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的生長習性有哪些

  石蛙學名棘胸蛙,是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一種動物,成蛙生活於海拔600~1500m 近山溪的巖邊。其是我國傳統食譜中營養成份和藥用保健價值最高的食用蛙類。那麼你們知道石蛙有哪些生長習性嗎?

  石蛙有哪些生長習性

  1、生活環境:石蛙常棲息於陰山清澈水坑旁或有石洞的瀑布附近,喜在潮溼安靜、少光、近水源、陰涼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時蛙常伏於石穴洞口或將頭露出水面進行呼吸覓食,若遇驚擾則迅速潛入石穴中或石巖、石壁下或水中,有群居和夜間覓食的習性,夜間是活動的盛期,善跳和攀爬,平時活動較弱、平穩,在繁殖盛期,活動頻繁,具有鳴叫和拖對等行為。

  2、攝食習性:石蛙喜食活動的動物,不食死的或不動的食物,在自然狀態下,喜食蚯蚓、蛆蟲、蚱蜢、蟻類、泥鰍、河蟹、螻蛄等活餌,味覺感受器很發達,對其攝食行為具有重要作用,視網膜上感覺細胞對運動著物體特別敏感、活的動物是其攝食物件、對死的物體就不靈敏,無採食行為,蝌蚪期間以嫩綠水生藻類或柔軟細膩的動物體、植物體為食,人工飼養可投喂蛋黃、豆腐、大麥、米飯、蠶蛹粉等餌料及其配合料,攝食活動時間受氣候環境的影響。

  3、冬眠習性:石蛙是冷血變溫動物,沒有調節體溫和保溫能力,其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變化,一般適宜的生長溫度為19-26℃,春秋兩季是其活動最頻繁,攝食量最大、生長最迅速的季節,4-6月、8-9月是繁殖後代的最好時期,當水溫超過30℃,面板水分蒸發量大,而使其感到不適,攝食活動減少,當水溫降至10℃,代謝很弱,進入冬眠,雙眼緊閉,不食不動,靠脂肪體來維持生命活動,對外界刺激不作出反應,若水溫上升到適宜的溫度,就會再出來活動,冬眠期約為4個月,冬眠後體重將會有適度的減輕。

  4、產卵繁殖:石蛙一般在4月就開始發情,雄蛙叫聲不斷地招引雌蛙前來抱對,蛙抱對時,雌雄蛙腹部相貼而合抱,雄蛙用具有婚姻瘤的前肢緊抱雌蛙腋下,其胸腹面緊貼在雌蛙腹面,抱對後雄蛙開始排精,同時雌蛙因受刺激而引起排卵,每次排卵量為1000-3000粒,卵子與精子在水中相遇進行體外受精、精子、卵子受精後形成卵堆,卵常產於水流平緩淺水處,附著在石塊、水生植物上,卵外的膠質膜厚,粘性強,有時相連成索狀或葡萄串狀,長達20釐米左右,卵大一般直徑為4毫米,最大可達5毫米。

  5、變態發育:蛙卵通常在8-20天、孵化成蝌蚪,蝌蚪喜歡生活在溪水坑內的大石縫內或碎石堆中,在適宜的環境中,一般經60-75天的生長變態成幼蛙。

  石蛙的食用功效有哪些

  1、滋陰補腎:石蛙肉藥性平,味甘,入心、肺、腎三經,有滋補強壯、滋陰降火,清心潤肺,解勞補虛、強筋骨、填精潛陽的作用,對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五心煩熱、以及產後體虛、肺結核咯血、盜汗、神經衰弱等症有很好效果。

  2、產婦產後恢復:石蛙中含有緩激肽,這種物質能使婦女的離體子宮收縮,特別是對產婦有功效。

  3、清毒解瘡、明目:石蛙蝌蚪可清毒解瘡、烏髮,石蛙卵可明目。

  4、促進骨骼生長:由於石蛙體內的鈣腺特殊,鈣腺中的鈣質容易被人吸收,因此,能促進兒童骨骼生長,幫助骨折的病人早日康復。

  5、疳積、癆瘦:對於小兒面黃肌瘦、腹部脹大、厭食、盜汗、低燒具有治癒功效。

  6、病後體虛、心煩口渴:石蛙中含有人體必須的8種氨基酸和20多種微量元素,對於病後體虛、手術後傷口的癒合、心煩口渴、疲乏、消瘦、食慾減退等具有功效,人尤其是婦女忌口之時,吃石蛙肉能開胃,胃弱或胃酸過多的患者也適合吃蛙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