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話題的三分鐘演講
創新在生活中很重要,失去了創新能力的人類,跟遠古時期茹毛飲血的野獸又有何區別呢。創新才是人類存在的意義。下面是小編分享的。
稿篇一
也許,你現在正活在幻想中,深深陶醉;也許,你現在正悠閒地聽著音樂,玩著遊戲,怡然自樂;也許,你現在正和同學誇誇其談……也許你現在處於一個輕鬆愉悅的氛圍,然而那只是你選擇“活在當下”的狀態,享受著自己的每一次呼吸。
“活在當下”是中國人樂天知命的傳統想法。然而,當我們面當死亡,還可以活在當下嗎?我們可以選擇活在過去和未來,也可選擇活在當下。“當下”,是我們其中一種選擇。
我常常羨慕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也佩服屈原將抱負和夢想寄託於現下,創出了膾炙人口的《離騷》絕唱;更仰慕武帝將豪邁和大度寄情於當下,贏得了一番太平盛世。活在當下,才會活出完美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懷揣一顆恬靜、淡泊、寂寞之心。他們淡然,顧隱世退居,他們豁達,他們開朗。生活在自己給自己製造的快樂中,享受著此刻的幽靜,他們想要的只不過是生活最基本的安定和平狀態而已。
然而活在當下,只是一種著眼於現在的生活態度。當你面對每日一成不變的生活時你可否覺得乏味,人生沒有一點創新的火花怎能碰撞出精彩的未來?
武則天,這個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之所以擁有了改變國家的權力,是因為她有改變自己的創新能力。曾經,她不過是一個徒有美貌毫無才學的才人,失寵卻讓她懂得了“以才侍君者長,以色侍君者短”這個道理,她努力地改變自己,從一個平凡女子變成一位學者,打破了歷代君王只為男性的慣例,從一位學者變成一代君王。她成功,因為她有越人的膽識,更因為她有改變自己的決心和敢於創新的精神。
現代畫家梵高的《星空》是一幅聞名世界的鉅作。但是卻是他住在精神病院時創作的一幅作品。畫面冷色調為底,張狂的星雲如同惡魔的雙眼,凌亂的線條組成詭異的星空。當時沒有一個人理解他的意圖,只當他是精神病發作的一時宣洩而已。可是院長卻在這幅如今的世界名畫前徘徊很久,他說:“這是梵高又一次創作的巔峰。”同樣的一幅畫為什麼會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不一樣的眼光註定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正是院長這種“創新”的眼光才看到了梵高作品的真正價值!
我們需要眼睛,因為眼睛能讓我們脫離黑暗看到陽光;我們也需要眼光,因為眼光能讓我們看到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人要立足於世,就要用不一樣的眼光去創新。
當你陶醉在幻想中時,是否想過如何將幻想變為現實;當你沉浸在悠閒的音樂中時,是否思考你也能讓那音樂的歌者寫上你的名字;當你開心地和同學誇誇其談時,又是否想到讓別人對你的妙語連珠無比佩服?
生活需要我們有“活在當下”的灑脫,更需要敢於創新的勇氣。
稿篇二
一口氣讀完手中的書,不由得心潮澎湃:了不起,了不起!
