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康德守時的故事

  在康德的身上,除卻他哲學上的成就,還有一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那就是他的守時。康德的故事大部分都是關於守時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康德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康德的故事

  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規律,5點起床,每天早晨的五點,他就會起床,然後開始兩個小時的工作,中午吃飯後,他一定會去散步,晚上十點會準時上床睡覺。甚至於到最後,他做事情沿途經過的家庭主婦會用他的活動當做時間表,因為分毫不差。

  另一個關於康德守時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朋友家拜訪,因為之前有寫信給人家說自己上午十一點會到,同時朋友家住的比較遠,過去還要經過一條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輛馬車前往。等到康德和車伕到達河邊後,卻發現橋斷了,雖然河不寬,但是水深,而且結了冰,這也就意味著他無法按照約定的時間到達朋友家。

  為此他感到很焦急,詢問車伕後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里外還有一座橋,但是走這條線路到達朋友家就十二點半之後,選擇走眼前的線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鐘。兩難的抉擇後,康德花費了兩百法郎買了河邊的小屋,並且許諾屋主,二十分鐘內從小木屋拆下幾塊木條修好橋面,就將小木屋送給屋主,於是屋主很快喊來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按時的修好了橋。橋修好後,馬車終於在十點五十五到達了朋友的農場。在家門口等待的朋友見到看的的第一句話就是“朋友,你真準時。”

  哲學家康德簡介

  哲學家康德全名伊曼努爾·康德,生於公元1724年的4月22日,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他的學說對近代西方哲學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也是他開啟了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其他流派。

  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的父親和母親都是信仰新教的虔誠派的教徒,虔誠派非常強調宗教精神,也非常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所以康德從小的精神世界就受到很深的虔誠派的影響。上學後,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所以他的宗教哲學其實就是對虔誠派的一種反動。1740年康德進入柯尼斯堡大學讀書,後來因為家境貧寒,直到1748年才正式畢業,畢業後康德去了柯尼斯堡附近的小鎮當家庭教師。一邊學習一邊教書的他,思想漸漸走出柯尼斯堡,他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1770年,康德獲得了柯尼斯堡大學邏輯學與形而上學的教授的職位,當上教授後,康德十年來都沒有發表文章,而是在潛心致學。1781年,康德發表《純粹理性批判》,這本書奠定了康德在哲學史上不朽的地位。

  康德被稱為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最後一位主要哲學家,也是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因為是他迪奧和了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與培根的經驗主義,所以康德被認為是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後的,最具影響力的西方思想家之一。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柯尼斯堡去世。

  尼采為什麼批判康德

  康德和尼采,兩個人都是哲學家,但是又各有建樹。同時因為兩人所處的時間段不同,所以關於他們兩人,更多的是尼采對於康德自由意志的批判。

  在康德的認知中,自由是最基礎的,舉個例子就是如果人們身邊存在的一切事物只是簡單的因果必然關係,那麼作為事件主體的將不用在負任何的責任,因為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提前被決定了的,這也就意味著普遍大眾所認為的倫理學的是無法談論的,所以社會將面臨一系列的道德問題。

  所以尼采對於康德的自由意志展開了一系列的批判,他反對基督教的道德,反對人們將道德上對平等、博愛、仁慈、謙虛等良好的情操當做榜樣來普遍學校。這些在尼采看來,是一種弱者的意志的表現,而真正的意志是強勁有力的,是不斷的提升,並且不斷地擴張。他重視的是一種鬥志昂揚的意志力,顯然基督教的道德在倡導和平、慈善,而這些恰恰是將意志力變弱的主力,有違生命求力的意志,這也成為尼采反對基督教道德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道德本身就是人為賦予的,也就是說他是認為規定的,不是完全公正的。人們給不同的行為賦予不同的價值,給予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定論,也是基督教用以控制人心的手段。

  康德思想上的情感用事,恰恰迎合了基督教的這些定論,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尼采的對其思想的排斥,從而進行了深層次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