須貫穿始終,必須滲透到每個環節、每個方面、每個主體。具體來說,有三個群體必須帶頭把紀律挺在前面,做執紀遵紀的模範。
一是換屆組織者。地方各級黨委必須把換屆工作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尤其是黨委主要負責人要把紀律的戒尺高舉頭頂。地方各級黨委要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換屆工作全過程,把換屆風氣監督作為履行管黨治黨主體責任的重要內容。地方換屆組織者必須做到不跑風漏氣,不給跑要者絲毫空隙,不給搞歪門邪道者半點情面,唯有如此,才能從源頭上保證換屆風清氣正。
二是換屆監督者。換屆監督者必須把監督換屆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始終做到耳聰目明,始終拉緊紀律這條紅線,用抵制歪風邪氣的鋼的意志抓好換屆工作鐵的紀律。
三是直接參與換屆者。直接參與換屆者必須把遵守換屆紀律作為參與換屆的前提,用平常心參與換屆、實踐換屆,進退流轉都要服從換屆的規則,服從黨和人民的選擇,服從紀律的約束。如果每一個參與換屆的人,都是風清氣正的健康因子,那麼換屆的大環境就必然會天朗氣清。
鐵的紀律與選出好乾部是正相關關係,運用鐵的紀律是手段,選出好乾部是目的。如何落實好“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20字好乾部標準,是對本次換屆工作成功與否的重大檢驗。這就要求換屆工作必須嚴把政治關、作風關、能力關、廉政關,堅決防止用人失察、“帶病提拔”,把好乾部選出來、用起來,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全面小康建設進入決勝階段,各種發展任務繁重而艱鉅,這就要求換屆能夠給幹部隊伍建設帶來新的動能,通過換屆,把狀態不佳、能力不足、意志不強的領導幹部換下去,把狀態好、會改革、能作為、善治理的好乾部選上來,尤其要選出經得起各種風險和考驗,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幹部。
在換屆中,選出具有改革創新精神的幹部尤為重要。各方面要進一步樹立鼓勵創新、倡導改革的鮮明導向,及時把那些善於創新、勇於擔當的幹部選拔出來。實踐中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評價幹部,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機制。
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央精神和各項改革舉措貫徹落實到位,落實好各項發展要求,讓老百姓有更大的獲得感。
換屆工作雖然是一項政治性、紀律性很強的工作,但換屆工作不神祕,也不應該神祕。相信本次換屆工作將會更加透明民主、更具開放性,而這也是用鐵的紀律抓好換屆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陽光下執行,是預防換屆腐敗的最好防腐劑,換屆工作要多運用資訊化、科技化手段,把程式、標準、要求擺到陽光下。當資訊越來越公開、程式越來越透明、規則越來越清晰,那些想鑽空子、想搞貓膩、想走偏門、想耍花招的人,自然沒有了市場,公開透明就成了紀律防火牆。換屆中如何創造一切條件讓人民群眾知情、參與,並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也至關重要。毫無疑問,在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下,換屆中的風清氣正就有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繃緊紀律之弦、擔當應盡之責、織密監督之網,我們定能營造風清氣正的換屆環境,選出忠誠乾淨擔當的好乾部,配出結構優功能強的好班子,為實現“十三五”發展藍圖、推進民族復興大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需求顯著增多,而在供給端,我國農產品常常不能滿足這些需求,仍然是大路貨居多,一些品種甚至生產過剩,出現“賣難”。這一問題是我國農業面臨的諸多矛盾的集中體現。為此,農業部最近提出,重點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這一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於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今年3月8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4月25日,他在我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座談會時再次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靠深化改革”。
那麼,如何理解和準確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認為關鍵是回答三個問題:為什麼?抓什麼?怎麼抓?
為什麼?這是應對農業發展嚴峻挑戰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存在深層次矛盾,只有通過深化改革來化解。
一是國際競爭力下降。儘管2015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6.2億噸,但全年糧食進口量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3億噸。造成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根本原因,是農產品價格倒掛。以2015年12月為例,稻米、小麥、玉米國內市場價格比配額內進口到岸稅後價格每噸分別高出1320元、920元和600元。造成價格倒掛的根本原因,是我國農產品的人工和土地成本增長過快。
二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長期超采地下水,侵佔溼地造田種糧、造池養魚,開墾陡坡耕地和易沙化土地,利用重金屬汙染耕地種糧種菜,農用薄膜殘留土壤,這些生產行為增加了當前產量,但這是以犧牲子孫後代發展根基為代價換取的。農業產能透支帶來的後果在逐步顯現,導致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下降。
三是供需匹配能力下降。我國農產品供需失衡問題較為嚴重。據估算,2015年我國糧食消費量約為6.5億噸,0.3億噸的缺口需要靠進口彌補,但2015年我國糧食實際進口量達到1.3億噸。之所以超量進口1億噸,在於我國需求量大的大豆國內生產不足,而國內玉米產量增長難以被需求增長消化,大量庫存積壓。奶粉進口量快速增長,而國內奶牛養殖業銷售不暢。
抓什麼?關鍵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與農業結構調整相比,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註重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從根本上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應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以新的發展理念破解農業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一是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是應對城鄉人口結構變化和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控制農產品人工成本過快上漲、增強我國農業基礎競爭力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三權分置”改革,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
二是以綠色產能的增長接替邊際產能的退出。如果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計入生產成本,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開墾陡坡土地和溼地、超采地下水、使用重金屬超標耕地形成的那部分產能就會得不償失,是需要市場出清的、典型的邊際產能。促進這些邊際產能有序退出,必須找準支點,特別是要把外部負效應內部化,讓採取這種生產方式的人付出代價,讓其有壓力退出;實行輪作休耕補貼,讓其有動力退出。同時,要讓綠色、健康產能的增長跑贏邊際產能的退出,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
三是延長和重構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在總結借鑑日本“六次產業”和我國農業產業化經驗的基礎上,以農業為基礎,以提高農民分享比例為目的,推進農村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按照有利於延長農業產業鏈的方向,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按照有利於農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方向,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
怎麼抓?重點是釋放正確的市場和政策訊號。
既要發揮市場訊號的導航燈作用,也要發揮政策訊號的指揮棒作用。穩步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以降低價格扭曲程度、矯正資源錯配為方向,以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並重為原則,“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繼續執行稻穀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但要增強政策彈性,改變只漲不降的剛性預期。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建立“市場化收購+補貼”的新模式。無論是將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合併為農業支援保護補貼,還是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抑或是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都應體現向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聚焦、向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發力的政策取向,以農業政策轉型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