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可愛的數學手抄報圖片
目前很多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解題方面非常的苦惱,但是有一些學生也會利用手抄報的形式來學習數學。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簡單的數學手抄報圖片,希望對你有用。
漂亮的數學手抄報欣賞
數學手抄報資料:小學數學圖形計算公式
1、正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邊長×4 C=4a
面積=邊長×邊長 S=a×a
2、正方體 ***V:體積 a:稜長 ***
表面積=稜長×稜長×6 S表=a×a×6
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V=a×a×a
3、長方形*** C:周長 S:面積 a:邊長***
周長=***長+寬***×2 C=2***a+b***
面積=長×寬 S=ab
4、長方體 ***V:體積 s:面積 a:長 b: 寬 h:高***
***1***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S=2***ab+ah+bh***
***2***體積=長×寬×高 V=abh
5、三角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積 ×2÷底 三角形底=面積 ×2÷高
6、平行四邊形 ***s:面積 a:底 h:高***
面積=底×高 s=ah
7、梯形 ***s:面積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積=***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圓形 ***S:面積 C:周長 л d=直徑 r=半徑***
***1***周長=直徑×л=2×л×半徑 C=лd=2лr
***2***面積=半徑×半徑×л
9、圓柱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c:底面周長***
***1***側面積=底面周長×高=ch***2лr或лd*** ***2***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3***體積=底面積×高 ***4***體積=側面積÷2×半徑
10、圓錐體 ***v:體積 h:高 s:底面積 r:底面半徑***
體積=底面積×高÷3
11、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12、和差問題的公式
***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13、和倍問題
和÷***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者 和-小數=大數***
14、差倍問題
差÷***倍數-1***=小數 小數×倍數=大數 ***或 小數+差=大數***
15、相遇問題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時間=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時間
16、濃度問題
溶質的重量+溶劑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質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濃度
溶液的重量×濃度=溶質的重量
溶質的重量÷濃度=溶液的重量
17、利潤與折扣問題
利潤=售出價-成本
利潤率=利潤÷成本×100%=***售出價÷成本-1***×100%
漲跌金額=本金×漲跌百分比
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稅後利息=本金×利率×時間×***1-20%***
數學手抄報內容:數學課知識點
一、對話——“挑起”學生的思維
【案例】對哪個詞比較陌生?
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故而教師在教學新知時,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已經有什麼”,而缺少對“學生面對新知時可能有的思維”的思考。
教學《認識公頃》一課。公頃是一個比較大的面積單位,學生在生活中接觸也不多。“公頃”離學生有多遠?面對“公頃”,學生的接納程度如何?特級教師王學其的課首精心設計,通過對話來把脈、推進。
師 ***出示“玄武湖景區佔地400公頃”***。仔細研讀,對這句話中的哪個詞比較陌生?
生 公頃。
師 知道“公頃”是什麼單位嗎?
生 面積單位。
師 從哪裡知道的?
生 “佔地”這個詞。
師 以前學過平方米等面積單位,怎麼這裡改寫成公頃了呢?
生 公頃是一個比較大的面積單位。
……
課首,師生之間圍繞“玄武湖景區佔地400公頃”進行簡短的對話,儘管學生未曾正式接觸“公頃”這一數學名詞,但對“玄武湖景區佔地400公頃”這句話還是有一點生活經驗的。於是,初見“公頃”,大多數學生能根據句意即時萌生對新知的猜度性理解。對於即將展開的新知學習而言,這種猜度性理解無疑成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教師看似隨意實則精心的提問“對哪個詞比較陌生”挑起了學生的思維。而“以前學過平方米等面積單位,怎麼這裡改寫成公頃了呢?”一下子將朦朧的新知與清晰的舊知實現聯絡。這樣,教師通過對話,積極迴應學生的認知經驗,挑起學生的思維,使理解在話題中深入。
二、情境——滋養學生的思維
【案例】算式***2+5***×4和2×4+5×4能過山洞嗎?
一般來說,小學生都比較喜歡聽故事,將數學知識融入趣味化的情境之中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情境始終堅持的應是數學的理性之美。而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恰恰是體現理性美的有效途徑。
乘法分配律往往是學生掌握最不紮實的一條運算律。或許上新課的時候,學生模仿得比較好,但一旦變式或綜合應用,錯誤率常常居高不下。究其原因,學生不是不能理解乘法分配律意義的內涵,而是缺乏主動從意義的角度來觀察、分析算式的習慣和意識。於是嘗試在意義這一方面加重筆墨,將側重點首先落在內在算理的闡釋。
課首安排“鑽山洞”遊戲。5個同學一組,2個同學做“山洞”,3個同學鑽,如果被卡住,通過抓鬮來決定能否通過,如果抓到的是加法算式,就通過,如果不是加法算式,就不能過。開始提供的是4個鬮:2+2, 8+8+8+8+8,3×4,5×9,後來安排2個鬮:2×5+4×5和***2+4***×5,啟發學生想辦法將乘法算式轉化成加法算式。
以“過山洞”的遊戲引領學生從算式意義的角度來改變算式,“樣子變化,意義不變”,充分尊重學生的“已知”,即乘法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計算,順應學生的認知結構,展現新知形成的思維軌跡,促進學生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