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期中複習試題及答案

  考試是檢測學習成效的重要手段,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做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二政治期中複習試題,請考生認真複習。

  高二政治期中複習試題:

  第Ⅰ卷***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從四川汶川地震到雲南盈江地震,從海地地震到日本特大地震。近年來,地震在世界各地頻頻發生,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關於地震發生人類能否準確預測這個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據此回答1—8題

  1、 3月11日日本地震發生之後,網上一則訊息開始瘋傳,稱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預測出來了。果真如此嗎?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不專業的問題,所謂提前10秒預測出來,那是不可能的,也絕無此事……”陳局長對於預測地震可能性的明確表態是

  ①錯誤的,他否認了思維能正確認識存在

  ②正確的,他做到了從當前科技水平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③錯誤的,他否認了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發現客觀規律

  ④錯誤的,他否認了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A. ①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 儘管地震預測難度很大,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認為,國際上對於地震預測確實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認,地震長期預測還是有可行的辦法,中期預測也有成功的例子,爭論的焦點是短***期***臨***震***預測。他建議,“十二五”規劃草案中應該強化地震預測工作。關於地震的預測,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認識具有無限性、上升性,終有一天人類能夠做到預測地震

  B.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可變的聯絡,人能正確認識規律

  C.人的認識也是在不斷髮展的,因此人們能夠在未來做到預測地震

  D.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人類會做到科學預測地震

  3、有人認為要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研究地震科學,深入研究地殼運動規律。這是因為

  A.地震科學是人們從事哲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B.哲學能為地震科學研究提供正確指導

  C.馬克思哲學是進行地震科學實驗的基礎

  D.馬克思主義哲學能為地震科學的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4、關於地震的原因,有人說是蒼天對人類的報復。這種觀點屬於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主觀唯心主義

  5、近來地震的頻繁發生能夠說明

  ①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絕對的,永恆的

  ②自然界的運動是不可捉摸的,人們無法認識自然界的規律

  ③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④人類違背世界的物質性所導致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6、福島核電站發生爆炸以後,日本方面宣佈方圓30公里為安全距離,而美國方面則認為方圓80公里內均是核輻射影響範圍,法國方面也建議法僑撤離至80公里外。日本與美法之間關於安全距離的分歧說明

  A.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不同立場、觀點、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B.意識是主觀的,不同國家對於安全距離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

  C.意識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美法為維護本國公民利益故意擴大了安全範圍

  D.真理性的認識具有多樣性

  7、日本核洩漏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有些人認為吃碘鹽可以防輻射,2011年3月17日全國各地出現食鹽搶購現象。專家表示如果想防輻射要服用含有碘化鉀的穩定性碘片,但是碘鹽裡含有的是碘酸鉀。所以食用碘鹽以防輻射是不科學的。相反盲目地、過量地食用含碘的食物、替代品或者是藥物會導致人體的碘含量超標,對身體造成危害。材料體現的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有

  ①我們做事情要尊重客觀規律。

  ②規律是客觀的,不能把主觀臆造的聯絡強加給事物

  ③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

  ④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能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8、電影《2012》描述了世界末日來臨的場面,而日本大地震的爆發、富士山因附近地質活動頻繁出現可能噴發的跡象、甚至是由於地月距離接近而出現的“超級月亮”等等這樣那樣的自然現象,讓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12》,以至有人懷疑:世界末日真的快到了麼?若你要勸慰這些人,你可以對他們說

  A.物質才是世界的本原,人的主觀精神並非是唯一實在

  B.現實世界僅是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而已,它是不會滅亡的

  C.人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D.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僅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處,主觀臆造不存在的聯絡

  9、下列選項中與右側漫畫意思一致的觀點是

  A、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決定思維

  C、思維和存在沒有同一性

  D、思維決定存在

  10、宋代詩人陳與義《襄邑道中》詩云:“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這首詩說明了

  ①物質運動是永恆的、無條件的

  ②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是有條件的

  ③事物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④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A.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11、“十一五”規劃追求“國富”,“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從“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從追求“國強”到強調“民富”,從唯物論角度講,體現了

  A.物質決定意識,要求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B.堅持聯絡的觀點,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C.堅持發展的觀點,堅持理論創新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2、近年來,水墨漫畫進入尋常百姓視野,人們在欣賞字與畫的同時,也品味了幽默和哲理。右邊漫畫《心有魚力就足》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 ***

  ①在實踐的基礎上,精神力可以轉化為物質力

  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③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

