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國學經典總結
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篇一
從7月到10月,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我們在網上觀國學經典的視訊,經過學習,我對國學經典有了深刻的認識: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裡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初讀《論語心得》時,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為書中所說的安貧樂道,現在看來頗有些讓人不思進取的味道,細細讀來,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一本名為《弟-子規》的書:“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時刻在我腦海裡閃現,讓我漸漸體會“泛愛眾”所倡導的理念——博愛。世界上產生利息最高的投資是什麼?我從一個真實的故事中有了答案:美國有一個窮苦的大學生,為了繳付學費餓著肚子挨家挨戶去推銷貨品,已經陷入了絕境,準備放棄一切時,一位女孩看出來他飢餓的樣子,於是給他端出一大杯鮮牛奶。他將牛奶喝下後問道:“應付多少錢?”,女孩答到:“你不用付一分錢。母親告訴我,不要為善事求回報”。這個窮大學生聽了,覺得自己的身體強壯了不少,而且信心也增強了起來。就是這個窮大學生後來成了美國華盛頓醫院鼎鼎大名的朗格大夫,是女孩的慈善與關愛拯救了他。數年後陰差陽錯,那個女孩突發重病,家人將她送進華盛頓醫院時情況已十分危急。朗格大夫一眼就認出了這女孩,決心要盡最大的努力來使她康復。經過一段漫長的奮鬥後,朗格大夫終於幫她擺脫了病魔。出院時,醫院將醫療賬單送到女孩手裡,她不敢開啟賬單,因為她確信:那一定是一筆需要她一輩子才能還清的醫藥費。當她顫慄地開啟帳單時,出現在眼前的是這麼一句話:“善事的利息比任何銀行的利息都高。一杯鮮奶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簽署人:朗格大夫”。頓時姑娘的眼中噙滿了淚水。讓我們銘記“泛愛眾”的所倡導的理念,引領我們的行為,讓愛漫流,流入每個人的心……
有位朋友到我任教的鄉村小學,曾這樣問道:“你難道真的願意常年在這所鄉村學校,奔波於崎嶇不平的山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輩子從事這勞心廢力的教書工作?”而我的回答是:“面對這片貧瘠的土地,面對生活貧苦的村民,面對一雙雙滿懷希望的目光,我唯有孜孜不倦的努力,臥薪嚐膽的苦幹,以儘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如此人生才更有意義。我今天的付出正是為了孩子的明天,我今天的努力正是為了這裡明天的美好,因此,我願意!”“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是啊!正是因為有這樣千千萬萬懷著對祖國無限忠誠、對教育事業無比熱愛的同志,長年累月,兢兢業業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才構成了社會的和-諧;正是許許多多平凡而偉大的教師,腳踏實地紮根在農村,心繫孩子,不斷推動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才有了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我自豪,因為我是教育戰線上的一員;我追求,因為我的事業是教書育人。教育事業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可惜,我不是詩人,不能用漂亮的詩句來謳歌我們的教育事業;遺憾,我不是畫家,不能用美麗的畫卷來繪出美麗無比的鄉村;更不是歌手,沒有動聽的歌喉來頌詠我們平凡而偉大的教師。然而,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裡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讚歌——“凡是人,皆須愛”!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還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篇二
隨著經典的陪伴,走過了日月的風塵,穿梭過了國學的大道。我從黑暗中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出來。在此我感謝先生,多日以來對我們的辛勤教導,同時,也感謝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法寶。讓這麼多人從迷茫中走出來。國學經典,就像世間的救命稻草一樣,就像從黑暗中燃起一盞明亮的蠟燭,這正是聖賢的精神,犧牲自己,去照亮別人。而我們剛接觸國學經典,似乎像蒲公英,雖然微小,可是撒播的種子,遍滿各地。這對於我來說,就是我人生中的取經之路。而現在的人正缺少的就是這個孝親尊師,尊老愛幼和兄弟和睦的“真經”。真是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原來儒家學問是這麼的大,而我們聽聞的只是山底之腳而已。所謂站得高,望的遠。這是讓我最受益的一句話,我們的毛病就像一座大山一樣,而我們一定要翻越這座大山,克服毛病,才能看清世間。
篇三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裡?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
二、勤於好學,終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強調學生應該勤於讀書求知,探究學問。在《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反對子路使子羔去做費邑之宰,因為子羔尚未成學,年紀尚輕。孔子認為,研習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備條件,決不能忽略不顧。否則,一味埋頭蠻幹,難免會有差謬,也就是說,學習前代經典有益於涵養學生崇高的道德品質,孔子指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些美好的品質,都應當歸功於學文時潛移默化的力量,這些觀點和思想,我們今天要認真總結和借鑑。一是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以知識,更要注意培養他們的品質,即堅持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職責。二是教師自身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讀書成為習慣,終身不懈。