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翻譯知識點
高一的語文學習就會接觸很多文言文的課文,那麼文言文的翻譯該怎麼進行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閱讀。
1、掌握課內知識。
高考文言翻譯命題,必定會遵循一個原則,即取材於課外,知識在課內。如前幾年高考題中的“其”、“……之謂也”、“及”等等,在中學教材中就曾出現過。又如前面所講到的“恨”、“除”、“見”等詞的意義和用法,在中學教材中也曾出現過,如《出師表》“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恨,遺憾***,《陳情表》“除臣洗馬”***除,任命、授職***,《孔雀東南飛》“府吏見叮嚀”***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注意回憶課內的有關知識,記住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至於在《考試說明》中所規定的18個常用虛詞,在中學教材中則有更多的例子,在此不再列舉。還有一些固定格式,如“雖然”、“然則”、“有所”、“無所”、“有以”、“無以”、“孰與”、“奈何”、“獨……乎”,等等,他們各自都有比較固定的翻譯,也是必須死記的。另外,在中學教材中出現過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識,也要掌握。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要求:對文言教材要非常熟悉,要記住一些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及其例句,以便在做翻譯題時能快速地回憶起來。
2、緊密聯絡語境。
文言語句翻譯不可能只是給出孤零零的一句話,而應該是給出一段文字,要求翻譯其中的一句或幾句話。翻譯時必須對所給出的這段文字的意思作整體把握,按從整體到區域性的順序,即按從段到句,從句到詞的順序去思考作答。有的同學由於心理緊張,還未弄清楚整個文段的大意,就匆忙動筆翻譯某個句子,結果往往會翻譯錯。詞有多義現象,但在某個具體的語境中,卻只能是某一個意義而不是另外的意義,這就必須緊密聯絡上下文作出判斷。至於所用文段加了標題,註明了出處,並作了註釋的,當然更要聯絡起來作綜合考慮。
3、以解釋為翻譯。
在通常的情況下,某個詞在一定的語境中該怎麼解釋就怎麼翻譯。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詞以單音節為主,而現代漢語詞卻以雙音節為主,因此,除一部分文言詞可以用單音節的現代漢語詞去翻譯以外,大部分文言詞要用現代漢語雙音節詞乃至多音節詞去翻譯。此外,還要格外留心分析古今不同意義的詞語,尤其一些容易引起誤解的詞語。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秋天”,古義為“秋季的天空”,今指秋季;《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妻子”,古義為“妻和兒女”,今僅指妻;《師說》中“小學而大遺”的“小學”,古義為“在小的方面學習”,今常指與中學、大學相對的“小學”;《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璧有瑕,請指示王”的“指示”,古義為“指出來給……看”,今常指上級給下級的指令;《鴻門宴》中“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的“非常”,古義為“意外的變故”,今常用作副詞,其義為:太,很,等等。如果不注意區別古今不同意義,解釋往往就會出錯,解釋錯了,翻譯也就會錯了。
4、應作適當變通。
當解釋與翻譯有出入時,可根據語境作變通。如《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六合”,解釋是“天地四方”,但若按此翻譯會令人費解,可譯為“整個天下”;又如《促織》中的“操童子業”,若按解釋則為“從事童生的行業”,也會令人費解,可譯為“正在讀書”。為了使譯文達到“信、達、雅”的要求,有時侯是必須作適當變通的。
5、認清用詞特點。
作為考查內容的文言語句,其用詞上可能會有某些特點,比如句子中有詞類活用現象,或有通假字,等等。這在中學文言教材中是不乏其例的,如《過秦論》中“外連衡而鬥諸侯”的“鬥”,屬於使動用法;對此認得清,辨得明,才能作出準確翻譯。此外,還要認清通假字,要按其本字的意義翻譯。如《鴻門宴》中“張良出,要項伯”的“要”通“邀”,“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蚤”通“早”。
6、處理好修辭格。
①比喻。有些比喻句可照譯,如《察今》中的“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有些比喻句不能照譯,要作變通,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屬築成的長城”,因為這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說法。若保留比喻,可譯為“鋼鐵般的長城”,若不保留比喻,可譯為“堅固的城防”,至於“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的“藩籬”就難保留比喻了,只能譯為“邊防”、“邊境”之類,不能譯為“籬笆牆”。
②借代。如《五人墓碑記》“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中的“縉紳”代“做官的人”,由於現代漢語沒有那樣的說法,因此,在翻譯時,要寫出它所指代的事物。
③委婉說法。古文中,或因謙恭,或因避諱,或因求雅,有時採用委婉說法,如把上廁所說成“更衣”***如《赤壁之戰》“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把會戰說成“會獵”***如《赤壁之戰》“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遇到這種情況,必須按照現代漢語的說法去翻譯,而不能翻譯為“換衣服”、“一同打獵”。
7、認清句式特點。
①介詞結構後置的,要移到狀語的位置,如《鴻門宴》中的“具告以事”,應譯作“把項羽將攻打沛公的詳情告訴***他***”。這種介詞結構後置的句子,常帶有介詞“於”、“以”等。
②定語後置的,要移到現代漢語表達中的正常位置,如《赤壁之戰》中“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人馬燒溺死者”等句子。這種定語後置的句子,常帶有“者”字***當然,並非帶有“者”字的就是定語後置,也並非定語後置的就一定帶有“者”字,要注意區別***。
③賓語前置的,要移至謂語後面,如《鴻門宴》中的“沛公安在”,賓語前置也是有規律的,即是在疑問句或否定句中,賓語是代詞時,放在謂語前;此外,一些固定格式如“何以”“何為”等,屬於介詞賓語前置。
④謂語前置的,翻譯時須顛倒過來。這種現象在中學文言文教材中並不多見,最典型的例子是《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在《晏子治東阿》中也有這樣的例句:“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
④被動句,翻譯時要加上“被”字,如《報任安書》“至激於義理者不然”,可譯為“至於那些被正義和真理所激勵的人就不是這樣了”。
8、補充省略成分。
文言文的表達是非常精煉的,其中一些成分省略掉了,翻譯時,要把省略了的內容補充出來。如《促織》中的“試使鬥而才”,前面省略了主語“上司”,“使”的後面省略了“之”,“才”的後面也省略了“之”,其中“才”屬意動用法。這一句應翻譯為“上司試著讓它角鬥,認為它勇敢善鬥”。特別要提醒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代詞“之”和介詞“於”常常省略,翻譯時要補出來。
9、保留原有語氣。
保留原有的語氣特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忠實於原文的一個體現。比如是肯定語氣還是否定語氣,是陳述語氣還是疑問語氣,是感嘆語氣還是祈使語氣,等等,要注意區別,並按原來的特點進行翻譯,不可隨便改變。
10、譯完後要認真檢查,發現錯別字、病句要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