  ④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突破客觀條件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喝上乾淨水是我國乾旱地區農民一直以來的夢想,在我國開展10多年來的援建“母親水窖”活動是將雨水集到水窖儲存,配備專用的雨水淨化器,讓乾旱地區農民喝上乾淨水。“母親水窖”的創意

  A.源自人們的科學想象和思維創新

  B.B.說明實踐的結果由認識主體決定

  C.說明意識因其創造性而具有直接現實性

  D.說明意識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14、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你心愛的東西。學者周國平則說: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與創造,另一是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這體現了

  A.認識具有反覆性和無限性

  B.B.尋找真理性認識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

  C.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

  D.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具有主觀性,往往因人而異

  15、阿聯酋發明“人造雨”技術,人工製造出大量負離子,自動依附塵埃,在太陽光產生的強熱上升氣流作用下,攜帶含有負離子的塵埃粒子上升到了雲層,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子,凝結成水滴,無數的水滴最終會變成雲,進而化作雨滴落到地面。這一發明,表明

  ①人工製造負離子是對自然規律的創新

  ②人們通過實踐可以超越和主宰自然界

  ③人們可以改造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

  ④人們可以按照實踐的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6、下列名言古語蘊含的哲理與右面漫畫《打腫臉

  的胖子》寓意一致的是

  A.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B.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C.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D.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17、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四部門於2007年聯合發起了“10000個科學難題”徵集活動,旨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對科學研究的導向作用。涉及各學科尚未解決的基礎理論問題、優先發展問題、前沿熱點問題和學術爭論問題等。科學難題徵集活動有利於激發青少年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引導他們

  ①超越書本知識,否定科學理論權威

  ②揭示和創造事物發展的規律

  ③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④積極參與科學實驗等實踐活動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8、看右圖,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後因與“悲劇”一詞諧音,成為繼“被時代”之後又一橫行網際網路的王道詞彙。不少年輕人在網路上甚至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來代替“悲劇”,形容人、事、物。這些詞語在現時代的流行表明

  ①存在決定思維

  ②主觀認識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

  ③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④意識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9、溫家寶在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講到我國在金融危機期間經濟的發展是說“事非經過不知難”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辛棄疾《木蘭花漫》是一首“送月”詩詞,對西落之月展開了連串探索性的追問。據此回答20—21題。

  20、“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景東頭?”大意是:當這邊月兒西落時,那邊的人們是不是正看見明月東昇?對此王國維評論說:“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可謂神悟。”這裡的“神悟” A.是詞人頭腦主觀自生的

  B.是詞人對客觀現象作出的一種反映,具有合理性

  C.表明獲得認識不一定需要通過實踐

  D.表明詞人具有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21、雖有“神悟”,但由於本身缺乏足夠的科學知識,辛棄疾並不能解釋“月輪繞地之理”及其他現象,他繼續問道:“飛鏡***指月亮***無根誰系?”“云何漸漸如鉤?”這表明

  A.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規律的制約

  B.對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受自身積累的主觀因素的制約

  C.以事實為依據就能準確認識事物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22、我國已經確定的探月工程計劃為三個階段:一期工程為“繞”,二期工程為“落”,2017年進行的三期工程為“回"。有訊息表明,2009~2015年,中國將進入“嫦娥工程二期”,屆時將進行兩到三次的軟著陸巡視勘察。目前我國進行此項任務的技術、物資條件和經濟實力都已基本具備。這告訴我們

  ①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②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歸宿

  ③物質運動的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④意識具有能動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漫畫《憶往昔》蘊含的哲學寓意是

  A.歷史和現實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B.意識具有社會歷史性

  C.認識別人總是比認識自己困難 D.代溝是客觀存在、不可彌合的

  24、右邊漫畫《申報“吉尼斯”:世界最大牙籤》所蘊涵的哲學啟示是

  A、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B、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C、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要發揮精神的力量

  D、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

  25、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深遂雋永,耐人尋味。他曾提出文學創作的“冰山原則”,並努力實踐這一原則。他的作品很少使用形容詞、副詞以及修飾性從句,避免代替讀者作判斷、下結論,而只是用準確生動的名詞與動詞描繪場景和講述故事,將“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傳達給讀者,剩下的“八分之七”則需要讀者再思考。對“冰山原則”下列見解正確的是*** ***

  ①文學創作應尊重讀者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其理解和豐富作品

  ②文學作品應避免傳達自己的價值信念和用作家自己的創作意圖影響讀者

  ③讀者閱讀過程就是在自己的腦海中真實還原作品中的場景與故事的過程

  ④讀者閱讀過程應是積極調動自身主觀因素與作品形成個性化契合的過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