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計算機系畢業論文範文

  計算機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充套件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範圍的技術進步。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大學計算機系畢業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大學計算機系畢業論文篇1

  淺談大學計算機基礎改革

  摘要:計算機應用能力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通過近幾年的學生畢業後的整體能力來看,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進一步改革的空間。

  關鍵詞:大學 計算機基礎 改革

  自從計算機被廣泛應用之後,我國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從無到有、由點到面,從初期的理工科專業發展到如今,已經實現了全國高校普遍開設了相關課程,計算機教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計算機應用能力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知識結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通過近幾年的我校學生畢業後的整體能力來看,我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進一步改革的空間。

  1 計算機基礎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起點不同

  隨著資訊科技教育的普及,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中文化基礎的教學內容已經逐步下移到中小學,但是由於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限制,一些中小學雖然開設了這門課程,卻不能將知識有效的傳授給學生,導致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的理解也停留在了一個錯誤的感知中;由於各地區經濟與資訊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大學新生入學時所具備計算機知識差異性很大,少數學生已經熟練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而有的學生連電腦都沒見過。

  1.2 學生態度不正確

  由於入學前對計算機掌握程度不同,在實施基礎課教授時,水平較高的學生容易對課程失去興趣,產生計算機基礎很簡單的錯誤想法;而程度低的學生又感到聽不懂、跟不上,相比之下容易失去信心,產生牴觸心理。同樣由於早期教育的影響,部分新生入學後,先入為主地認為計算機和自己的專業沒有關係,學不學無所謂。這些態度都會嚴重影響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

  1.3 教授過程過於傳統

  雖然我們通過多媒體技術改進了教學手段,但在教與學的關係中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地位,獲取的知識和資訊的渠道只能來自於課堂上的教師講授。而當代學生需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如何通過多種渠道獲取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訊。另外,學習起點的差異使單一的教學形式也難以適應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這樣的教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的要求過於完整和系統,內容龐雜,難以突出重點。上理論課時學生首先接觸到的內容是一大堆的概念和術語,而操作應用部分,只注重簡單操作技能訓練,雖然對網路資訊的內容有所提及,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操作平臺,使學生原本認為非常有趣的計算機變得十分枯燥乏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2 解決方法

  要想解決以上問題,就要不斷的完善計算機課程體系,更新教學方法,使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進入一個新階段。

  2.1 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起點,進行分級教學

  在新生入學時進行水平測試,設計一些基礎理論和操作題進行統一考查,並設定合格標準,合格的學生取得相應的學分並可免修本門課程;不合格的同學根據考試成績分成不同的班。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針對不同起點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從而在相同的時間內使全部學生達到同樣的高度。

  但在分級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從旁引導,必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了解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這樣他們在學習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把教師的教學目的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目的。

  2.2 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找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的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化被動為主動。

  教師可以通過精彩的匯入把學生吸引到新課中來,或用複習的方法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利用下課前的最後幾分鐘,製造學習高潮,給學生留下回味無窮的結尾,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意願。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有目的有重點地講授,或者聯絡當前熱門的技術和話題,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抽象學習的過程中有明確的學習方向。

  教師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授課過程中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氣氛。在與學生互動的交流中,通過適當的讚美、批評、肯定、自由發言討論等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滿足他們的成就感。

  2.3 教授內容和手段的精簡與完善

  授課內容上,要緊緊圍繞提高學生應用能力這一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適量的精簡和更改。文化基礎部分應減少龐雜晦澀的理論,刪除已經陳舊落伍的應用軟體,適當增加適合大眾化的應用操作以及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網路軟體的簡單應用,同時每隔一定時間增加當前計算機的最新動態和走勢;技術基礎部分則應該開設相對前衛的程式語言,而不能為了講課而講課,把本該生動有趣的內容變成了擠幹水的海綿,最終使學生失去了對這門課的興趣。

  目前,我校已經實現授課方法多媒體化,但是我們的授課方式仍然沿襲著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同樣限制了教師的作用,要想進一步發展就要實現授課方式個性化。由於我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仍然是理論操作分開進行的,那麼授課方式個性化在操作課中更加重要。所謂個性化授課,就是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能夠使用詼諧風趣的語言帶動整體課堂的氣氛,並且能夠使用實物展示、課外教學等手段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教師有權利對課程的整體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課程內容。

