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複習題及答案

  隨著考試的即將來臨,你做好應戰的準備了嗎?這份設計良好的試題卷將會有效的去檢測出你的學習情況。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複習題,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高三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複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共計25小題,每小題2分,合計50分***

  1.郭沫若把春秋戰國時比擬為“第一次五四運動”,指出是“社會的轉變”促成了這一時代的“百家爭鳴,群花怒放”。這一時期“社會轉變”的表現是

  ①分封制崩潰,井田制瓦解 ②各種政治力量異常活躍 ③各種思想交相輝映 ④中央集權制度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北京中山公園有一座社稷壇,它是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壇,其中社是土地神,稷是五穀神。古時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穀豐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徵。社稷壇的修建突出反映了我國古代社會

  A.封建迷信 B.抑制商業 C. 以農立國 D. 以民為本

  3.元代併名的文學家張養浩在《山坡羊》中寫道:“一頭犁牛半塊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粗茶淡飯飽二餐,早也香甜,睡也香甜。布農得暖勝絲棉,長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幾間,行也安然,睡也安然。雨過天晴駕小船,魚在一邊,酒在一邊。日上三竿猶在眠,不是神仙,勝是神仙。”對這首詞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A.反映了古代農耕經濟的落後性和保守性

  B.反映了古代自然經濟狀態下農民不思進取的心態

  C.反映了小農經濟狀態下農民生活的富足和愜意

  D.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小農經濟的基本特點

  4.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A.生產經驗的積累總結 B.生產組織的規模擴大

  C.水利設施的日益完善 D.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

  5.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逐漸取代井田制,對這一變化起推動作用的是

  ①荒地被大量開墾 ②“初稅畝”等新稅制的實行 ③諸侯國的兼併戰爭 ④諸侯國的變法運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蘇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資於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這反映的是

  A.千耦其耘式經營 B. 自耕農式經營 C.田莊式經營 D.租佃式經營

  7.謝靈運在其《山居賦》中說:“春秋有待,朝夕須資。既耕以飯,亦桑貿衣。藝菜當餚,採藥救頹。”這說明了他的田莊

  A.主要從事商業生產 B.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C.主要從事手工業生產 D.生產分工明確,交換頻繁

  8.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我國古代農業生產中

  A.鐵犁牛耕的出現 B.耕犁技術的成熟 C.精耕細作的開始 D.單位畝產量提高

  9. 北方地區流行這樣的俗語“人生有三寶,醜妻薄地破棉襖”。從本質上反映了

  A.農業在社會經濟中佔重要地位 B.農民生活富裕安逸

  C.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特徵 D.商品經濟極端落後

  10.甲骨文中三個字,依次是“絲”、“桑”和“蠶”。能正確反映的歷史資訊是:

  ①中國的絲織業不晚於商朝 ②商朝的農業比較發達 ③本材料可用來直接證明商朝已有種桑養蠶的歷史 ④商朝時人們的主要衣料是絲織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1.下列關於古代制瓷業發展歷史的敘述,正確的是

  A.秦漢時期開始出現原始的陶器 B.魏晉南北朝時期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

  C.元代景德鎮成為瓷都 D.明清時期,瓷器和絲綢成為對外出口的大宗產品

  12.明代中葉以後,私營手工業在許多行業取代以前占主導地位的官營手工業,主要是因為

  A.官營作坊的產品數量有限 B.私營作坊的工人大量增加

  C.商品貨幣經濟的不斷髮展 D.資本主義萌芽的開始興起

  13.隋唐時期,不利於商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是

  A.國家分裂 B.草市興起 C.海禁政策 D.市坊分割槽

  1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的詩句。以下對材料中“商人”行為的敘述正確的是

  A.他可以到浮樑草市收購茶葉 B.他到浮樑買茶時住在“會館”中

  C.經商使他的社會地位發生根本改變 D.他將茶葉販賣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15.某部電視劇以唐代的歷史為背景,其間很多故事情節發生於長安“市”上,以下是電視劇中 “市”的場景,其中不符合歷史真實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圍牆 B.“市”門在白天定時開閉

  C.“市”門內外店鋪林立 D.“市”裡有專職管理的官員

  16.宋史專家鄧廣銘說:“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下列史實能佐證上述觀點的有

  ①設定中書門下,強化君主專制 ②商品經濟發達,“市”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③在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一定規模的自由勞動力市場  ④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三大發明有劃時代的發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7.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認為“***中國***宋朝時期……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其主要依據之一是

  A.流通領域出現最早的紙幣 B.大批工商業市鎮迅速興起

  C.區域性商人群體實力雄厚 D.生產領域出現工場手工業

  18.《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諺語:“一品官,二品賈。”《二刻拍案驚奇》中記載:“徽州風俗以商賈為笫一等生業,科第反在次者。”這兩則材料反映的是

  A.漢朝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經濟發展

  C.徽商活動遍佈全國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斷提高

  19.自康熙經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稱康乾盛世,但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也有歷史學家稱之為“落日的輝煌”。能說明這一時期為“悲歌”、“落日”的歷史現象是

