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海洋是地球的第二大生態系統,如果海洋的生態系統失衡,那麼也必將導致陸地生態失衡,這對地球來說將是一場災難。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一起來看看吧。
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由於海水中生活條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種類的成分與陸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陸地植物以種子植物佔絕對優勢,而海洋植物中卻以孢子植物佔優勢。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種藻類。由於水生環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態型別比較單純,群落結構也比較簡單。多數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著於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區系的地理分佈也服從地帶性規律。與陸地植物區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區系成分較為豐富,熱帶海洋中種屬反而比較貧乏,這一點與陸地植物區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樣分為若干帶:
1.潮間帶 intertidal 或沿岸帶 1ittoralzone 即與陸地相接的地區。雖然該帶內的生物幾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裡實際上是海陸之間的群落交錯區,其特點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間帶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衝擊外,還要經受溫度和水淹與暴露的急劇變化,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形態和生理適應。潮間帶的底棲生物又因底質為沙質、岩石和淤泥分化為不同型別。
2.淺海帶或亞沿岸帶 neritic 或 sublittoralzone 包括從幾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陸架範圍,世界主要經濟漁場幾乎都位於大陸架和大陸架附近,這裡具有豐富多樣的魚類。
3.淺海帶以下沿大陸坡之上為半深海帶 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區為深海帶 abyssalzone 深海帶的環境條件穩定,無光,溫度在0~4℃ 左右,海水的化學組成也比較穩定,底土是軟的和粘泥的,壓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壓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條件苛刻,全靠上層的食物顆粒下沉,因為深海中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於無光,深海動物視覺器官多退化,或者具發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極大,位於長柄末端,對微弱的光有感覺能力。適應高壓的特徵如薄而透孔的面板,沒有堅固骨骼和有力肌肉。
4.大洋帶 pelagiczone 從沿岸帶往開闊大洋,深至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限。大洋區面積很大,但水環境相當一致,惟有水溫變化,尤其是暖流與寒流的分佈。大洋缺乏動物隱蔽所,但動物保護色明顯。
紅樹林、珊瑚礁、馬尾藻海都屬於海洋中特殊的生物群落型別。河口灣是大陸水系進入海洋的特殊生態系統,由於許多河口灣是人類海陸交通要地,受人類活動干擾甚深,也易於出現赤潮,河口灣生態學是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因破壞生態環境而造成災難
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來比較穩定的狀態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物質和能量輸出輸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統成分缺損如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結構變化如動物種群的突增或突減、食物鏈的改變等,能量流動受阻,物質迴圈中斷,一般稱為生態失調,嚴重的就是生態災難。
溫室效應——地球發燒之謎
溫室效應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溫室氣體大量排向大氣層,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CO2大約為230億噸。比20世紀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遞增,這必將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生態系統破壞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據有關資料統計預測,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約20cm,到本世紀末將上升65cm,嚴重威脅到低窪的島嶼和沿海地帶。
臭氧層破壞——女媧後代需補天
臭氧層是高空大氣中臭氧濃度較高的氣層,它能阻礙過多的太陽紫外線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護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長。臭氧層的破壞主要是現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學物質氟利昂進入平流層,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產生的原子氯通過連鎖反應而實現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極上空15-20千米間的低平流層中臭氧含量已減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損失可能高達95%。北極的平流層中也發生了臭氧損耗。臭氧層的破壞將會增加紫外線β波的輻射強度。據資料統計分析,臭氧濃度降低l%,面板癌增加4%,白內障發生則增加0.6%。到本世紀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層已減少了5%-10%,使面板癌患者人數增加了26%。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溫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於人們過渡的放牧、耕作、濫墾濫伐等人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質量下降並逐步沙漠化的過程。全球土地面積的15%已因人類活動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蝕佔55.7%,風侵蝕佔28%,化學現象鹽化、液化、汙染佔12.1%,物理現象水澇、沉陷佔4.2%。土壤侵蝕年平均速度為每公頃約0.5-2噸。全球每年損失灌溉地150萬平方公頃。70%的農用乾旱地和半乾旱地已沙漠化,最為嚴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亞洲。在過去的20年裡,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飢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廢物質汙染及轉移——工業文明的後遺症
