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文所選兩篇就同一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明確兩篇文章的說明內容,學習快速提取、概括資訊的方法。

  2.瞭解不同領域裡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並且從中得出新結論的科學現象。

  3.瞭解科學家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運用假設、推理探究自然奧祕的科學思維方法。

  過程與方法:

  默讀,圈點勾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瞭解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象,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慾望和創新意識,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學會概括、篩選資訊,明確兩篇文章各自的說明內容,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2.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時質疑、思考、實證的科學態度,瞭解一些基本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在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時,兩篇文章卻從不同角度說明問題、介紹相關知識的創作思路。

  2.提取關鍵資訊並按要求表達。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不建議做過多的形式上的花哨處理,建議引導學生靜下心來仔細閱讀文字,理解文章的說明內容和科學精神。另外,這兩篇短文在原文中編排在一起,內容上也有一定關聯,說明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參照閱讀。建議以學生自讀自學為主,通過圈點勾畫靜心讀文,同時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關鍵處和難點教師要給予及時點撥。結束本課的課文學習後,教師可以適度給一些與此有關的現今的研究成果等,進行適度的擴充套件,目的還是為了引導學生體會實證的力量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恐龍的突然滅絕成為生物史上最大的謎團之一,為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這一課體現的就是與此有關的兩則短文,下面讓我們深入地瞭解科學家們的研究結果。

  【設計意圖】提出這兩篇課文共同關注的問題──恐龍滅絕,聚焦在這個視野後,可以自然地引出對這兩篇文章的學習。

  2.介紹作者。

  二整體感知

  1.兩篇文章都提到了“恐龍滅絕”,速讀兩文,請談談你得到哪些與此有關的知識?

  恐龍大概在公元6500萬年以前滅絕;

  恐龍滅絕前曾經遍佈世界各地;

  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擊地球的結果;

  …………

  2.這兩篇文章雖然都談到了恐龍滅絕,但是它們要說明的主要問題完全不同。請用簡練的語言說說兩篇文章主要說明的問題分別是什麼?

  第一篇:通過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說明“大陸漂移學說”,進而說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第二篇:恐龍滅絕的原因應該是小行星或彗星等撞擊地球的結果。

  【設計意圖】對兩篇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理解作者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課的目的。它們不僅都是阿西莫夫的作品,而且探究的內容都和恐龍滅絕有關係,但同時兩篇文章說明的內容卻又截然不同。

  三分篇學習,深入分析解讀文字

  1.恐龍無處不在。

  1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個例子是如何說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結論的?

  明確:恐龍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不可能在南極地區生存,也不可能越過大洋到另一塊大陸上,所以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每隔一段時間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開。“恐龍無處不在”正說明2.25億年前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形成時,早期恐龍已經開始出現並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大約2億年前泛大陸逐漸分裂,此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經過了大約1億年的變遷,南極的氣候逐漸變冷,慢慢不適宜生物生存,動植物種類數量大量減少,恐龍最終滅絕了。

  南極洲發現化石是生物領域的新發現,但最終卻不僅證實了“恐龍遍佈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更可以說明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地質活動的特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文字,提取主要資訊,進一步弄清文章說明的內容,同時訓練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要點,有條理地進行表述。

  2科學家經過思考、分析得出跨領域的新知,對此你有什麼感悟?

  【設計意圖】體會科學研究的精神及方法。

  2.被壓扁的沙子。

  1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有兩種對立的理論,它們分別是什麼?

  明確:兩種對立理論是“撞擊說”和“火山說”。即“因為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和“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

  【設計意圖】訓練提取資訊的能力,理解文章的重要內容。

  2為什麼“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請用不超過20個字來表述

  明確:這不僅是個嚴肅的學術問題,更是因為人類將來再遇到大災難時可以儘可能多地瞭解其影響並採取相應應急措施。

  【設計意圖】訓練提取並概括資訊的能力,這個問題比上一個問題要難一些,不能像上一問題僅靠簡單的摘抄即可,還需要自己刪減、壓縮或調整原文語句表述的次序。

  3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指什麼?文章為什麼以此為題?

  明確:“被壓扁的沙子”指“斯石英”。以此為題,首先,因為“斯石英”是本文說明內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據此,因為年齡為6500萬年也就是大致恐龍滅絕年代的岩層中發現了“斯石英”,所以才得出本文的結論: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其次,“被壓扁的沙子”這種表述比較生動、有趣,作為題目更容易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

  四小結

  學過這兩篇文章後請你從科學知識、科學研究的精神和方法、語文能力這幾方面總結一下學習本文的收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自己總結、回顧,以後每篇說明文可以按這個方法自己進行總結反思。“語文能力”教師可以解釋一下,本文主要側重在“提取、概括資訊方法”的總結。

  五佈置作業

  請組織好語言,以第二篇文章中“斯石英”為例,對第一篇文章“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結論進行說明。

  【設計意圖】作者通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來說明恐龍的死因,其實也可以用此來說明“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結論。通過這個環節不僅會讓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清楚、深入的理解,還可以更好地體會舉例子這種說明方法的作用,其目的是可以把要說明的知識介紹得清楚明白。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之恐龍無處不在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佈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化石骨骼。該島是稍微離開南極海岸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於鳥臀目恐龍。

  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佈於世界各地。

  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絡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並不適應寒冷的氣候,現代的兩棲動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更不適應南極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確實發現了這種古老的兩棲動物的化石。

  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麼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衝。“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

  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後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後,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並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餘的一小部分。

  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並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裡聚合並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到6500萬年以前,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每一個大陸都有自己的恐龍化石。

  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後成為冰天雪地。

  位於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那裡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

  因此,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援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之被壓扁的沙子

  在過去的9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

  1980年曾經有報道說,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的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經有過一次“大滅絕”,發生過一次“大劫難”。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麼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因此,存在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

  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一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瞭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為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原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矽即非常純的沙子處於超高壓的狀態,那麼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緻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並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於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後又變為普通沙子。然而,由於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緻密,所以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從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百萬年。

  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並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

  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返回到原始狀態。因此,如果在850C°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為普通的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斯石英可以在實驗室製造,但它們在自然界存在嗎?是的。然而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在這種情況下,它可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岩石會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矽。事實上,在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

  那麼,你可能會說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亞里桑那大學的J.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岩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龍滅絕的年代。

  他們在3月1日宣佈,利用測試固體物質中的原子排列的現代技術,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們確實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這種情況顯示,在6500萬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擊並形成了數噸重的斯石英。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濺起到平流層中。那麼,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