三是新課改的新目標,即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要求,教師除了自己終身學習外,還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人生過程中,勤於好學,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以利於將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人,這裡給我們的另一點啟示是:一是要有終生從教至少是從教期間無怨無恨無悔無倦,充滿激-情,始終如一,熱愛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不分城鄉、幹群、貧富,男女等因素,對他們的態度要一樣。三是教法要靈活,要因人而異,量體裁衣,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包括表揚、批評、要求等,否則,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產生師生隔閡,仇恨的心理。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批評學生要講辯證法》,發表在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上。我認為較好地體現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愛至上
孔子無論談“修己”還是“治人”,最終歸依還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視的德行,所包括的範圍甚廣,而這些都可用“仁愛”來總括。“仁愛”是孔子所樹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論語》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雖然具體語境的差異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種道德的修養境界,是一切德行的總和,孔子提出“仁愛”,是對人的情感、情操、修養的重視。“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脅肩諂笑,趨炎附勢,出於利慾誘-惑而屈己的人的行為不是“仁”。何謂“仁”?“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仁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認為恭敬就不會招致欺侮,寬容就能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守信就會得到人們的信任,機敏就會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調遣別人。這就是孔子認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當然,孔子關於“仁”的言論還有很多,但就教師的為人準則,只此幾點,我認為就足夠矣。可見,孔子仁德思想的深遠影響。
一是教師不可培養“巧言令色”者,而要培養有獨立個性,執著追求,寬容他人,忠於祖國,有益社會的人。二是教師個人的為人處事態度,對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對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誤會,甚至糾紛,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該思考的問題,來做自己該做的事,提高辦事效率。三是教師要誠信做人,“信則人仁焉”。教師的職業不同於其他職業,它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因此,教師在與人打交道過程中,一定要講誠信,否則,你就會失去影響力,號召力,有損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長、學生打交道時,事先一定要認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諾,已承諾的要準時按要求兌現,包括我們對學生的獎懲,對學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要慈善,“惠則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來,就是關心、關愛、關懷學生,這種關心、關愛應該是全面的,不僅是學習方面,還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僅是大事情,而應該體現在細微處。有老師抱怨,學生不聽話,不好管,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給予了他們多少愛,多少關心,不然,怎麼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對待家長和學生要寬容,教師觀念要改變,不能居高臨下地要求和訓斥家長和學生。首先要知道,沒有了學生,教師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師也就沒有意義了,再者,我們要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作為家長的時候接受其他老師“教育”時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們的學生都是未成年人,考慮問題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當我們發現學生缺點和錯誤時,要有寬容的態度,善意地指出並引導他們改正,日後他會終身不忘,感激不盡,尤其是不能以當年老師“教育”我們的錯誤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學生,更不可以野蠻的“出於好心”的違法方法去教育學生。這樣只能是“不得眾”,甚至是斷送自己。
總之,孔子《論語》是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地研究《論語》,體會《論語》的精華思想,並以此來指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讓中華古老的文化精粹,開出豔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果實。
易中天說,集結《論語》的孔子,是中華民族的孔子,是大眾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遠的孔子。我們作為教師,因為孔子而自豪。
教師的工作平凡,教師的職業崇高,教師的責任重大,教師的使命光榮,教師的報酬微薄,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們每天該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我們不平凡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