廢物質汙染及轉移是指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國排放的廢氣、廢液、固體廢物等,嚴重汙染空氣,河流、湖泊、海洋和陸地環境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問題。目前,市場中約有7萬一8萬種化學產品,其中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有危害的約有3.5萬種,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災變的有500餘種。據研究證實,一節一號電池能汙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價值,其汙染可持續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狀態下能存在450年之久。當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對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種建築物的影響和侵蝕已得到公認。有害廢物的轉移常常會演變成國際交往的政治事件。發達國家非法向海洋和發展中國家傾倒危險廢物,致使發展中國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導致接受地的環境汙染和對居民的健康影響。另據資料統計,我國城市垃圾歷年堆存量已達60多億噸,侵佔土地面積達5億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產量達440千克。
森林面積減少——地球之肺潰瘍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總排程室”,對環境具有重大的調節功能。因發達國家廣泛進口和發展中國家開荒、採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據綠色和平組織估計,100年來,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壞。另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報告顯示,如果用陸地總面積來算,地球的森林覆蓋率僅為26.6%。森林減少導致土壤流失、水災頻繁、全球變暖、物種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類,已將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將患“孤獨症”
生物多種性減少是指包括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種,由於生態環境的喪失,對資源的過份開發,環境汙染和引進外來物種等原因,使這些物種不斷消失的現象。據估計,地球上的物種約有3000萬種。自1600年以來,已有724個物種滅絕,目前已有3956個物種瀕臨滅絕,3647個物種為瀕危物種,7240個物種為稀有物種。多數專家認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來20-30年內處於滅絕的危險,1990-2020年內,全世界5%-15%的物種可能滅絕,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個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存在對進化和保護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資源枯竭——逼近人類社會的危機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無所不在。然而飲用水短缺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達7萬億立方米,加之工業廢水的排放,化學肥料的濫用,垃圾的任意傾倒,生活汙水的劇增,使河流變成陰溝,湖泊變成汙水地;濫墾濫伐造成大量水分蒸發和流失,飲用水在急劇減少。水荒,向人類敲響了警鐘。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專案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流受到汙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過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汙染,汙染河流含磷量均值為未受汙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個國家為嚴重缺水,危及20億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佈在非洲和中東地區。許多科學家預言:水在21世紀將成為人類最缺乏的資源。正如人們所希望的,不要讓人類的眼淚成為地球上最後一滴水。
核汙染——擺脫不掉的陰影
核汙染是指由於各種原因產生核洩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汙染。其危害範圍大,對周圍生物破壞極為嚴重,持續時期長,事後處理危險複雜。如1986年4月,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核洩漏事故,13萬人被疏散,經濟損失達150億美元。
海洋汙染——致命藍色國土
海洋被譽為“國防的前線、貿易的通道、資源的寶庫、雲雨的故鄉、生命的搖籃”。然而,她正受到嚴重的汙染。海洋汙染常見的主要有原油汙染、漂浮物汙染和有機化合物汙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汙染直接導致海洋環境的惡化,生物品種的減少。
噪音汙染——永無寧日的吶喊
工業機器、建築機械、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工具產生的高強度噪音,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嚴重影響了人類身體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負;環境汙染,已使其傷痕累累;生態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物種滅絕危及整個生物圈。面對無窮無盡的汙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號。森林匿跡,溪流絕唱,草原退化,流沙塵揚。我們的地球,正超負荷運轉;我們的家園,正走向衰亡,人類的警鐘,是自己把她敲響,挽救自然,挽救生態,挽救環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緩。否則,人類的末日將是自己釀造的一杯毒酒。
環境汙染的原因
總的來說,環境汙染可以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動的結果,或是這兩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如火山噴發,往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同樣也造成大氣環境的汙染。但通常情況下,環境汙染更多地是由人類活動,特別是社會經濟活動引起的。我們平常所指的就是這類源於人類活動的環境汙染。人類活動之所以會造成環境汙染,是因 為人類跟其他生物有一個根本差別:人類除了進行自身的生產外,還進行更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後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沒有的。由於這一點,人類活動的強度遠遠大於其他生物。例如,對生態系統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僅取用滿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類對水的利用則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區域性生態系統所有的水都不夠用。汙染物的排放源稱為汙染源。各種汙染源的情況將在第四節講述。
