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生產總值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駐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那麼國民生產總值是怎麼解釋的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國民生產總值的解釋的內容,供大家閱覽!

  國民生產總值的意思

  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新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為最重要的巨集觀經濟指標。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國所擁有生產要素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為一個國家地區所有常駐機構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國民生產總值是按國民原則核算的,只要是本國或地區居民,無論是否在本國境內或地區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應該計算在內。

  20世紀90年代後,國民總收入GNI取代GNP,一般認為GNI就是GNP。各國僅對外公佈GDP與GNI資料,GNP資料已基本不再統計和釋出。

  1994年,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及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共同頒佈“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SNA,統計術語GNI取代GNP,國民總收入GNI即為原來的國民生產總值GNP。

  2001年,為保持與“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致性,世界銀行變更術語,NP被稱為“國民總收入”或GNI。世界銀行資料庫WDI中的所有GNI資料都等同於GNP。

  根據定義,當前名義價格GNI等於GNP,不變實際價格GNI等於GNP加上貿易條件調整。WDI只發布當年價格GNI,因為沒有完整和可靠的不變價格GNI資料。價格GNI測算本國居民在國內和國外創造的總增加值,包括GDP和來自非居民途徑的初級收入的淨收入員工薪酬和財產收入。世界銀行為進行分析而使用以美元為單位的人均GNI來對不同國家加以分類,並確定其借款資格。

  2003年,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通用公佈系統GDDS的要求,中國開始採用1993SNA的標準稱謂,統計術語GNP改用GNI,兩資料的統計口徑基本一致。

  國民生產總值的優缺點 

  優點

  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為綜合經濟指標的主要優點在於:第一,它只計算了最終產品的價值,而沒有計算中間產品的價值,因而不包括重複計算的部分。第二,它不僅計入了物質生產部門的增加值,而且也計入了所有服務部門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現代產業結構的變化,反映了教育、科學技術、金融等第三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

  缺點

  國民生產總值指標的缺陷是:

  第一,不能反映社會成本。

  第二,不能反映經濟增長方式付出的代價。

  第三,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和效益。

  第四,不能反映人們的生活質量。

  第五,不能反映社會收入和財富分配狀況。

  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

  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計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率。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

  1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淨增或淨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淨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專案加以彙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

  從理論上說,上述3種方式最後統計得出的結果應該是一致的。現在國際上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通行方法為FPA,並將它得出的資料作為標準。

  計算公式:Q1·P1+Q2·P2+……+Qn·Pn = 國民生產總值

  Q代表各種勞務與最終產品Final Products,即不包括生產各環節中重複計算的部分。

  國民生產總值的特點

  GNP比GDP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真實的經濟狀況,因為GDP是國土原則,GDP包含了外國公司在本國創造的收入,而這些收入最終要流入外國。

  國民生產總值與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有所區別,一是核算範圍不同,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都只計算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而國民生產總值對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都進行計算。二是價值構成不同,社會總產值計算社會產品的全部價值;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在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過程中增加的價值,即增加值,不計算中間產品和中間勞務投入的價值,國民收入不計算中間產品價值,也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價值,即只計算淨產值。現將二者的異同點作以詳細說明:

  一、GDP與GNP的異同

  一GDP與GNP的相同點

  1、GDP與GNP作用相同。兩者均用以反映一國或地區當期創造的國民財富的價值總量,是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規模的最重要總量指標。通過計算GDP增長率或GNP增長率,可以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通過計算人均GDP或人均GNP,可以衡量一國或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或反映國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的高低。

  2、GDP與GNP價值構成相同。兩者在價值構成上均表現為“增加值”。

  二GDP與GNP的不同點

  1、GDP與GNP計算口徑不同。GDP計算採用的是“國土原則”,即只要是在本國或該地區範圍內生產或創造的價值,無論是外國人或是本國人創造的價值,均計入本國或該地區的GDP。而GNP計算採用的是“國民原則”,即只要是本國或該地區居民,無論你在本國或該地區內,還是在外國或外地區所生產或創造的價值,均計入本國或該地區的GNP。

