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高考議論文閱讀練習題

  議論文閱讀試題是高考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對學生閱讀能力要求的提高,議論文閱讀在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比重加大,對考生的影響很大。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同學們閱讀練習。

  原文

  有人說到“經”,便有意無意地把它等同於“經典”,而提起“中國經典”,就轉換成“儒家經典”。這種觀念有些偏狹。中國經典絕不是儒家一家經典可以獨佔的,也應當包括其他經典,就像中國傳統是“複數的”傳統一樣。

  首先,中國經典應當包括佛教經典,也應當包括道教經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實在是東方的中國與西方的歐洲在文化領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國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國的皇帝,不僅知道“王霸道雜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絕不只用一種武器。因此,回顧中國文化傳統時,僅僅關注儒家的思想和經典,恐怕是過於狹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當複雜的內容,有偏重“道德自覺”的孟子和偏重“禮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視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應當說,在中國古代,關注政治統治秩序和社會倫理的儒家,關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贖的佛教,關注生命永恆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擔著傳統中國的不同責任,共同構成中國複數的文化。其次,中國經典不必限於聖賢、宗教和學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廣泛些?比如歷史著作《史記》《資治通鑑》、比如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甚至唐詩、宋詞、元曲裡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經典並非天然就是經典,他們都經理了從普通煮熟變成神聖經典的過程,這在學術史上叫“經典化”。沒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著經典的尺寸和樣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為它寫的好,被***2頁上部分***引用符號,讓人覺著充滿真理,又被反覆解釋,有的被“欽定”為必讀書,於是,就在歷史中漸漸成了被尊崇、被仰視的經典。因此,如今我們重新閱讀經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產生他的時代裡面,重新被理解,經典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層層積累的,對那些經典裡傳達的意思,原則甚至知識,未必需要“亦步亦趨”“照辦不走樣”,到時要審時度勢,活學活用,要進行“創造性的傳話”。

  閱讀經典可以使人民瞭解從古至今“人類究竟面臨哪些重大問題”,但古代經典並不是不可以逆轉的聖經,畢竟歷史已經翻過了幾千年,因此,對於古代經典,既不必因為他不負傳統望而視為累贅包袱,也不必因為他象徵著傳統而視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經典在和口耳相傳裡面,他總有借屍還魂,第二,歷史上的經典只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你不開啟它,資源不會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會現實和生活環境,是刺激經典知識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經典中的什麼資源被重新發掘出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背景”召喚什麼樣的“歷史記憶”,第三,經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釋的,只有經過解釋和重申,舊經典才能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世界中急需起作用的,呈現出與其他名族不同風格的“新經典”。

  

  1,下列關於“中國經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經典一般意義上與“經”應該是一致的,將其轉換成“儒家經典”的觀念在作者看來則有些狹隘。

  B中國經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國與歐洲在文化領域中最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國經典內容豐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和有特色,共同構成中國多元的文化,並在古代中國發揮著重大作用

  D中國經典的認定,除了要考慮籍貫、宗教、學派的思想,還需要側重考慮唐詩、宋詞、元曲裡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古代中國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統治者並 不僅僅使用一種思想工具實行統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禮法治世”的荀子都關心社會倫理,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只關注政治秩序。

  C.能成為被人們尊崇和仰視的經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廣泛引用、被認為充滿真理、被一再解釋的優秀著作,其中有的還曾被“欽定”為必讀書。

  D.經典與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密切相關,其思想內容總是會留存在社會風俗、人們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中,如影隨形,並不時地表現出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爭取的一項是*** ***

  A.經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經歷了從普通著述到神聖經典的層層積累的經典化過程,這一過程在經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B.閱讀經典時,如果將其放在那個產生它的歷史時代裡面去重新理解,我們就可以瞭解人類從古至今曾經面臨的重大問題。

  C.經典知識如何再生和重建,經典中哪些資源被重新發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今社會現實、生活環境的需要。

  D.對“舊經典”進行重新解釋和引申,是為了讓它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呈現出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格。

  答案

  1.D

  2. B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