  ①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 ②重農抑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③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對外通商貿易 ④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史學家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統計,18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佔世界經濟總量的32.9%,西歐各國的總和佔23.6%,美國和日本分別佔1.8%和3%。上述統計表明當時的中國

  A.仍是世界經濟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C.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 D.經濟總量遠超歐美各國

  21.清乾隆年間蘇州《吳縣永禁官吏佔用錢江***杭州***會館碑》記載 :“商賈捐資,建設會館,所以便往還而通貿易,或存貨於斯,或客棲於斯,誠為集商經營交易時不可缺之所”。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該碑文反映出蘇杭之間的商貿聯絡 B.會館為商人出資建造的地方商業中心 C.會館為旅居異鄉的同鄉商人所組建 D.會館為同一地域商人活動的重要場所2

  22.明清時期,農民人身依附關係鬆弛,農業商品化程度加深,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這些現象的出現表明

  A.小農經濟已經解體 B.出現了向工業文明演進的趨向

  C.經濟結構發生了徹底變化 D.重農抑商政策已破產

  23.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基礎是

  A.明朝的經濟措施 B.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C.生產力發展和商品經濟活躍 D.對外貿易繁榮

  24.某中學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開展了以“會館的發展變遷”為課題的研究性學習,收集到下列相關資訊,你認為正確的是清代蘇州的“全晉會館” 江蘇鹽城鹽商會館

  ①會館是管理商業貿易的政府機構 ②會館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 ③會館的出現與明代商幫密切相關 ④會館是孕育資本主義萌芽的場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25.自康熙經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史稱康乾盛世,但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也有歷史學家稱之為“落日的輝煌”。能說明這一時期為“悲歌”、“落日”的歷史現象是

  ①設立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空前強化 ②重農抑商,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③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禁止一切對外通商貿易 ④大興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題***共3小題,第26題18分,第27題15分,第28題17分,合計50分***

  26.***18分***有人說,如果不懂得小農經濟,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國歷史。根據下列材料,分析小農經濟對我國社會的影響與其歷史變遷。

  材料一 在我國古代,“易於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氾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採取中央集權式的官僚體系”。

  材料二 在傳統社會中,家庭是基本的經濟單位,農村養老的路徑就只能是傾向家庭供養。家庭供養是農村養老的主體。從農民自身的角度來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就必須要有“所依、所養”的基礎,生兒養老,這就是為何傳統社會“生男生女不一樣”“多子多福”“子孫滿堂”的思想根源。傳統社會以“孔孟仁政”治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將受到輿論壓力,而孝順有加者可受到鄉親稱讚和社會肯定,漢朝就有“舉孝廉”官職。但是家庭作為基本經濟單元,普遍存在生產規模小、生產力低下的情況,在自然災害和社會風險面前沒有足夠的應付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家族鄰里的互助。

  材料三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陶淵明《桃花源記》

  材料四 中國農民的角色定位出現歷史性變化。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調生活到“農工商”全面發展“走出國門”,30年來,中國農民經歷了幾千年來發展變化最快的“改革開放”洗禮,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選擇。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現在已有超過1/3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活躍在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農民的角色定位歷史性的變化成為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新華網南京2008年10月9日

  ***1***據材料一,說明小農經濟與中央集權制度之間的關係。***4分***

  ***2***材料二體現了小農經濟條件下我國家庭的哪些特點?***4分***

  ***3***《桃花源記》反映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據此說明文學藝術與社會存在的關係。***4分***

  ***4***結合材料四,說明改革開放30年,中國農民的角色定位出現了哪些變化?***4分***

  ***5***就材料二、四反映的現象展開研究性學習,請你確定一個合適的研究題目。***2分***

  26.***1***中央集權制度是小農經濟的重要保障,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物質基礎。***4分***

  ***2***家庭是基本的經濟單位;家庭是養老的主體;講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順;應對自然災害和社會風險能力差;講究鄰里互助。***4分***

  ***3***社會理想: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關係:小農經濟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反映。***4分***

  ***4***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單純依靠土地為生到“農工商”全面發展;超過1/3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4分***

  ***5***《我國農村生活狀況的歷史變遷》、《影響小農經濟變化的因素》等等。***2分***

  27.***15分***知者加速: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論語》

  材料二 有錢神也怕,無錢鬼亦欺。 ——明朝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孫春陽在萬曆年間***1573~1619年***棄儒經商,他的商業信譽極好,明朝滅亡後,“有持萬曆間所發之券,往易貨物,肆中人立付之,不遲疑”。——《明清史散論》

  材料三 在繁花似錦的明代商業文化的背後,隱藏著不容忽視的虛假性。……如往酒中摻水,甚至妄稱賣的是陶淵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雞肚中塞沙,在豬肉、雞肉中注水,偽造古董或家譜等。 ——《明清史散論》

  材料四 晉商在經營活動中,總結出許多有關誠信經商的諺語,如“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售貨無訣竅,信譽第一條”等。 ——《明清晉商的經營文化》

  請回答:

