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的成語典故的精選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具有深刻的表現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是各民族語言特點的集中體現,言簡意賅,在言語交際中使用頻繁。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篳路藍縷
春秋時,小小鄭國,地處晉、楚兩大國之間。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為了爭奪鄭國,矛盾很大。鄭國既害怕楚國,也不敢得罪晉國,處境十分為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那年春天,楚國攻打鄭國,鄭國抵擋不住,只得向楚國求和。晉國得到訊息,立刻派兵抗楚救鄭,目的是要把鄭國爭取過來,使他歸附晉國。可是晉軍還沒渡過黃河,鄭國已經屈服,楚軍也準備勝利回師了。晉軍的中軍主將荀林父等部分將領,便主張停止進軍。而中軍副將先縀和另一部分將領卻不同意,於是發生了爭執。
晉軍暫駐在敖、郱二山之間。鄭國派人到晉軍營中去宣告:“我們鄭國向楚國求和,不過是為了不致亡國,絲毫也沒有對晉國不友好的意思。”還說:“楚軍輕而易舉地得了勝利,因此驕傲了,部隊也放鬆戒備了。你們如果趁此追擊,加上我們從旁助戰,定可把楚軍打得大敗。”先縀高興地說:“對呀,打敗楚軍,奪回鄭國,正是時候了!”下軍副將欒書說:“不行,楚國經常教誡全國軍民,要發揚他們祖先‘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勤儉建國,艱苦奮鬥。有什麼理由說他們驕傲了,放鬆戒備了?況且鄭國勸我們攻打楚軍,其實也並不是真心向著我們。要是我們打勝了,他固然會討好我們,要是楚軍打勝了,他還不是又要向楚國投降。我們怎麼可以相信鄭國的話呢?”
上述欒書這段話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什麼意思呢?篳,是荊、竹、樹枝之類;路,同“輅”,就是大車。篳路,是用荊竹樹枝等編製成的大車,或者叫做柴車;藍縷,即“襤褸”,破爛的衣服。啟,就是開。這句話是說,駕著柴車,穿著破衣,去開發荒山野林。相傳楚國當初就是以這樣的精神建立起來的。
篇二:杯弓蛇影
晉朝有一個叫樂廣的人,非常喜歡結交朋友,並經常請朋友到家裡喝酒聊天。一天,樂廣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請賓客,大廳中觥籌交錯,異常熱鬧,大家猜拳行令,飲酒作樂。
一位客人正舉杯痛飲,無意中瞥見杯中似有一條遊動的小蛇,但礙於眾多客人的情面,他硬著頭皮把酒喝下。後來,他這位朋友沒有說明原因就告辭離開了。這讓樂廣感到很納悶:他為什麼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過了好幾天,樂廣一直沒有見到這位朋友。樂廣很想念他,於是就親自登門去看他。誰知這位朋友已經病了好幾天了,而且病得很厲害。樂廣奇怪地問:“前幾天喝酒的時候,你不是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就病得這麼厲害了呢?”
剛開始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麼也不說,後來在樂廣的再三追問下,這位朋友才說出實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來大家喝得很高興。我喝了幾杯以後,突然發現我的酒杯裡有一條蛇,而且還慢慢地蠕動。我當時感到很害怕,也覺得很噁心。但你的盛情難卻,所以我勉強喝了那杯酒,然後就離開了。回到家裡以後,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總覺得肚子裡有一條小蛇。就這樣,我一病不起了。”
樂廣得知他的病情後,思前想後,終於記起他家牆上掛有一張彎弓,他猜測這位朋友所說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於是,他再次把客人請到家中,邀朋友舉杯,那人剛舉起杯子,牆上彎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條遊動的小蛇,他驚得目瞪口呆,這時,樂廣指著牆上掛著的弓,說:“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這張弓的影子!”隨後,樂廣把弓從牆上取下來,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開心地說:“噢,原來是這樣啊,杯中的蛇竟然是牆上的弓的影子!”他的這位朋友疑竇頓開,壓在心上的石頭被搬掉,病也隨之而愈。
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意在告訴人們這麼一個道理,說明人在很多時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驚擾的,而由這種懷疑和恐懼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來解除其恐懼緊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疾病消除,恢復健康。
篇三:南柯一夢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
在夢裡,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裡,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現庭院裡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裡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裡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篇四: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kūn***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繼位以後,卻沉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汙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于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聲鳴叫,只是毫無目的的卷附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沉吟了一會兒之後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因此他對淳于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沉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政。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訊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