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親子教育心得體會
教育孩子其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而且育子之路是一條漫長的學習之路.親子教育需要慢慢摸索,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親子教育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在愛的教育下茁長成長。在我即將做媽媽的時候,常常跟周圍的鄰居媽媽們聊一些育兒心得,在那個時候我聽說了一位“驕傲”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三歲的時候就能認識2000多字,到了四五歲就完全可以自己閱讀了!當時我在驚歎她的孩子“聰明”的同時,我認識到了孩子的能力一定比我們大人原想的要超前、巨大的多!
到了我自己做媽媽的時候,我變自己看一些網頁,研究孩子不同的年齡段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徵,並且抓住了孩子識字的關鍵期2~2.5歲。在這個時期我們給孩子做了好多字卡,教他認識一些簡單的字,每天重複,邊考邊教,大約在認識了200多個常用字的時候,然後就開始給孩子訂閱《幼兒畫報》這樣的雜誌,這個雜誌的好處是既有文字的故事,又有碟片用標準的普通話在講同樣的故事,因此孩子通過看碟片,翻看畫報就自己認識了更多的字,慢慢他自己從閱讀中找到了樂趣,找到了發現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的另一個方法------那就是“閱讀”!就這樣再給孩子買一些網上有專家推薦的,幼兒喜歡的圖書,他就慢慢變成“書蟲”了。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家長們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且我們也深知閱讀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閱讀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有了閱讀才能去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判斷,這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基礎。生存在終身學習的時代,面對日新月異的知識資訊和價值多元的觀念,需要通過閱讀與書不斷對話,逐漸學習獨立思考,因此閱讀是學習的基礎!
另外親子共讀,營造閱讀氛圍,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閱讀榜樣也很重要。在家裡,父母應儘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書,做孩子的閱讀榜樣。在週末時儘量安排時間與孩子到書城看書,在這種閱讀氛圍下, 孩子的閱讀興趣也會提高。同時,還可經常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或具體內容複述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分析、討論。如果經常這樣做,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厚,同時孩子的閱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在親子閱讀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貴在堅持。我們家長每日要為工作奔波勞累,所以不會有太多的時間給予我們的孩子!其實孩子們也不會剝奪我們太多的時間,每天只要陪著他閱讀15至30分鐘就已經足夠了!
好的讀物能豐富孩子的心靈,擴充套件孩子的視野。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塑造自已良好的人格。
親子教育心得
當我把九歲的兒子帶到美國,送他進那所離公寓不遠的美國小學的時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交給了一個我並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終日憂心忡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學校啊!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放聲大笑,每天至少讓學生玩二個小時,下午不到三點就放學回家,最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沒有教科書。
那個金髮碧眼的美國女教師看見了我兒子帶去的中國小學四年級課本後,溫文爾雅地說:“我可以告訴你,六年級以前,他的數學不用學了!”面對她充滿善意的笑臉,我就像捱了一悶棍。一時間,真懷疑把兒子帶到美國來是不是幹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看著兒子每天揹著空空的書包興高采烈的去上學,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傷。在中國,他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書包就滿滿的、沉沉的,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換了三個書包,一個比一個大,讓人感到“知識”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國,他沒了負擔,這能叫上學嗎?一個學期過去了,把兒子叫到面前,問他美國學校給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麼,他笑著給我一句美國英語:“自由!”這兩個字像磚頭一樣拍在我的腦門上。
此時,真是一片深情懷念中國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為什麼中國孩子老是能在國際上拿奧林匹克學習競賽的金牌。不過,事已致此?也只能聽天由命。
不知不覺一年過去了,兒子的英語長進不少,放學後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圖書館,不時就揹回一大書包的書來。問他一次借這麼多書幹什麼,他一邊看著借來的書一邊打著電腦,頭也不抬地說:“作業。”
這叫作業嗎?一看孩子打在電腦螢幕上的標題,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國的昨天和今天》,這樣大的題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嗎?
於是我嚴聲厲色地問是誰的主意,兒子坦然相告:老師說美國是移民國家,讓每個同學寫一篇介紹自己祖先生活的國度的文章。要求概括這個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分析它與美國的不同,說明自己的看法。我聽了,連嘆息的力氣也沒有了,我真不知道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去做這樣一個連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只覺得一個十歲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後恐怕是連吃飯的本事也沒有了。
過了幾天,兒子就完成了這篇作業。沒想到,打印出來的是一本二十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我沒贊成,也沒批評,因為我自己有點發楞,一是因為我看見兒子把這篇文章分出了章與節,二是在文章最後列出了參考書目。我想,這是我讀研究生之後才運用的寫作方式,那時,我三十歲。
不久,兒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來了。這次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真誠地問我:“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耽誤後代,我只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一番氣力,我們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電腦 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專心致志的樣子,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怎麼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無疑是把文章作出來了,這次打印出來的是十頁,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後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參考書。他洋洋得意地對我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超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後來 ,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面有老師的批語:“我安排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們進入的境界。”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
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感到驕傲,但是她為我們感到震驚。“是不是?”兒子問我。
我無言以對,我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子懂了這麼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作的孩子,還有什麼不敢斷言的事嗎?
