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課優秀教案

  教案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用來支撐課堂實踐的理論基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二課教案

  【計劃學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文化影響人們實踐活動、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2***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潛移默化、深遠持久

  ***3***感悟優秀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賞格優秀文化產品,領悟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2.能力目標

  ***1*** 能結合材料或舉例分析,客觀對各種文化社會現象說明文化影響的來源、表現和特點;在對文化特點和差異的討論、探究中,提高學生的比較、鑑別能力

  ***2***結合文化塑造人生,積極體驗優秀文化,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認識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對人成長的意義,自覺學習、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培養自己正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接受優秀文化,端正對文化活動的態度,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與發展。

  賞析優秀文化產品,感悟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的意義,確信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正確看待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與學生體驗活動相結合。

  教學過程:

  教學匯入:

  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有一種以地域民族和家庭為核心的文化。

  蒙古人生活在地域遼闊的草原,出行騎馬,他們將“馬文化”深深印入了民族和家庭文化之中。

  維吾爾族、哈薩克人喜愛唱歌跳舞,日常生活和節日慶典少不了載歌載舞。

  春節又是漢族和絕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每個家庭都很重視。

  即使相同的漢族家庭,各自家庭教育也有不同,“書香門第”、“文藝世家”是我們常聽到的詞語。

  以上材料你能概括出什麼資訊呢?

  生:感受到中國文化多姿多彩,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活動。相同的民族的家庭文化氛圍不同,對人的影響也會有不同。

  想一想這些的不同文化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教師總結:導致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是這些地區擁有不同的文化環境和自然風光,蒙古族同胞地處草原,生產方式以畜牧業為主,出行離不開駿馬。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因此馬文化滲透在他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疆各民族歌舞藝術歷史悠久,哈薩克諺語說:“歌和馬是哈薩克的翅膀。而哈薩克族舞蹈動律性極強,表演風格粗獷,動作多用“動肩”,步法上採用“馬步”。

  優美的音樂,絢麗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邊陲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

  相同漢族家庭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家庭追求不同,對人的影響也存在不同。

  那麼你能說一說文化對人的影響來源於哪裡嗎?

  學生:文化對人的影響來源於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這就是我們要總結的文化影響的來源。

  板書:1.文化影響的來源──特定的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禮儀是現代人的基本素養,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化的重要表現方式。所以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最直接地體現在禮儀文化上。

  ◆問: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我國一些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形式,你知道少數民族的禮節嗎?

  學生討論交流。

  少數民族的禮節:

  新疆維吾爾族男子在見面時,把右手放在左邊的胸前,身體向前傾側三十度,然後說:“薩拉木來坤”***“祝福”之意***。如果遇到尊貴的客人或是長輩,則要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並點頭、鞠躬,表達對長者的尊重和禮貌。婦女見面時,要互相擁抱,右臉面要挨一下,並說:“薩拉木”。

  藏族人迎送客人時要向尊貴的客人獻哈達,哈達多為白色,這是向對方表達自己的純潔、誠心、忠誠和尊敬。此外他們會長輩、覲見佛像、送別朋友遠行,也有獻哈達的習慣。

  其他國家的禮儀與中國更是不同,比如書上插圖:歐美國家見面的禮節是擁抱,泰國則是合十禮節。日本人見面是90度的鞠躬。

  結論:各民族社會交往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交往行為,交往方式受不同文化 影響,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差異,見諸於交往時使用的語言、器物、符號等,也見諸於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

  追問:是什麼原因造成文化差異的?

  文化的差異有的取決於風俗習慣、有的取決於價值觀念,有的取決於文化程度,終其根源還是源於不同文化。對同一事物,不同民族的價值觀不同,對事物的看法、評價不同。所以交往方式與交往行為也體現了人們受不同文化的影響。不同文化反過來會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與交往方式。

  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禮物的看法:

