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王維的詩品析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那麼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初中王維的詩吧。

  

  王維《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辛夷塢》,

  這首詩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個字,卻描繪出了辛夷花盛開時的美好形象,以及花落時的落寞,美得讓人心醉。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前兩句,王維著重描述辛夷花的“發”,辛夷花和梅花、桃花等不同,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所以詩中用“木末”來形容極為貼切。

  辛夷花初開花時,形如毛筆,故又稱木筆,加上因為是在初春時節開花,又名應春花。

  當春天來臨,樹梢最頂端的辛夷花,便在山中綻放出鮮紅的花萼,它盛開在高高的樹梢上,俯視著山澗,將一派春光展現在這片土地上,同時也可以看出辛夷花的高標傲世。

  王維在這裡特意選取美的喻象,並填上豔麗的色彩,可見辛夷花的勃勃生機。

  詩的後兩句,則從前面的“發”,轉而描寫“落”。從王維的詩中,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場景,在一個杳無人跡,一片寂靜的澗戶,

  唯獨山中鮮紅的辛夷花花萼在點綴著,但等到時間慢慢向後推移,它們肯定會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結束了一年的花期。

  僅僅二十個字,讓我們體會到辛夷花美好形象的同時,又給予我們一種時代和環境的落寞感,雖然從王維詩中,

  所描繪的畫面看,它似乎不著痕跡,但我們從王維寫輞川詩的歷史背景來看,就能感受到了。

  輞川詩是王維在安史之亂以前所寫,當時朝廷已經是李林甫一派勢力上臺,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對於傾向於張九齡開明政治的王維來說,這讓他內心十分的矛盾,卻又無能為力,因此便有了退隱歸田的想法,於是在輞川過著半仕半隱的生活。

  蘇軾《題十八羅漢贊》中曾有一句:“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世人皆稱妙悟。

  《詩境淺說續編》中便將蘇軾這句妙悟,總結為王維這首《辛夷塢》的意境,幽淡至極,卻有深韻,美不可言!

  關於王維的人物生平

  王維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

  王維才華早顯,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佈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閒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後便安然離世。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唸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