波蘭女孩多明尼卡·芭蘭,一名哈佛大學學生,在完全不懂中文的情況下,獨自由伊斯坦布林經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向東,穿越天山、黃土高原和沙漠到北京,再經深圳、香港轉往臺灣。有幾個人敢這樣做?她能在夜幕中一個人騎車進入沙漠,到達陽關;她能挨著飢渴爬上司馬臺長城的最高點;她能忍著病痛玩遍紫禁城;她甚至能尋找到天山盡頭的小教堂去住宿……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旅遊,它帶有探索的意味。那麼,是什麼使她決心這樣做並能堅持下來?我想是因為多明尼卡具有一種百折不撓的毅力,更有一種勇於探索創新的精神。
這個金髮女孩移民美國四年就進入哈佛大學社會學系。她精通五國語言,曾志願去波士頓貧民區及斯洛伐克教書。去烏茲別克做學問又獲歐奈爾國際研究獎學金。此後便獨自走過中國。其實哈佛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曾出過國。哈佛也鼓勵學生外出,越偏僻越好,甚至有獎學金贊助。多明尼卡的中亞、中國之行,就是這種鼓勵的產物。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豐富的人生體驗,積累豐富的人文素養,養成豁達的人生態度。哈佛之所以具有如此活力,如此聲譽,應該是與它包括鼓勵探索在內的許多教學方法分不開的。
與這位哈佛女生相比,中國的家庭和學校是不是把孩子寵得太嬌,教得太死了?一箇中國學生,在語言不通且只帶了少量錢的情況下,是否敢獨自走進哪個國家?中國的老師家長們,又放得下心讓孩子這樣做嗎?古人教誨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然而,又有幾個人能“揹著書包走天涯”呢?恐怕只是天天把頭埋進課本中罷了。
中國學生在國際數理化奧林匹克競賽上屢屢摘金奪銀,但要說到發明創造,能達到“世界級”水平的恐怕為數不多。青少年正處在最富想象、最有創新精神的年齡段,為什麼中國青少年在這方面的靈感枯竭了呢?中國的孩子不用功嗎?據統計中國學生用於學習的時間在世界上排首位。
我想,怕吃苦是探索創新的敵人,而中國的不少青少年就怕吃苦。在一次中日合辦的野營拉練中,中國學生受不了長途跋涉之苦而中途退出了,日本的學生則沒有一個退出的,再苦再累也都堅持到最後。相形之下,中日青少年在吃苦耐勞方面的差距多麼明顯。
同時,沉重的負擔,枯燥的學習也束縛了學生們渴望自由和創新的思想。試想,如果哈佛也因其是名校而對學生施以重壓,抑制了學生的思維,那麼哈佛還是哈佛嗎?如果多明尼卡也因為進了哈佛而對壓力與競爭產生恐懼,不思探索創新,她又怎能擁有這般人生?須知許多東西不是學校課本上所能學到的,必須親自嘗試後方能知曉。
讀了《我獨自走過中國》,感動之餘,我靜靜地深思著,我想,對每一個人來說,一樣的青春會有不一樣的內涵,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歷程。但不管怎樣,唯有不斷探索與創新的
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而這對於缺少創新精神的中國學生來說,無疑會有更大的借鑑意義。
稿篇三
我聽過一個富豪小羽的發家史,看似簡單實則絕非偶然。
那是起於一種創新,對傳統工藝的革新鋪陳出光明的前景。創新是人類不竭的動力,歷史的車轍轉過時間的經綸,無數的事物被創造,被賦予新生,也有無數的舊物被淘汰,被時代遺棄。推陳出新,就如同物種的進化,就如同工業革命,就如同資訊化產品的頻頻換代,是世界太過於正常的現象。物極必反,偽劣產品就是打擊新銳的利器。那麼最終成為一屆富豪的小羽,是靠什麼扭轉局勢的呢?
答曰:一為創新二為取捨是也。
所謂創新,小羽產業的興起,是因為對工藝的創新;而扭轉乾坤的關鍵,是對自身定位,產業結構的創新。通過試驗個專利,一個新的產業平地而生;通過規範整個想要分蛋糕的人的市場,來促進產業的集體發展,樹立自己的聲望。
所謂取捨,試想,倘若小羽只著眼於眼前的利益,又何嘗能想到放棄獨斷,公開工藝,通過巨集觀的產業調控產業規則來實現致富呢?他捨棄了正版和專利的獨斷性,收穫了名望、財富和由技術者像領導者的完美蛻變。
想要成功,要有從內部打破雞蛋的勇氣,要學會創新,告別固步自封。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是自然世界的法則;閉關鎖國和改革開放,這是歷史的教訓……凡此種種,不盡詳述。
想要成功,還要有敢於取捨的魄力,果決地主動出擊和懦弱的堅守逃避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軌道。各有對錯,但是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被動的一方,沒有選擇成功與失敗的權利。一個成功者,當是自己的主人,對於自己的意志,要有當有的決斷。有舍必有得,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言而總之,敢創敢舍的天下,說的就是小羽這類人的成功之道吧。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