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期中聯考文科政治試卷

  在考試快要到來的時候,我們作為學生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複習準備工作呢?以下和小編一起來欣賞山西省“晉商四校”,希望你能夠喜歡!

  山西省“晉商四校”

  單選題

  讀書能使人更好地認識自己。當內心浮躁時,拿出一本冰心的散文集,你會覺得原來自己可以如此平靜;當內心彷徨時,拿出一本魯迅的雜文選,你會覺得整個人都屬於正義,內心充滿堅定。這表明

  ①人創造了文化,也在享受文化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持久

  ③優秀文化可以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對人的影響是積極的有形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漫畫和成語往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下列選項 中與漫畫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語是

A.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B.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C.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D.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2011年上半年北京市GDP增長8%,低於全國平均增速,居各省區市之尾。倒數第一,是北京精心備考、主動站位的結果。制定“十二五”規劃,北京把五年年均增速審慎地確定為8%,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最低。這是北京貫徹科學發展觀、把握髮展階段的主動選擇。GDP雖然減速了,但人民的幸福感卻增強了。這表明

  ①意識活動的計劃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決定條件

  ②意識活動的創造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重要條件

  ③尊重客觀規律是實踐活動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

  ④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總是統一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在平面內,若直線a⊥c,直線b⊥c,則a∥b;在空間中,若直線a⊥c,直線b⊥c,則直線a與直線b不一定平行。這說明

A.人們難以完全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B.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反覆性
C.真理具有客觀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這蘊含的哲理是

A.量的積累必定會引起事物的質變
B.區域性和整體之間是辯證統一的
C.人的價值主要來自於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D.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雙方中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暄;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林。”這首詩蘊涵的哲理是

  ①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②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③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④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

  網路給人們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便利、機遇、財富,也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無法預料的潛在危機。這

  ①啟示我們要堅持矛盾分析法

  ②表明矛盾同一性是鬥爭性的前提

  ③啟示我們要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④體現了網路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在我國,抗蟲棉的推廣不僅使農民累計增收了760億元,而且節約了1億公斤農藥,減少了環境汙染。抗蟲棉的推廣還完善了農業科技服務和農民技能教育培訓等體系。這表明農業科技創新

A.開闢了更為廣闊的農業勞動物件
B.帶來了理論創新和生產實踐的深化
C.促進了人民思維方式的思想觀念的轉變
D.推動了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進一步發展

  《漢書·敘傳》記載:“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學步者的錯誤在於

A.只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
B.只看到了矛盾的鬥爭性,忽視了矛盾的同一性
C.尊重了客觀規律,但未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D.誇大了共性和個性的區別,否認了共性與個性的聯絡

  第三屆建設創新型國家大會2011年1月初在北京舉行。中國經濟走過了三十年來依靠資源驅動增長的模式,迎來了依靠創新驅動增長的新時代。黨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哲學上看,黨和國家如此重視創新,其依據是

  ①辯證法的否定觀的要求

  ②客觀事物是不斷髮展的

  ③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④創新精神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源泉和動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DNA奈米技術是利用DNA的分子性質,構建出可操控的新型奈米尺度聚集體或超分子結構。上海世博會期間,我國科研人員把DNA鏈象搭積木一樣組裝拼接,設計出三維DNA結構——世博會中國館,實現了三維DNA圖形到三維DNA結構的突破。這表明人們能

  ①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從而顯示實踐的能動性

  ②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決定實踐中變革的客觀事物

  ③進行創造性思維以實現技術的重大突破

  ④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規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數字地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統一的數字化重現和認識。其核心思想是用數字化的手段來處理整個地球的自然和社會活動諸方面的問題,其特點是嵌入海量地理資料,實現對地球多解析度、三維描述,也可以說就是虛擬地球。其中,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和地理資訊系統是數字地球重要的技術基礎。下面對數字地球說法錯誤的是

A.數字地球一經我們的創造就便以實體的形式獨立於我們的意識以外
B.數字地球的出現說明真實地球已經被我們打上深深的烙印
C.數字地球相對應真實地球而言,只是我們形象化的想象
D.數字地球的出現凸顯了人類的本質能力,說明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常萬全發出這樣的感慨:“成功是差一點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點成功”。這句話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精益求精,努力促成事物發展,走向成功

  ②劃清界限,認識把握成功和失敗的本質區別

  ③求真務實,把革命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④揭示共性,尋找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共同之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被稱作‘軟實力’的文化、外交等迅速提升,中國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世界許多角落。”可見,軟硬之道在乎相互倚重,這體現了矛盾的