  ***1***請你為上述材料確定一個較為恰當的歷史主題。***2分***

  ***2***歸納概括當時的社會風尚,指出上述兩種不同商業經營現象的內容,並從經濟和文化方面簡要分析其原因。***6分***

  ***3***這些變化反映出當時我國經濟結構的基本特點及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什麼?***4分***

  ***4***依據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商業經營活動及其理念的認識。***3分***

  27.***1***明代的商業誠信問題。***2分***

  ***2***社會風尚:追求金錢等財富,並以此來提高社會地位。***2分***經營現象:誠實守信,注重聲譽;摻假造假,騙取錢財。***2分***原因: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人們追求財富,一部分知識分子遵守傳統道德,合法經營;但有的人為牟取暴利,坑蒙拐騙。***4分***

  ***3***基本特點: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發展趨勢: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4分***

  ***4***商業活動要遵守誠信原則,奉行商業道德,取信於民;要重視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要樹立顧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質,營造良好的商業氣氛。***言之有理即可*** ***3分***

  28.***17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與“晉商”、“徽商”等這些依附於農業文明與封建集權制度之上的商幫不同的是,“閩商”是一個在封建集權與農業文明之外***或者稱之為“邊緣化”***的最具有商業意識、有國際視野的商人群體。明清時期,當“晉商”、“徽商”成為封建集權的附庸、成為“紅頂商人”的時候,“閩商”卻是一幫封建王朝的“棄民”,是封建王朝“海禁”政策視角下的“走私者”。

  ——《閩商文化的特徵與現實意義》

  材料二 到了近代,……真正具有現代意義閩商開始崛起,海洋、商貿、開放、移民

  等因素逐漸融入福建人的血液。從19世紀末開始,閩商中湧現出一大批風雲人物,包括陳嘉庚、郭鶴年等。所以,閩商幫也有海外華商第一商幫之稱。 ——《敢為人先新閩商》

  ***1***根據材料一指出, 與“晉商”、“徽商”相比“閩商”具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特質?***4分***

  ***2***近現代以來,廈門、福州曾兩度對外開放。請列出廈門、福州兩度對外開放的具體史實。***4分***

  ***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閩商幫”贏得“海外華商第一商幫之稱”的原因。***4分***

  ***4***假如你是民國時期的閩商,想投資創辦企業,你認為哪段時期最有利?為什麼?***5分***

  28.***1***不同:“晉商”、“徽商”依附於農業文明,而“閩商”依附於海洋文明;“晉商”、“徽商”是封建經濟的補充和附庸,而“閩商”更具有商業意識和國際視野。***4分***

  ***2***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廈門、福州作為通商口岸被迫對外開放;1980年廈門作為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視窗;1984年福州作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對外開放。***4分***

  ***3***受到明末清初“經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響;對外開放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響;“閩商”更具開放和向外開拓意識,敢為人先;受到民族危機的刺激等。***4分***

  ***4***一戰期間***1分***。 外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內因: 答對3點即可得滿分***①辛亥革命後,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②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

  ④“實業救國”思潮,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的推動***4分***

  高三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複習題參考答案

  1-10 DCCBD DBBCD 11-20 DCDAC CADCD 21-25 BBCCB

  26.***1***中央集權制度是小農經濟的重要保障,小農經濟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物質基礎。***4分***

  ***2***家庭是基本的經濟單位;家庭是養老的主體;講究多子多福,子女孝順;應對自然災害和社會風險能力差;講究鄰里互助。***4分***

  ***3***社會理想: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關係:小農經濟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反映。***4分***

  ***4***從“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單純依靠土地為生到“農工商”全面發展;超過1/3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4分***

  ***5***《我國農村生活狀況的歷史變遷》、《影響小農經濟變化的因素》等等。***2分***

  27.***1***明代的商業誠信問題。***2分***

  ***2***社會風尚:追求金錢等財富,並以此來提高社會地位。***2分***經營現象:誠實守信,注重聲譽;摻假造假,騙取錢財。***2分***原因: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展,人們追求財富,一部分知識分子遵守傳統道德,合法經營;但有的人為牟取暴利,坑蒙拐騙。***4分***

  ***3***基本特點: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發展趨勢: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4分***

  ***4***商業活動要遵守誠信原則,奉行商業道德,取信於民;要重視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要樹立顧客至上的思想;要提高文化素質,營造良好的商業氣氛。***言之有理即可*** ***3分***

  28.***1***不同:“晉商”、“徽商”依附於農業文明,而“閩商”依附於海洋文明;“晉商”、“徽商”是封建經濟的補充和附庸,而“閩商”更具有商業意識和國際視野。***4分***

  ***2***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廈門、福州作為通商口岸被迫對外開放;1980年廈門作為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視窗;1984年福州作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對外開放。***4分***

  ***3***受到明末清初“經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響;對外開放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響;“閩商”更具開放和向外開拓意識,敢為人先;受到民族危機的刺激等。***4分***

  ***4***一戰期間***1分***。 外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內因: 答對3點即可得滿分***①辛亥革命後,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②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了一系列發展實業的法令③人民的抵制洋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推動;

  ④“實業救國”思潮,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的推動***4分***

""的人

1.高三期中歷史聯考試題及答案

2.高考歷史模擬試題附答案解析

3.高考歷史模擬試題附答案

4.高考歷史基礎強化練習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