  在送禮和受禮時,中國人和西方人對禮品所表現出的興趣是一樣的:送禮者都希望對方能喜歡自己送的禮品,而受禮者也都因為接受了對方的禮品而高興。

  然而,中國人往往表現出來的是過於自謙,在送禮時常常故意貶低自己所送禮物的價值。即使送給對方的禮品價格昂貴,也要說一聲“區區薄禮,不值一提”。這種以否定的形式來肯定自己所送禮品的價值,是西方人所不能理解的,他們不懂得這種繞圈子的說法,或者說,無法悟出否定中隱藏的肯定意義。

  在接受禮物時,中國人常常推辭一番,並且說“哎呀,還帶禮物幹什麼”,在對方再次堅持後才收下,表明即使接受也是出於無奈,並伴以“怎麼能讓你破費”或“下次可不能這麼客氣”或“下不為例”的客套話,然後將禮品放在一旁,顯出對禮品漠不關心的態度,生怕對方認為自己是衝著別人的禮品來的。然而,就客人走後便悄悄開啟禮品這一行為來說,足以證明中國人對受禮也是在乎的,只是不當面表現出來罷了。

  而西方人的表現形式卻相反,他們總是對自己準備的禮品採取讚賞的態度。他們會告訴你這是從哪兒買的,經過了多少周折,或者製作工藝多麼複雜,多麼不容易,總之是希望你能喜歡。在接受禮品時,儘量表現得對你的禮品很感興趣,對你的送禮行為表示感激。***思維方式與交往方式不同***

  例項分析:

  某小區物業公司工作人員:“我們物業經常接到中國業主的投訴,反映有外國人在深夜裡喝醉酒喊叫,或者聚會時喧鬧擾民。一些人夏天還喜歡在小區裡搞露天燒烤,或者在草坪上睡覺,這些都容易引起社群內中國居民的反感。為此,我們也與一些外國人進行過溝通,但他們的理由是自己交了物業費就是這裡的主人,應該有享有這些權利。中國業主在共同場所晒被子,在陽臺晒衣服,都曾經被外國業主投拆過,他們認為公開晒被子是十分不雅觀的事情。而中國人恰恰認為這是衛生和環保的好習慣。

  討論:你怎麼看待中外文化差異在生活上帶來的新問題。

  學生歸納:正是因為思維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況下,東方人和西方人在對人的行為歸因上往往正好相反:西方人強調個人的作用,而中國人強調環境和他人的作用。

  教師: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文化是一個地域,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特定的文明系統。它對人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文化的載體可以是書,可以是民族節日,可以是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文化的影響。

  ◆討論:北京的衚衕文化對北京人的生活影響很大,你瞭解北京的衚衕文化嗎?衚衕文化對老北京人休閒方式的影響有什麼特點?

  北京的傳統建築衚衕把北京城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方正的建築影響了人們的思想——中規中矩,循規蹈矩。

  北京胡同中的建築四合院是一個“盒子”,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衚衕裡的老北京市民生活氣息濃,生活安逸,悠閒,滿足於現狀。

  衚衕生活方式:衚衕中的街坊有的是棋友,沒事就“殺”一盤;或是鳥友,一起“會鳥”***會鳥是把鳥籠掛在一處,既可讓鳥互相學叫,也互相比賽***。現在有些衚衕裡的老人依然有下棋、會鳥、溜狗的習慣。這些習慣是耳濡目染行成的。

  衚衕文化對老北京人的影響體現了文化對人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根深蒂固的。

  2.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潛移默化

  提問:你是如何理解潛移默化的?

  答: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

  總結: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

  北京胡同裡特有的生活方式對老北京人的影響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這表現出文化氛圍的無形影響。

  “孟母三遷”的典故也向我們揭示了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道理。

  ◆提問:既然文化能影響我們的行為與思維,我們應當接受什麼樣的文化薰陶?

  答:我們要自覺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從參加文化活動的過程來看,主動地、自覺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過程。

  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審美水平、道德素養。文化對人的影響雖然是無形的,但並不是消極被動的,我們應當主動自覺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薰陶的結果。

  事實上,改變老北京人尚玩形象的是當代衚衕中的北京年輕人,他們的文化活動與上一代人明顯不同,他們使古城老胡同煥發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提問:古城新貌的原因何在?

