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幼兒教育學心得體會精選

  幼兒教育這本雜誌在“方案研析”、“教養筆記”、 “保育之窗”、 “家園互動”等等,每個內容形式都寫的很深動,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示。 下面是帶來的讀幼兒教育學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讀幼兒教育學心得體會篇一

  今天,我在《學前教育》雜誌上看到這篇文章。是文章的題目首先吸引了我,引起我強烈去閱讀的興趣。因為在我們以往的慣性操作中,認為只要制訂好計劃,班內三名教師認真組織實施就可以了。教師就像一根指揮棒,指到東孩子就得向東,幼兒完全不知道教師有什麼安排,幼兒是一個盲從的狀。所以我們各班級在每個活動前後的環節銜接很亂,幼兒常常在班內追跑打鬧,教師要一刻也不能閒的看住孩子,要孩子集體的喝水,集體的上廁,幼兒完全失去了自主,沒有自主的空間。

  針對課間自由活動混亂的局面,作者在文章中是這樣反思:我們給幼兒自主的空間了嗎?我們有提供給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選擇做事的條件嗎?幼兒知道在這個環節可以做什麼嗎?於是,作者在每天的活動區講評時都將問題拋給孩子:“活動結束後我們有什麼事可以做呢?”洗手、小便、喝水等等。“小朋友做事有快有慢,需要我們等待,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根據孩子的回答,按照孩子的想法,作者在教室中豐富了一些簡易活動材料。這樣一來,活動結束後幼兒可以看、可以說、可以玩,多了許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兩節活動課間的環節就顯得順暢多了。

  針對每次活動在不同的場所,需要幼兒在短時間內一次次搬椅子到不同地方的問題。如何讓幼兒預知呢?作者還是把問題拋給孩子:“我們每天上課的地方都不一樣,怎麼才能讓小朋友都提前知道把椅子搬到哪裡呢?”通過幼兒的討論,最後決定用圖片的預知方式來告訴幼兒,下一環節要準備什麼。於是作者在班內開設了一個“溫馨提示角”,每天早飯後都將當天上午的活動要求、場地安排用圖片的形式告訴幼兒。如上閱讀活動,就放一張書的圖片和一張小椅子的圖片,幼兒一看就知道老師需要他們搬椅子到上閱讀的地方上課。

  通過作者這兩方面的闡述,我們可以貫通的使用這種方法。在一日活動的其它環節中,如:戶外活動前,通過提示牌讓幼兒瞭解去哪兒,站幾路隊,要帶什麼?音樂舞蹈要到哪裡上?要帶上道具嗎?數學活動要到珠心算室嗎?要帶上書嗎?等等。做到讓幼兒預知下面的活動,瞭解自己要做的事情,讓幼兒從小學會有計劃的支配安排自己的時間,形成有序做事的習慣,對幼兒的成長很有幫助。

  讀幼兒教育學心得體會篇二

  幼兒園每次發的《幼兒教育》這本書真的是非常好,看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教育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雖然這本書寫自八十多年以前,相比起現在所流行這個教學法、那個教學法來說,這本書寫得是相當的樸實,但確從實際出發,解決了我們家長所面臨的種種困惑,更重要的是不但有理論,而且有可以解決問題簡單易行的實際方法。我們家壯壯,有時玩得忘乎所以不肯睡覺或是看電視到入迷處不肯停下來時,以往總採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或實在不聽時採取強制手段,但效果並不好,過一陣又會重犯,看到書上介紹的遊戲式的教育法,想著嘗試一下,沒想到效果相當好當我打算讓他上床時,或停止看電視時,我就會喊:“壯壯比比看,誰先跑到床邊,”或“壯壯比比看,誰先把電視停下來”他以為我是在和他做遊戲,就會很快的行動起來,生怕你超過了他……。教育是要講方法的,採用合適的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孩子教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家長再教育的過程。想要教育好小孩,家長應該要起到表率的作用。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是看在眼裡的。舉個例子來說,我喜歡上洗手間的時候拿份報紙看看,壯壯看見過一次後他也學樣,每次也會拿本看……這就逼著大人們時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其實我們是和著孩子一道在成長

  家庭是幼兒成長中的第一個社會,家長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於家庭中的各種影響,孩子往往不加取捨地接受。家長的思想和行為無時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家長良好的行為能促進幼兒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長不適當的行為則影響著幼兒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

  家長的行為習慣指家長日常舉止的穩定性,包括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工作習慣等。好的習慣一生受益,壞的習慣有害終身。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幼兒正處於發展時期,各方面都還未定型,既容易養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幼兒最善於模仿,父母則是他們模仿的首要物件。他們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一些行為模式,以達到自我滿足。孩子身上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裡模仿來的。因此,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事。

  影響幼兒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長的道德修養與學識水平。家長與幼兒不僅是血緣關係,更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家長對幼兒品德及個性形成的影響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家長的言行對幼兒起著言傳身教和人格示範的作用,這是一種直觀、形象的教育。幼兒對父母生活、經濟上的依賴關係、情感上的依戀關係,使幼兒常以父母為自己的榜樣,因而這種教育又是最富有情感的。

  另外,我很欣賞家長能和孩子間不僅是母女的關係,還是朋友的關係。就如《幼兒教育》中所述,父母若能與孩子成為朋友,那麼在教育孩子時你將會發現很多的好處。

  讀幼兒教育學心得體會篇三

  我很喜歡<<幼兒教育>>這本書,它貼近我們幼兒教師的生活與學習,像一盞指路燈,從不同的角度與方位給我們指明瞭教育教學的方向。書中有好幾個版塊,每當我一拿到這本書,第一反應就是先看看其中最最讓我體味深刻的“卷首”。很多的小故事,大道理,給了我心靈上的啟迪,精神上的滿足,知識上的提高與視野上的開闊。

  我又一次翻開了《幼兒教育》,一冊上,卷首中的“鐵杵磨成針”幾個大字映入我的眼簾。很小的時候,我就學過。這個故事一直被老師作為教導孩子要有恆心的道德範例,他們希望孩子能像李白一樣領悟其中的道理,用老奶奶“鐵杵磨成針”的恆心與毅力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不要遇到一點挫折就氣餒、逃避。曾經我也給幼兒們講過。這個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是,在書中它又有了“鐵杵磨成針”新釋,難道在這裡還有什麼我們還沒有參透的道理呢?帶著疑問,我一口氣就讀完了它。讀完後,我又進入了思考,現在的孩子,是新時代的人,同樣的故事,對他們有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他們並沒有對老奶奶磨針的毅力發出讚歎聲,而是說:那麼費力氣,為什麼不去買一根針呢?她真是太笨了。我們也都知道,這個故事對孩子而言,有另一層寓意,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恆心,不怕困難,要堅持到底。但是,又有誰能肯定這條道就不是死衚衕?堅持是要的,沒有堅持就沒有勝利,但是,現在的社會,變通則顯得尤為重要。文中說到:變是生命的一般規律,“適者生存”,想要“適”就要“變”,如果不變通怎能適應變化的環境?而不適應又怎能生存?這個例項本身並沒有錯,錯在我們運用它進行教育的視角與方法。教育只有注入時代的資訊,才會煥發出活力,出現新面貌。

  感謝《幼兒教育》,讓我的心靈得到啟迪。由此感發:無論什麼事,我們教師應從多個角度多思考,換一種方位,換一種角度,對我們又會有一種豁然開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會。讓我們做一名適應時代的教師,多方位教育我們的孩子,讓他們在領悟道理的基礎上,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試一試,我們會懂得更多,收穫更多,體驗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