  2、GDP與GNP側重點不同。GDP強調的是創造的增加值,是“生產”的概念。GNP則強調的是獲得的原始收入。

  相對來講,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對一國財富總量的統計,GDP越來越優於GNP。因此,20世紀90年代以前,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主要側重採用GNP和人均GNP。但進入90年代後,96%的國家紛紛放棄GNP和人均GNP,而開始重點採用GDP和人均GDP來衡量經濟增長快慢以及經濟實力的強,一般將國民總收入GNIGrossNationalIncome,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看做是GNP,各國包括中國也僅對外公佈GDP與GNI資料,GNP資料已基本不再統計和釋出。

  從國際組織看,由於職能的不同,IMF僅關注GDP,以分析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而世界銀行則既關注GDP也關注GNIGNP,一定程度上講更為關注GNIGNP,以分析世界各國的貧富差異。

  二、GDP與GNPGNI引致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差異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將GDP比做描述天氣的衛星雲圖,能夠提供經濟狀況的完整影象,能夠幫助領導者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是處於嚴重衰退還是處於通脹威脅之中。如果沒有像GDP這樣的總量指標,政策制定者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數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然而,改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的呼聲也引發了經濟政策是追求GDP還是GNP的爭論。主流觀點認為,在經濟政策上更為追求GDP或GNP,會導致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即內源性經濟增長模式或輸入性經濟增長模式。

  一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政策上更為關注GDP,那就會更注重本國產業的成熟和發展,而不在乎支撐這些產業發展的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企業。當然,隨著GDP的增長,政府也會有相應的稅收。如果在經濟政策上更關注GNP,則不僅本國產業要發展,而且應當是本國企業支撐了本國產業的發展,不僅要增加稅收,而且要有實實在在的盈利。於是,前者會更傾心於招商引資,會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後者則會重視本國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

  二以GDP或者GNP作為經濟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標,在一定的GDP水平下,會導致本國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的比較。2004年,隨著蘇州經濟一路高歌,GDP總量首超深圳,新蘇南模式達到了中國經濟發展樣板的制高點。但這些掩蓋不了新蘇南模式的缺陷,被喻為“只長骨頭不長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來,利潤的大頭被外企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點打工錢。2004年蘇州的GDP是溫州的兩倍,但蘇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是溫州的一半。

  三推崇GNP蘊涵的是一種內生的增長模式,內生的增長模式的動力源4.58,-0.02,-0.43%泉來自於民間發展經濟的衝動。而推崇GDP實際上是一種輸入性的增長模式,其動力源泉來自於政府,是地方政府在發展地方經濟,也包括政績考核的驅使之下,以優惠的條件大舉招商引資。內源性經濟增長模式相對紮實,輸入型增長模式由於資本的趨利性,如果有更好的投資區域,資本就會流走。

  用國民生產總值造句

  1、社會和諧遠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更重要。

  2、雖然中國經濟發展了,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但是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

  3、就比如說,醫療所佔的份額一年上漲6個百分點,就算國民生產總值也同時相比例上漲,但是我們的健康狀況的改善真正能有多少呢。

  4、並結合國民生產總值,總人口數量,恩格爾係數等其它因子來討論新疆民豐縣PRED系統的發展過程。

  5、希臘的債務跟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超高了,所以歐洲的金融市場就應該向這樣的國家收取更高的貸款利息,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壓力。

  6、第五十四條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具體比例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規定。

  7、國民生產總值本身是衡量經濟活動綜合水平最常用的標準.

  8、中國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達20.9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了10.7個百分點。

  9、由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出現了一個新的社會階級.

  10、由於這些指標與一個國家的財富密切相關,他們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控制變數來看它是否能夠單獨解釋擇偶策略的差別。

  11、總的國民生產總值上去了,滿大街卻仍然餓殍滿道。

  12、如果去看紅紅火火的建築業,或是新近出現的電荒,我們似乎可以認為這些“官方”的國民生產總值數字將中國實際發展速度低估了三到四個百分點。

  13、有人擔心,如果更多的女性參加工作而不是在家照顧孩子,雖然她們可以推動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但也會產生負面的社會現象,如人口出生率的降低。

  14、報道稱,與以往單純的經濟資料不同,經合組織將更多涉及幸福感的方面考慮在內,國民生產總值GDP被幸福感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