兒子六年級快結束時,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是一串關於“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階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麼態度?”“你是否認為當時只有投放原子彈一個辦法去結束戰爭?”“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如果是兩年前,見到這種問題,我肯定會抱怨:這哪裡是作業,分明是競選參議員的前期訓練!而此時,我已經能平心靜氣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學校和老師正是在這一個個設問之中,向孩子們傳輸一種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們去關注人類的命運,讓孩子們學習思考重大問題的方法。這些問題在課堂上都沒有標準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們用一生去尋索。看著十二歲的兒子為完成這些作業興致勃勃地看書查資料的樣子,我不禁想起當年我學二戰史的樣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記應背,書中的結論明知迂腐也當成《聖經》去記,不然,怎麼通過考試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時我在想,我們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重複前人的結論往往大大多於自己的思考。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
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查詢他所需要的各種文字和圖象資料了。有一天,我們倆為獅子和豹的覓食習性爭論起來。第二天,他就從圖書館借來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介紹這種動物的錄影帶,拉著我一邊看,一邊討論。孩子面對他不懂的東西,已經知道到哪裡裡去尋找答案了。
兒子的變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國的小學教育。我發現,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他們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他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
有一次,我問兒子的老師:“你們怎麼不讓孩子背記一些重要的東西呢?”老師笑著說:“對人的創造能力中有兩個 東西比死記硬背更重要:一個是他要知道到哪裡裡去尋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夠記憶的多得多的知識;再一個是他綜合使用這些知識進行新的創造的能力。死記硬背,就不會讓一個人知識豐富,也不會讓一個人變得聰明,這就是我的觀點。”
我不禁記起我的一個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談話。他學的是天文學,從走進美國大學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學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優異的成績享受系裡提供的優厚獎學金。他曾對我說:“我覺得很奇怪,要是憑課堂上的學習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題目,中國學生往往沒有美國學生那麼機靈,那麼富有創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兩種不同的基礎教育體系所造成的人之間的差異。中國人太習慣於在一個劃定的框子裡去旅展拳腳了,一旦失去了常規的參照,對不少中國人來說感到的可能往往並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國的小學教育,想到那些課堂上雙手背後坐得筆直的孩子們,想到那些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嚴格的考試……它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和束縛,但是多少代人都順從著它的意志,把它視為一種改變命運的出路。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它或許有著自身的輝煌,但是面對需要每個人發揮創造力的資訊社會,面對明天的世界,我們又該怎樣審視這種孕育了我們自身
親子教育心得
親子教育心得之 ——我愛“紅黃藍”
時光荏苒,到“紅黃藍”差不多有一年了,想起自己剛剛進入公司的情景,一切已經是那麼的陌生。雖然剛剛步入工作崗位時有著充沛的精力、創新的精神和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但往往由於那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總會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不盡人意的地方。
剛剛走進教室就面對著一群那麼小的孩子,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激動,甚至有點不知所措,可接觸一段時間後,內心深處對他們的愛就被那無邪的笑容帶動得跳躍起來,自己的心也好像他們一般天真無邪了。魯迅先生曾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們常常會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他想潛如蟻穴”。在我看來,孩子就像點綴在花蕾上的露珠,晶瑩透亮,那一眨一眨的眸子,對映著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與他們心靈相通時感覺自己彷彿也在融化啦,我知道,那一刻,自己也在成長。當這心理體驗和情感思想接近統一的一瞬間,孩子的家長也成了我的摯友。在與家長和孩子交流的同時,也在他們身上學習到更多教育孩子的經驗。
同事們的熱情和善待讓我打破了因陌生帶來的最後一道隔閡,使我很快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回顧這幾個月,覺得每天都過得很充實。 在我們大興親子園,所有的老師都在非常努力踏實的工作著,工作中我們也有自己的快樂,一起備課時的努力奮戰,出去遊玩時的朝氣蓬勃以及對待孩子時的精心呵護都是我們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快樂源泉。在親子園這個大家庭裡,領導和老師們像父母一樣給我關懷指導,同事們像兄長一樣對我熱心幫助,在領導同事的帶教下,自己對本職工作也慢慢熟悉起來,在上課、聽課和評課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得到領導的認可,真正成為了“紅黃藍”的一份子!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名合格的親子教育教師首先要經過專業的親子培訓。在我來大興親子園不到半年時間裡就已經被園長允許參加教師培訓,並且也取得了讓自己滿意的成績。通過培訓我清楚地知道親子教育教師除了學會基礎親子理論外,還要學習親子理論、親子游戲和本能的一些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幼兒身心發展得到更好的進步。在工作實踐中的學習同樣重要,切身體會才能真切掌握親子教師是如何用一種親切、溫和的態度對待父母、孩子,如何在平等的情感溝通基礎上雙方互動的。
我是一名資質頗淺的新老師,剛好又趕上我們“紅黃藍”的新課程的推廣使用,大家對新課程都處於摸索探究階段,對於我挑戰更大。但與此同時許多前輩教師豐富資深的經驗讓我看到了無論如何變革,只要我們本著“真誠奉獻、勇於實踐,潛心研究,勤於學習”的精神從事教育與教學活動,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題,解決不了的挑戰。新教案內容豐富,理念新穎,針對的是0-3歲的幼兒。起點高,坡度大,提倡“用到即學”。但作為我們的孩子來講,他們大多都在不斷的學習親子教育,對於新課程才初步入門。在新課程方面老師們也在齊心協力努力工作著。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和前輩們一同商討課程,希望自己的綿薄之力能起到些微妙作用從而為他們分擔一些壓力!
園長會上我們曾一起討論過說:當教師就要當快樂的教師因為我們有教師的睿智;當教師就要當奮鬥的教師,因為我們都在不斷的提升自己;我們大家都在不斷努力著借鑑這些經驗爭取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師。所以我還是要快樂而踏實謹慎的工作,活潑而辛勤努力的工作,孩子的每一點進步、一句能連成句子的話語、一個可愛的表情、一個讓我想象不到的動作、一個閃動智慧的火花,都是我的快樂,都是對我教師稱號的獎賞。
“歌者使人繼其聲,師者使人繼其志”。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任重而道遠,但我相信只要能把教學精神內化為一種品質甚至人格,做事如做人,工作即生活,那“紅黃藍”就是我的快樂,我的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