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得文章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交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裡的分寸。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古人的意思讓我們經常反省自己,看自己做事、交友和學習等做的對不對,好不好,是否達到儒家對君子的要求。

  自省,即自我反省、自我檢查,是認識自己的開端。自省是一種境界、一種態度,是對自身價值的真正肯定。自省是一種思想境界和覺悟的高度體現,也是人品人格自我提升至謙的表現。在通常情況下,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思想行為是正確的,即“己正性”,很少有人自我否定,即使有人指出自己的過錯,也不願意接受,這通常是對自己百害而無一利的。那麼,如何從內心做到真正的自省呢?

  一是態度,敢不敢真正面對自己。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常常避開自省,對自己的過失遮遮掩掩,不願反省自己的過失。有些人反省時就輕避重、就少避多,打“隔山炮”,說些不痛不癢的話,沒有把反省的功夫做足;有些人客觀上反省自己,主觀上卻把責任推給制度、推給上級;更有些人把反省當走過場,以集體說事,講些冠冕堂皇的話草草了事。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勇氣去正視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有的人總感覺自己是正確的,認為絲毫沒有反省的必要。更有甚者,怕給自己所謂的“自尊”帶來傷害,即使心有所想,也不願面對。

  二是逆境要自省,順境更要自省。自省不是單純的自我批判,而是一種智慧總結。逆境時要自省,順境時更要自省。當自己得到滿堂喝彩的時候應及時反省自己的紕漏,梳理自己的言行,從而找到前進的方向。在自省中,可以總結經驗,記取教訓;在自省中,可以總結過去,規劃未來;在自省中,可以汲取智慧,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三要自覺做到自省。首先要開闊胸襟,敢於自省。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並不是出醜。“宰相肚裡能撐船”。只有容得下過去,才有進步的動力。其次要淵博知識,善於自省。人想要通過自省變得善良、豐富、高貴,底氣就是知識的沉澱。再次要養成好的習慣,勤於自省,雖達不到古人日三省其身,也應經常自省。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只有時時自省、彌補缺點、糾正過錯,才能瞭解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才能在這其中找到生活的真諦。通過自省,權衡自己的言行,檢驗自己的思想,看看是否合乎“平衡”,只有知道了所及和所不及,才可揚長避短,趨利避害。

  篇二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現。這個假期在校領導的建議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交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裡的分寸。我們今天總是在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是好什麼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問題的。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裡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裡是得到讚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人家的恩德呢?

  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裡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於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於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麼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他們。 在我的職業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儘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孔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瞭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後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後行,而有的人卻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關係,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範,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篇三

  快樂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認為人生有三樂:一是學習,二是朋友,三是心態。孔子所說的人生三樂,實際上是代表了人生的三種境界。如果沒有達到這三種境界,不僅沒有這人生的三大樂趣,而且人生一定會很痛苦。

  快樂,是一種高貴的人生境界。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得到孔子所說的三種快樂呢?那就是仁者和君子。追求仁義道德的人,他可以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快樂`永恆的快樂。仁是每個人都有的善良本性,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他的善性可能已經被世間物慾所掩蓋;整天為追求個人名利而奔波,為衣食住行而操勞,再也找不到迴歸的家園。所以,世人追求名利,沉迷於感官刺激,自以為這樣就快樂了。而實際上,這是短暫的快樂。

  怎樣才能得到真正和永恆的快樂呢?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通過學習,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並且到實踐中去不斷體悟,學以致用,那他就會找到自己真正的快樂。孔子的學以致用,是注重一個人在思想方面的成熟。即是要把所學在生活實踐中進行對照和觀察,看自己坐臥行住,言行舉止是否都能夠做到。最主要是觀察自己每時每刻的意念是善還是惡,當達到純善的境界時,也就是“仁”了,永恆的快樂也就出現了。

  其次,人生的快樂就是廣交善友,廣結善緣。一個人只有廣交善友,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所以孔子說遇到遠方的朋友來,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另外,是要謙虛謹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只有虛懷若谷的人才有永恆的快樂。

  在《論語》中,我領悟了快樂,即快樂是一種心境,一種高貴的人生境界。一個人能不能快樂並不在於他的處境如何或擁有多少,而在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否可以在生活的枝枝葉葉間,把持著一份發現快樂、贏得快樂的心境。

  孔子講了快樂的三種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除了孔子講的這些,還要掌握快樂的祕訣:這裡轉載美國舒勒博士《快樂的態度》一書中揭開了永遠快樂之祕訣。

  1.沒有人是完美的。必須承認自己的弱點,並樂意接受別人的建議、幫助和忠告,只要你勇於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成功必然在望。

  2.從挫折中吸取教訓。在面對失敗或挫折時所抱的態度應該是從中吸取經驗,繼續努力。

  3.生活必須誠實和富於正義感,這樣才能吸引好朋友來幫助你。著名心理學家巴達斯曾經被問及:“哪些是人類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她回答說:“人類需要愛。”但這不限於男與女之間的愛,從心理學家的觀點看來,好人永遠是快樂的。

  4.能屈能伸。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我們的生活態度都應該是處之泰然。有了錯誤,立即改正。

  5.熱心幫助別人。如果要真正快樂,自己受人尊敬,則應幫助別人,與別人關係融洽。

  6.要人待你好,你必須先對他人好。當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時,你必須寬恕和同情他人。

  7.堅守信念。當你做任何事時,必須堅持個人的信念。

  8.保持心境開朗。只要時常保持心境開朗,快樂是很難捨棄你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