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科技手抄報圖片大全

  科技是一種對人類有幫助的高超的科學技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有接觸到:比如我們平常每天都在看的電視,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精彩的節目?因為這裡運用了科技,電視臺的工作人員發出訊號,所以我們才能看到五彩繽紛的畫面呀。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以及關於科技手抄報內容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簡單科技手抄報圖片:1】

  
【簡單科技手抄報圖片:2】

 
【簡單科技手抄報圖片:3】

  

【簡單科技手抄報圖片:4】

  

【簡單科技手抄報圖片:5】

  關於科技手抄報內容資料

  一、科技的作用

  經濟發展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40。科學技術一旦轉化為生產力將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從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其作用大大超過了資金、勞動力對經濟的變革作用。

  軍事上戰鬥力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強國已經成為現代國家的共同選擇。

  政治上影響力

  現代科學技術水平已成為國際政治鬥爭中的一個籌碼和大國地位的象徵。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可能成為較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社會進步

  科學技術所開拓的生產力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但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又引發了世界範圍內極其嚴重的環境問題。

  二、科技大事記

  人類基因研究

  1、1999年12月1日,由英、美、日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宣佈已譯出首對人體染色體遺傳密碼,這是人類科學領域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基因組計劃是人類歷史上與曼哈頓原子彈工程及阿波羅登月計劃齊名的人類三大科學工程之一,但其價值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遠遠超過前兩個計劃。

  2、2000年6月26日,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個基因組草圖終於繪製完成,中國科學家參與並高質量地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繪製百分之一的測序。任務表明中國科學家有能力起躋身國際科學前沿,並做出重要貢獻。

  3、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佈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繪製出。繪製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資訊。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藥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資訊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航空航天技術

  1.2000年12月21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顆“北斗導航試 驗衛星”發射成功,它與2000年10月31日發射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一起構成了“北斗導航系統”。這標誌著中國將擁有自主研製的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這個系統建成後,主要為公路交通、鐵路運輸、海上作業等領域提供導航服務,對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2001年1月10日,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併成功進入預定軌道。1月16日,“神舟二號”無人飛船準確返回併成功著陸。這是中國航天在新世紀的首次發射,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它標誌著中國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4.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5.2013年12月14 日, 嫦娥三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域成功著陸,標誌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地外天體軟著陸的國家。

  6.中國科學家在奈米科技研究方面,居於國際科技前沿。最近的一次,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直接發現奈米金屬的“奇異”效能—超塑延展性,奈米銅在室溫下竟可延伸50多倍而不折不繞,被譽為“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奈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從總體看,中國有關奈米論文總數排行世界第四,在奈米材料研究方面已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7.超級計算機智慧化2000年11月29日,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臺具有人類外觀特徵、可以模擬人行走與基本操作功能的類人型機器人,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首次亮相。類人型機器人的問世,標誌著中國機器人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8.2001年3月,國家在北京展覽館舉辦了“863”計劃15週年成就展。“863”計劃自1986年3月實施以來,共獲國內外專利2000多項,發表論文47000多篇,累計創造新增產值560多億元,產生間接經濟效益2000多億元。863計劃重點支援的高技術領域的研究開發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整體距離明顯縮小,開始在世界高技術領域佔有一席之地,60%以上的技術從無到有,如今已進入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另有25%仍然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但在原來的基礎上也有很大進步。

  2016年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團隊憑“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榮獲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潘建偉說,2016年將建成連線北京、上海的廣域光纖量子通訊網路,併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初步構建天地間廣域量子通訊體系。 面向2030年,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訊、網路空間、智慧製造和機器人、深海深空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種業自主創新、健康保障等領域,抓緊遴選啟動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專案和工程。

  中國深海技術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可以說這次海試獲得圓滿成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中船重工七〇二所、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聲學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生產部門和高校,在長達10年的研製和試驗過程中,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一系列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