A.同一性 B.鬥爭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深圳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蹟,不僅迅速改變了自身面貌,而且為推動全國改革開放發揮了重要視窗和示範作用,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積累了成功經驗;今天的經濟特區面臨著,如何推動發展的全面協調可持續,如何解決經濟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各種矛盾,如何應對能源緊缺和環境壓力等諸多問題。這主要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關係 B.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
C.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 D.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關係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問題,但地溝油問題要得到真正徹底的根除,更要在源頭“管控”的同時大力疏導,即創造合法產業鏈,利用市場機制處理廚餘廢油,提煉燃料,讓“地溝油”變廢為寶。這強調了

A.“廢”與“寶”的關係是相互對立的
B.“廢”與“寶”的轉化取決於人們對物的態度
C.“廢”與“寶”的轉化是對“廢”的徹底否定
D.“廢”與“寶”的轉化是需要條件的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重經昭陵》***.杜甫能以寥寥數語把人物刻畫得生動傳神是因為

A.堅持站在人民群眾的利益立場
B.準確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C.準確把握主次矛盾,分清重點和非重點
D.準確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徵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體現了

  ①共性寓於個性,共性統攝個性

  ②個性包含於共性,個性離不開共性

  ③共性和個性相互聯結,相互制約

  ④共性和個性相互轉化,相互過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世紀將是人工智慧迅猛發展大顯身手的世紀,但人工智慧和人類智慧還是有本質區別,主要有

  ①人工智慧接受人類智慧“指令”才能工作,人類智慧在前、人工智慧在後

  ②人工智慧沒有社會性,人類智慧具有社會性

  ③人工智慧是一種本能活動,人類智慧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④人工智慧沒人類智慧所特有的能動性,創造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植物發展是種子——植株——新的種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演變是原始公有制——私有制——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這說明

  ①事物發展有周期性,並且受前進性所制約、所支配

  ②發展的總方向是前進上升的,總趨勢是曲折迂迴的

  ③肯定和否定對立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④否定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是回到出發點的矛盾運動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於2011年6月1日起施行。以法律的形式加強對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文藝、傳統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國之所以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①是維繫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②是我國民族身份和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

  ③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④印證了人類文明的演進和趨同的歷史趨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百年來,許多仁人志士為探求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面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我們必須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因為它是

  ①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

  ②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③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④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

  ①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礎

  ②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④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共同核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③④

  .2012年廣電總局將加大監管力度,確保取消電視劇中間插播廣告這一舉措長期有效執行。同時,針對電影票價偏高的現象,將出臺建議性指導票價和最高限價,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①文化應該獨立於經濟發展

  ②文化市場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

  ③文化發展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④扶持公益性文化是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活動專業優勢在有德者身上,能夠高人一等地造福社會;專業優勢在無良者手中,則成了“謀財害命”的捷徑。下列對這一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①思想道德修養比科學文化修養更重要

  ②思想道德修養制約科學文化知識作用的發揮

  ③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是互相促進的

  ④文化知識水平的高低取決於思想道德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比”“從”“北”“化”四個字由“人”字以不問結構構成***右圖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長曆程,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在邏輯體系。我們可以體會到,與人“比"後,總會模仿學習他人的優點,即“從”;之後會產生叛逆,即“北";最後,能從正反兩個方面思考,一切為我所用,進入“化“的階段。上述材料說明

  ①哲學智慧概括了人們的生活與實踐,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②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

  ③哲學的根本任務就在於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④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有的人承認運動是絕對的,但否認運動的主體是物質。下列能夠反映這種觀點的是

A.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
B.沒有運動的物質和沒有物質的運動一樣,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D.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仔細觀察下圖,我們既可以看到“鵬程萬里”,又可以看到一隻展翅翱翔的雄鷹。藝

  術家完美實現了文字和雄鷹影象的結合。這一創作說明

A.人類意識對文字和雄鷹的反映具有主動創造性 
B.文字和雄鷹影象的結合實現了各自價值的增值和轉變 
C.藝術家的天賦是實現文字和雄鷹影象藝術結合的源泉 
D.人類的想象和構思是一種直接的現實性活動 

  —只蟲卵逐漸長成一隻笨拙的毛毛蟲;毛毛蟲慢慢變硬,成為不會動的蛹;成蟲成熟後,從蛹中破殼而出,當展開翅膀時,它終於可以自由地飛了。從蝴蝶成長所要經歷的卵、幼蟲、 蛹、成蟲這一過程中,我們認識到

  ①一切事物的存在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②運動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是靜止的特殊狀態

  ③辯證的否定就是事物通過自我否定徹底脫離原有的自我

  ④辯證的否定既是亊物聯絡的環節,也是事物發展的環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一位科學家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界,還不如說是人造或人類世界。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可上九天攬月”——“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可下五洋捉 鱉”——“蛟龍號”成功突破下潛5000米水深大關。這更加印證了