  在確保學生已經具有自主學習意願和能力的前提下,操作課中不再由教師擔起主導地位,逐步採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應該在新生入學之初就開始樹立學生的自我意識,使他們能夠迅速適應這種從被動到主動的轉換。

  3 結語

  從第三次世界計算機教育大會至今,各高校一直在進行大眾化的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我們這些高校教育者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創新教育促進傳統的“導向型師主學習”向“導向型自主學習”的模式轉換。把學生看成主體,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餘地,有利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有利於培養跨專業的複合型人才,並激發學生去努力獲取應具備的才智和能力。它符合資訊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和要求,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需要高校教師長久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盧家楣.論情感教學模式.

  [2] 黃秀勤.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討論.

  [3] 姚紅英.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模式優化研究.

  [4] 黃維金.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實踐與思考.

  [5] 王海良.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學習動力研究.

  [6] 趙慧.新形勢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探索.計算機教育.

  大學計算機系畢業論文篇2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探究

  摘 要 計算機基礎是大學階段的必修課,本文通過分析我校傳統計算機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分層次教學,計算思維的培養。通過實踐表明,該方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能力。

  關鍵詞 分層次教學 計算思維 計算機基礎

  0 引言

  計算機基礎是一門知識性、實用性和操作性並存的基礎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不僅是大學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大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用計算思維方式解決專業問題、成為複合型創新人才的基礎性教育。①這門課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知識、素質方面發揮著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它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概念、計算機原理、多媒體應用技術和網路知識等有一個全面清楚的瞭解和認識,並能熟練掌握系統軟體和辦公軟體的操作和應用。

  1 傳統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這個資訊社會,計算機教學已經基本普及到中小學。目前,我國幾乎所有的初中和經濟較發達的城市中小學都開設有與計算機相關的課程,而且很多家庭都擁有電腦,所以對於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已不再是“零起點”。②

  對於不同專業,計算機水平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我校各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程,教學內容比較單一,而且在老師授課的過程中沒有突出每個專業所需的重點。這種狀況越來越不適應我校各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在教學內容方面,我校一共有27個專業,對於文、理專業以及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所採取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大同小異。這就使得各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區分自己本專業的重點。如通訊工程專業的學生,老師在講解網路那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就需要重點講解並且多擴充一些課外的相關知識。而對於市場營銷和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就需要老師在office軟體操作上重點講解。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應根據專業的需求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2 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施

  2.1 分層次教學

  2.1.1 如何劃分學生的層次

  近幾年來,根據我校資料調查統計表明,可以將學生分成3個層次。第一層:熟練掌握;第二層:一般性掌握;第三層:基本不熟悉。

  第一層學生,計算機基礎操作相當熟悉,計算機知識接受能力很強,主要因為他們長期接觸和操作計算機,再加上他們本身對計算機具有強烈的興趣,使得他們在計算機知識及操作方面都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學階段的課程學習,甚至有些學生對於大學課程的內容都已經掌握了一部分。這個層次的學生大約佔20%左右。

  第二層學生,對計算機基礎操作有一定的瞭解,能運用計算機上網和娛樂。但是對於計算機基礎的一些原理性的知識不瞭解,操作也只停留在一些簡單的事物上。而教學大綱大部分就是依據這個層次而設定的。這個層次的學生大約佔65%左右。

  第三層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不瞭解,在操作能力上也很欠缺。而這部分學生在正常課程教學過程中很難跟上老師的節奏,學起來比較吃力。這個層次的學生大約佔15%左右。

  2.1.2 分層次教學的實施形式

  由於我校計算機基礎是新生的必修課,如果將所有新生統一在一起再來分班教學,這可能不太容易實現,但可將相同專業進行分層次教學。而對於學生怎麼選擇自己的層次,就需要在學生剛入校時對他們進行一次摸底考試,讓老師知道學生的計算機能力水平。從而可以根據分數和學生的意願來進行分層,並確定各層次人數是適當的比例,最後按各個層次人數分班。

  教師可以根據每層學生的特點對其實施針對性的教學。如果有些學生對當前所在班級教學內容掌握較好,那麼就可以申請進入更高層次的班級學習。而對於基礎條件本身就很好的學生,能通過學校的專項測試,可直接申請免修,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其他知識。這種動態的教學模式,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和興趣,又可以避免對於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統一教學而產生厭學情緒。