  北京新一代年輕人接受了現代教育,接受先進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眼光與視角帶有世界的前瞻性。他們不會像老一代北京人那樣安於現狀,有些年輕人更關注衚衕的文化價值,倡導保護衚衕,合理開發衚衕資源。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與老北京人有所不同,生活在衚衕中的年輕人的愛好與習俗與老一輩的北京人明顯不同。他們更崇尚健康與科技,他們更珍視時間與更願意追逐未來。看來,文化素養不同,對社會的發展影響就大不同。

  所以我們要主動接受健康文化的薰陶。培養健康的文化素養。做有世界影響力的、有修養的北京公民。

  據說,老北京人好玩的習俗可以追朔到清末以前,北京是個以帝王貴族為主的遊手好閒、玩樂消費城市,其生活景象種種,大多集中於衚衕中。經過幾代人的變遷,現在老北京人還保留著當年好玩的習俗。可以說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從我國古詩文中也可以看出文化對人的影響。

  學生思考:詩中的鄉音難改說明了什麼?教師歸納:說明經年累月形成的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是難以抹去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1.深遠持久是文化對人的影響特點之二

  文化對人的交往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而持久的。例如,文化習俗對人的影響是終生難以抹去的。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互動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兩代北京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他們的發展路徑就不同。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的提高,逐步完善。

  課堂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學習了文化對人的影響,我們瞭解了文化的影響來源。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與思維方式。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

  在全球化程序日益加速的今天,跨國界、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頻繁。不管是外事活動,還是出國考察、旅遊、經商和探親訪友,都免不了要和外國人打交道。鑑於不同的民族風俗、生活習慣、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等,中外文化差異被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在這種跨文化交往中,為了避免因不瞭解彼此文化差異而造成的尷尬,我們在繼承和發揚優秀歷史文化的基礎上,有必要對國外不同的文化進行了解並尊重。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板書設計:

  課後練習:1.賀知章《回鄉偶書》中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詩句反映了文化對人的影響的哪一特點?*** ***

  A.文化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B.文化對人深遠持久的影響

  C.文化對人精神愉悅的影響 D.文化對人健康向上的影響

  答案:B

  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曾深深地影響了幾代革命青年的成長,由此可以看出*** ***

  A.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誌

  B.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在長期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各種文化因素互動影響的結果

  D.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

  答案:D

  其它拓展素材:

  我們描述方位,習慣於從大到小,比如在我們名片上印的單位地址:“中國 北京市 東城區 海運倉衚衕 2號”;而美國卻是從小到大,比如 ***1205號 大學街 哥倫比亞市 密蘇里州 美國***。信封的寫法也正好相反,我們的規則是第一行寫收件人地址,中間寫收件人姓名,最後一行寫寄件人地址和姓名。如果給美國人寫信,那就得倒過來了: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寫在上方,下方寫上收件人的姓名和地址。這反映出人們的思維方式、交往方式是不同的。

  東西方用語習慣的不同,常常產生誤解,鬧出笑話。初次見面往往會自我介紹或直接問對方的名字。當美國人問你的“Last name”***意為“姓什麼”***時,初來乍到的中國人常常容易錯把自己的名字告訴對方。因為美國人的名在前姓在後,和咱們中國人正好相反,所以一不留神就可能答錯。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認識習慣不同。這反映出中外思維方式不同。

  一位美國教師在中國任教,中國同事總是對她說:“有空來坐坐”。可是,半年過去了,美國同事從來沒有上過門。中國同事又對她說:“我真的歡迎你來家裡坐坐。如果沒空的話,隨時打電話來聊聊也行。”一年下來,美國同事既沒有來電話,也沒有來訪。奇怪的是,中國人為美國同事的冷漠而不解,而美國人也常為沒人邀請她而苦惱。造成此問題的原因是認識問題和思維方式不同。

  中國親朋好友及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一年內遇到大節日,親朋好友才到家裡聚一聚。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有時間確切的預約。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便上門是不禮貌的行為。因此,美國同事對“有空來坐坐”這句話只當作虛禮客套,不當作正式邀請。無事打電話閒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不恰當行為。若想邀請美國人上門,應當誠意地與對方商定一個互相都方便的時間。這些反映出中外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