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作文寫我眼中的魯迅

  我國有這麼一位大文豪,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他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他就是著名的魯迅先生。小編整理了一些,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篇1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魯迅先生的一句流傳至今的話語,它表現出了魯迅先生那偉大的人格精神,說實話,魯迅的存在不知道曾經使多少中國人重新站起來,找回了中國人應有的骨氣與尊嚴。

  每到靜靜的深夜,魯迅總是坐在書桌前,揮動手中的筆,試圖喚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中國人。明亮的燈光照著他,他那雙充滿智慧與希望的眼睛總是不時地打轉,在我眼中,他是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文豪。

  他早年到日本去學醫,後認為醫學只能治人身體,卻不能改變人的思想,於是他棄醫從文。他曾經為自己刻下三枚圖章,分別是”文章誤我“、”嘎劍生“、和”戎馬書生“。第一枚是指宣揚封建道德的文章只會耽誤人的青春;第二枚是指嘎然一聲拔出劍來,投身於反封建的鬥爭中去;第三枚是指讀書人應該躍馬橫槍,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在我眼中,他是一個英雄。

  魯迅寫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叫做《狂人日記》,他在小說中憤怒地譴責了封建禮教的低下,對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進行了嚴肅地批判。一生執筆為戰槍的他為祖國付出的何止是一堆厚厚的文字,在他筆下的每一個字中,都流露出了他的滿腔熱血;字裡行間映出了他流下的血與汗。在我眼中,他是一個精忠愛國的戰士。

  他的精神是一塊永垂不朽的豐碑。他是一個誓死不低頭的漢子,在他的雙眼中,總能看到那不屈的神色。讀他的文章,感悟它的精華,就好像是置身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他是人民的英雄,時刻呼喚著人們:站起來,我們是中國人!

  在我眼中,魯迅是文豪、是英雄、是戰士。他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沒有過半點偽飾虛假。魯迅就像一顆光芒四射的太陽,向人類撒下永恆的光輝。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

  篇2

  沒有冰心的清新淡雅、晶瑩明麗,沒有汪曾祺的樸素平淡、韻味無窮,沒有列夫托爾斯泰的心理分析、理性說教,沒有歐亨利的構想巧妙、幽默諷刺……而魯迅有著他自己有著他獨特的風格,他的文字猶如一把利劍,穿透表面,為讀者挖出血粼粼的真實,他的深刻賦予了文章力量。

  《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魯迅先生的瞭解就從這裡開始。對他小小的觸碰,就會給我帶來無限的驚喜。那蝴蝶風箏、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黃蜂、叫天子、何首烏,還有長媽媽講的有關赤練蛇、美女蛇的故事,至今還讓我記憶猶新。幽默、詼諧、妙趣橫生,但又深刻。這就是小時候的我眼中的魯迅先生。

  隨著我年齡的增長,對魯迅先生的瞭解也更深。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他的堅持,他的勇敢無畏,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而生活中的魯迅又是怎麼樣的呢?本以為魯迅先生應該是向來嚴肅的,但是當發現他在生活中十分有愛的時候便欣喜。魯迅先生是個非常愛兒子的父親,他把兒子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了下來,哪怕只是一次吵鬧,一次成績優異,一個小習慣……他依然用他自己的方式——寫作,抒發著對兒子的關心和愛。雖然魯迅先生在兒子只有七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但是魯迅先生對他兒子的影響卻是他的一輩子。

  魯迅先生非常懂得教育,是個好父親,當然他也是兒子的好朋友。他不會給兒子很多的打擊,也不會一直拂逆著兒子的喜愛。他在發現兒子不好的現象時,沒有責怪,而是向兒子瞭解原因,並且幫助兒子解決,這樣使得兒子對父親更加信任。在兒子因為玩耍而受傷時,魯迅先生沒有責罵,而是鎮定地替兒子包紮,然後默默地走開,他知道兒子會自己反省,不用他再多說什麼。這樣的愛護、關心、理解,使得兒子更好的感受到父親的愛,使他受到更好的教育,更快長大,變得成熟。

  現在很多家長跟孩子有代溝,其實根本原因並不是年齡,而是家長不懂得體會關心孩子,不知道孩子怎麼想,是怎樣的感受,做這件事的原因。只是看到了表面,便一味去指責,覺得自己想的都是正確的,不去聽解釋。只要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孩子便會反感家長,不理解的堆積使得有了代溝。有時候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一直責罵孩子,但是卻不想想是誰使得孩子犯錯,是家長的教育不當,沒有好的引導人,孩子怎麼能夠明白事理,能夠長大成熟。而魯迅先生則是家長們很好的一個榜樣。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魯迅先生給我們的不光光是那些好文章,更多的是啟迪,是教育。他值得我們敬佩,他給我們的人生之路添上了美麗的一筆。

  篇3

  “唯有民魂是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題記

  每每聽到這句話,不禁想到了中國的民族魂—魯迅先生。若想熟識這位文化革命的主將,唯有閱讀他的作品。正直寒假,有幸拜讀他的作品,感觸頗多,我心中那個名族魂的身影慢慢明晰起來。

  我印象中的魯迅穿著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筆挺,冷冷的目光犀利,洞察一切汙穢,濃密的鬍子下有一張吞雲吐霧的嘴,煙氣在寂靜的房間裡陪他反抗封建和腐敗。

  魯迅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赴日留學讓他走出當局者的困惑,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清了中國人精神的麻木;家境時起時落,父親早逝,讓他承受了過多苦痛;祥林嫂,阿長,閏土的悲劇人生,讓他對封建思想恨之入骨;政府的通緝,革命的遏制,讓他四處藏匿,無家可歸。這一切讓他的思想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陷入精神的孤獨。大概也是因為這樣,魯迅才會說出“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這樣的話來吧。

  但他又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定是選擇了爆發,才會改變中國。

  魯迅是那個時代的英雄。長輩們的去世讓他的家庭一貧如洗,赴日留學又受到同學的輕視,但他一如既往勤奮學習。回國後積極參加革命事業,四處碰壁卻愈加堅持,他用筆使腐敗瓦解,用筆使民族覺醒。我欽佩這位英雄,欽佩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志向;“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沉著理智;“謙以待人,虛以接物”的高尚品質。或許真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太突兀了,以至於掩蓋了他溫和、慈愛的一面。在生活中魯迅雖然跟朱安沒有感情,但也算盡了職責,這點朱安本人並不怪他。魯迅對周海嬰的愛也顯而易見,即使兒子的調皮、叛逆…經常困擾他。

  但中國現階段卻出現魯迅文章退出課本的現象,頗為費解。

  現在從教材中刪除魯迅,可能是所謂的“緊跟時代步伐”的教育改革。我們的時代精神要倡導和諧,要以和為美。但是如果我們過於的宣揚溫潤與平和,過於地倡導與世無爭的中庸,並且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剔除英雄主義的豪邁,剔除批判現實的激情,剔除“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盛世危言,我們的民族將如何應付突如其來的戰爭,災難,和其它不可知的挑戰?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