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考點識記

  將每一個考試的知識點熟記於心,會讓你在考試中如魚得水。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供大家學習。

  ***一***

  1. 實踐與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可不只是講認識,認識的來龍去脈以及如何發展、如何創新,都一定是以實踐為立足點。所以實現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真理性的檢驗標準、目的。換而言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效果;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則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甚至是破壞作用。

  實踐對決定認識的產生和發展,並檢驗認識的真理性,這就要求我們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念,力爭實現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2.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是對事物外部現象的直接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內部本質的間接認識。二者是統一的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它們的聯絡主要體現以下兩方面: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依存。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交織、互相滲透:A。感性中滲透著理性的因素。人們獲得感性認識時,總是以原有的知識為背景。同樣接觸客觀事物,理論準備不同,感受可能大不一樣。b。理性中也滲透著感性因素。理性認識不僅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而且要通過感性的認識來說明。感性認識豐富的人與經驗貧乏的人相比,對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樣的。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勇於實踐,深入調查,獲取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須經過理性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才能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3.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同一客觀真理的兩重屬性。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絕對真理;就其是對客觀事物的近似正確認識而言,它是相對真理。

  二者相互聯接、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有絕對真理的顆粒;另一方面,絕對之中有相對,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真理是由相對走向絕對的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是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轉化過程的一個環節。

  真理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是由人的認識能力的至上性***亦即無限性***和非至上性***亦即有限性***決定的。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並不是兩種真理,真理具有一元性。同時,相對真理並不是指真理中包含著錯誤的東西,而是指真理有不斷髮展的空間。

  4. 真理與謬誤***認識***、成功與失敗***實踐***

  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生的,人類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難免發生謬誤。

  由於真理和謬誤決定於認識的內容是否如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因此真理和謬誤是性質不同的兩種認識,它們是對立的。

  但是,真理和謬誤是統一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①真理和謬誤相比較而存在,沒有真理,也無所謂謬誤,沒有謬誤也無所謂真理;②真理中包含著某種以後會暴露出來的錯誤的方面或因素,謬誤中也隱藏著以後會顯露出來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③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在一定範圍內的對立是絕對的,但超出一定範圍,它們就會互相轉化。

  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我們要善於堅持和發展真理,敢於和善於同謬誤作鬥爭。在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正確的認識往往會導致成功的實踐,而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們的實踐活動也會達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結果,導致失敗。只要人們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化不利條件為有利因素,就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變失敗為成功。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範疇。必然性是指事物聯絡和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確定不移的趨勢。偶然性是指事物聯絡和發展過程中並非確定發生的,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一方面,二者是有區別的:它們產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產生於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產生於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條件;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必然性在實物發展過程中比較穩定、時空上比較確定,是同類事物普遍具有的發展趨勢,偶然性則是不穩定的、暫時的、不確定的,是事物發展中的個別表現;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中居於支配地位,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方向,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對發展的必然過程起促進或延緩作用,使發展的確定趨勢帶有一定的特點和偏差。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統一的: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的偶然性表現出來,併為自己開闢道路;偶然性背後隱藏著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唯物辯證法關於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係的原理要求我們要重視事物發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發展的總趨勢,又要善於從偶然中發現必然,把握有利於事物發展的機遇。

  對於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係的認識,我們可以結合唯物史觀中歷史人物這個知識點來理解,歷史人物的出現或者說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這一知識點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統一關係的一個最好例證。

  所謂歷史人物,是指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的任務。在歷史人物中,對那些反映時代要求,代表進步階級或階層利益,對社會發展起顯著促進作用的代表人物,稱之為傑出人物。歷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受人民群眾及其實踐活動的制約。任何歷史人物,特別是傑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現,都體現了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傑出人物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每一時代一定會出現自己的傑出人物,這是必然的;但傑出人物在什麼時間、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出現,由誰來擔當傑出人物,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三***

  第一,“質”和“量”。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並區別於它事物的規定性。事物質的規定性是由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認識質是認識和實踐的起點和基礎。只有認識質,才能區別事物。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認識量的意義:一是,認識事物的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只有認識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質。二是,只有正確瞭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確估計事物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同質的事物由於數量不同,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質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數。質和量的統一為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範圍、幅度和限度。認識度才能確切地把握事物的質,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認識度才能為實踐活動提供正確的準則即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

  第二,“量變”和“質變”。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保持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的不顯著的變化,體現了事物漸進古城的連續性。質變是事物性質的根本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體現了事物漸進過程和連續性的中斷。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誌是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範圍內的變化是量變,超出度的變化是質變。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第一,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量變的積累過程,沒有量變的積累,質變就不會發生。第二,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單純的量變不會永遠持續下去,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第三,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一方面,在總的量變過程中有階段性和區域性性的部分質變;另一方面,在質變過程中也有舊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質在量上的擴張。量變和質變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量變引起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事物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交替迴圈,形成事物質量互變的規律性。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體現了事物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