  ①認為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②現實世界是人類精神的再現

  ③人為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物件化的結果

  ④自在自然日益轉化為人化自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世界無車日”活動節約的能源雖然有限,但是當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並轉化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時,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

  ①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

  ③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

  ④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中國畫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國畫的“寫意”能將萬千山水收於尺幅,這正是中國畫的奇妙之處。國畫創作的這種特點意味著

  ①畫家的意識創造了物質世界

  ②畫家的意識具有主動創造性

  ③物質與意識相互依賴,不可分割

  ④意識是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1年11月17日,“神舟”八號順利安全返回,標誌著“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實現重大跨越,為我國進行深空探索奠定堅實的基礎。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的技術要求高、驗證難度大,為此,科研人員成功突破了目標飛行器髙精度入軌、遠距離導引控制、近距離自主導引交會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材料說明

  ①世界的可知性取決於人類的認識能力和水平

  ②人類能夠限制規律發揮作用從而為自己造福

  ③要善於分析把握事物存在與發展的各種條件

  ④實踐創新有利於擴充套件人類的認識範圍和領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是發達的。我國最早用甲骨文記錄了超新星的爆發,但我們沒有進一步研究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爆發。《墨經》對所有的幾何光學現象都有記載,但沒有人問“光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往往強調“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於應用,沒有進一步進行哲學思考,理論的思維。這啟示我們

A.應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正確對待錯誤  
B.應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C.應在實踐中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D.應承認真理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關於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傳言甚囂塵上,有人認為,巨型的太陽風暴會造成地球毀

  滅。對此,美國航天局表示,太陽活動有一個規律的週期,每11年達到一個高峰期。

  每當接近一個高峰時,太陽耀斑會造成衛星通訊中斷,但是這和2012年是世界末日沒

  有任何關係。美國航天局的表示告訴我們

A.人類可以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
B.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絡中把握事物、認識事物
C.人類無法解決太陽耀斑造成的衛星通訊中斷問題
D.實踐中人為事物的聯絡是毫無客觀性可言的

  低碳生活已成為一種時尚。倡導低碳,從日常生活做起。下表啟示我們

  ①量變與質變是辯證統一的,要注重量的積累

  ②矛盾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

  ③要正確處理區域性和整體的關係,整體功能的發揮依賴於部分功能的發揮

  ④主觀能動性發揮的程度決定節能減排的成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綜合題

  材料:近十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戰略構想的發展

戰略構想 提 出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十六大 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建設和諧文化 十六屆六中全會 建設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十七大 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部署“文化強國”戰略 十七屆六中全會 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依據材料,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有關知識,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構想是怎樣發展的?***12分***

  文化涉及人們的情感記憶、思維習慣、精神感悟,涉及人們的歷史認知、觀念認同、理想追求。這些都需要時間的淘洗、實踐的錘鍊、長期的孕育。文化建設是在精神領域搞建設,與蓋大樓、修高速公路不一樣,不是三年五年能見效的,如果沒有長期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大的飛躍。歷史上有影響的文化經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師,都是在人類文化長期積澱和接力推進中問世和誕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出現的。推進文化建設,既要有緊迫感,也要看到長期性,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做到重在建設、注重積累,持之以恆、久久為動,絕不能心浮氣燥、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風驟雨、搞運動的方式來進行。

  結合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的知識,說明我們應當如何辯證地看待文化建設。***8分***

  面對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並存,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我國2012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確定為穩中求進。穩,就是要保持巨集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進,就是要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革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矛盾分析方法的?***6分***

  我國中部某省是文化資源大省,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發展文化旅遊具有良好的稟賦和基礎。該省文物古蹟資源豐富,據統計,全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現存保護比較好的古城有近40處,考古遺址有10多處,古村有61處。該省是一塊厚重的紅色熱土,紅色文化獨一無二。該省的影視文化、歌廳文化、酒吧文化、休閒文化等全國馳名。該省民族風情濃郁獨特,有土家風情,有享譽國際的花瑤風情。該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且品位高,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99項,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220項,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遊相結合提供了堅實基礎。

  目前,該省正積極採取有力措施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力爭實現從“文化資源大省”到“文化強省”的戰略轉變。

  ***1***結合材料和所學《文化生活》知識,說明該省為什麼要實現從“文化資源大省”到“文化強省”的戰略轉變。***8分***

  ***2***結合材料,為該省發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提供方法論指導。***12分***

看了""的人還看:

1.初一政治第一課我是中學生了測試題及答案

2.初中政治模擬試題及答案

3.初中政治中考模擬試題及答案

4.2015年初三政治上冊期末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