  在做分層次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事先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如果過分強調分層次的差別,會對學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部分較差的學生會產生自卑心理,厭惡學習。不能讓學生認為分層次教學是對他們能力的否定,要讓學生知道,分層教學是為了讓老師更好更有效地教學,讓學生更適宜地高效學習。從學生自身的能力出發,找到他們合適的位置,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2.2 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計算思維是一種新穎的思維方式,有助於培養人們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李國傑院士對計算思維做過如下定義:計算思維運用電腦科學的基礎概念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行為,它選擇合適的方式陳述一個問題、對一個問題的相關方面建模,並用最有效的辦法實現問題求解。大學期間通過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思維,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計算機軟硬體資源來解決問題,更是培養學生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尋求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③

  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被動的灌輸方式,並不適應培養學生計算思維。在以培養計算思維為核心的前提下,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如何正確理解計算思維的實質、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和體現計算思維、如何完成教學目標,這成為教師應該深刻研究的課題。

  培養計算思維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教學過程也應該是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作為主要流程,這種方式又稱為任務驅動教學法。即可以通過創造情景,合理地引入任務問題,然後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最終的結果。④以計算機網路中的OSI七層結構為例,介紹在教學中如何培養計算思維。

  合理引入問題。對於大部分學生只知道網路可以用來資訊的交流和共享,但不知道網路是怎麼進行這樣操作的。所以可以給學生設想兩個人彼此聊天,要將資訊傳送給對方,怎樣來實現這樣過程。那麼這就涉及到幾個核心問題,資訊如何從傳送端發出,對方怎樣接受發過來的資訊網際網路的結構,資訊如何表達協議,如果資訊傳送錯誤怎麼解決資訊保安和容錯等問題。通過現實經歷去引入問題,將抽象的網路具體化,從而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積極引導,尋求解題思路。網路是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交流,它們擁有共通的語言,那麼這個語言就是計算機之間的“協議”,而協議在計算機OSI中每層都有,處理問題需要各層協議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將資訊順利地傳送給接收端,那麼就需要給學生分層講解各個協議的作用,將整個過程細化。當然這種分層和細化的方法體現了計算思維的分解思想。

  解決問題,深化內容。對於每層的協議,具體的功能以及操作都是有計算機完成。接收方和傳送方都是經歷相同的過程,只是傳送方是逐層加入協議,而接收方是逐層解析協議,最後讀取資訊。比如網路層就是進行端到端服務,進行路徑的最優選擇,通過IP協議去實現這一操作。最後可以將OSI結構和TCP/IP結構進行比較學習,引出兩種體系結構現在的發展狀態和應用環境。在網路層中瞭解了IP協議,在深入學習IP地址的相關知識。如IP地址由多少位構成?分幾類?每一類的具體作用是什麼?如果IP地址不夠我們採取什麼方法解決?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將學習內容逐步深入,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分層次教學的成果

  本校自採用分層次教學以後,各專業的學生學習的興趣明顯比往屆學生興趣濃厚,而且對於知識的掌握也更紮實。通過對各層次學生的因材施教,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學生也表現出不同的效果。比如經管專業,學生對於excel的單元格和函式使用更熟練以及資料庫知識的操作能力更強。而對於像網路、硬體裝置就只大致掌握了它的原理和基本操作。通過分層次教學,老師能制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計劃,讓能力相近的學生能快速掌握老師的教學內容並能讓老師明確地知道學生是否真的掌握。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來制定老師的教學進度,從學生出發能很好地瞭解學生真正的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通過採用分層次教學以後,本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期末考試的及格率提高了15%左右。對於計算機一級考試的過級率也提高了12%左右。通過資料可以看出我校採用分層次教學以後,成效突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能力。

  4 結語

  大學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必修課,本文分析了傳統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的教學方案:分層次教學、培養學生計算思維法。該方法在本校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能力,同時也提升了我校的考試及格率和過級率。

  註釋

  ① 龔昕,張浩.征服Ruby On Rails Web 開發技術詳解[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② 曹課興,思廣祿.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分級教學改革模式探析[J].榆林學院學報,20143.

  ③ 付淼.基於計算思維的醫學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誌,20133.

  ④ 胡嘯.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軟體導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