對環境汙染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根據受汙染的環境系統所屬型別或其中的主導要素,可分為大氣汙染,水體汙染,土壤汙染等等;按汙染源所處的社會領域,可分為工業汙染、農業汙染、交通汙染等等;按照汙染物的形態或性質,可分為廢氣汙染,廢水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以及噪聲汙 染、輻射汙染等。
海洋科學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它的研究物件是佔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於海水中的物質、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積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等。
海洋科學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其主要內容包括對海洋的物理、化學、生物和地質過程的基礎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海上軍事活動等的應用研究。
由於海洋本身的整體性、海洋中各種自然過程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而統一起來,使海洋科學成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
在太陽系的行星中,地球處於“得天獨厚”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和質量、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地球的繞日執行軌道以及自轉週期等因素相互的作用和良好配合,使得地球表面大部分割槽域的平均溫度適中約15℃,以致它的表面同時存在著三種狀態液態、固態和氣態的水,且絕大部分是以液態海水的形式形成一個全球規模的含鹽水體——世界大洋。因此,我們的地球又稱為“水的行星”。
全球海洋總面積約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表總面積的71%。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約3800米,最大深度11,033米。全球海洋的容積約為13.7億立方公里,佔地球總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殼是一個平坦光滑的球面,那麼就會是一個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蓋的“水球”。
世界海洋每年約有50.5萬立方公里的海水在太陽輻射作用下被蒸發,向大氣供應87.5%的水汽。從海洋或陸地蒸發的水汽上升凝結後,又作為雨或雪降落在海洋和陸地上。陸地上每年約有4.7萬立方公里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或沿地面注入河流,或滲入土壤形成地下水,最終注入海洋,從而構成了地球上週而復始的水文迴圈。
海水是—種含有多種溶解鹽類的水溶液。在海水中,水佔96.5%左右,其餘則主要是各種各樣的溶解鹽類和礦物,還有來自大氣中的氧、二氧化碳和氮等溶解氣體。世界海洋的平均含鹽量約2.5%,而世界大洋的總鹽量約為4.8億億噸。假若將全球海水裡的鹽分全部提煉出來,均勻地鋪在地球表面上,便會形成厚約40米的鹽層。
目前在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超出80種。組成海水的化學元素,除了構成水的氫和氧以外,絕大部分呈離子狀態,主要有氯、鈉、鎂、硫、鈣、鉀、溴、碳、鍶、硼、氟等11種,它們佔海水中全部溶解元素含量的99%;其餘的元素含量甚微,稱為海水微量元素。
溶解於海水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氣體,以及磷、氮、矽等營養鹽元素,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極為重要。海水中的溶解物質不僅影響著海水的物理化學特徵,而且也為海洋生物提供了營養物質和生態環境。
海洋對於生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和組成,與許多低等動物的體液幾乎一致,而一些陸地高等動物,甚至人的血清所含的元素成分也與海水類似。研究證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而且絕大多數的動物生活在海洋中。在陸地上,生物集中棲息在地表上下數十米的範圍內,可是在海洋中,生物棲息範圍可深達一萬米。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學者把海洋稱作“生命的搖籃”。
海洋作為地球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大氣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為控制地球表面的環境和生命特徵的一個基本環節。
由於水具有很高的熱容量,因此世界海洋是大氣中水汽和熱量的重要來源,並參與整個地表物質和能量平衡過程,成為地球上太陽輻射能的一個巨大的儲存器。在同一緯度上,由於海陸反射率的固有差異,海面單位面積所吸收的太陽輻射能約比陸地多25~50%。因此,全球大洋表層海水的年平均溫度要比全球陸地上的平均溫度約高10℃。
由於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上分佈的固有差異,赤道附近的水溫顯著地高於高緯度海區,因此,在海洋中導致暖流從赤道流向高緯度、寒流從高緯度流向赤道的大尺度迴圈。從而引起能量重新分佈,使得赤道地區和兩極的氣候不致過分懸殊。
海面蒸發產生的大量水汽,可被大氣環流及其他區域性空氣運動攜帶至數千公里以外,重新凝結成雨雪降落到所有大陸的表面,成為地球表面淡水的源泉。由此可見,海洋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的形成,以至地球表面形態的塑造都有深遠的影響。
海洋中的動物約16~20萬種,植物一萬多種。海洋中的生物,如同整個生物圈中的生物一樣,絕大多數直接地或間接地依賴於光合作用而生存。海洋生物由海洋光合植物、食植性動物和食肉性動物逐級依賴和制約,組成了海洋食物鏈。
海洋作為一個物理系統,其中發生著各種不同型別和不同深度的海水運動和過程,對於海洋中的生物、化學和地質過程有著顯著的影響。海水運動按其成因,大致分為:海水密度變化產生的“熱鹽”運動,如海面蒸發、冷卻和結冰,以及海水混合等;海面風應力驅動形成的風生運動,如風海流和風生環流等;天體引力作用產生的潮汐運動;海水運動速度切變產生的湍流運動;各種擾動產生的波動,如風浪、慣性波和行星波等。
海洋是生物的生存環境,海水運動等物理過程會導致生物環境的改變。因此,不同的流系、水團具有不同的生物區系和不同的生物群落。海水運動或波動是海洋中的溶解物質、懸浮物和海底沉積物搬運的重要動力因素,因此,海洋中化學元素的分佈和海洋沉積,以及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都是不能脫離海洋動力環境的。反過來,海水的運動狀況也與特定的地理環境、化學環境有關。這就是海洋自然環境的統一性的具體表現。
大洋地殼作為全球地殼的一個結構單元,具有不同於大陸地殼的一系列特點。陸殼較輕、較厚,比較古老;洋殼較重、較薄缺失花崗岩層,相對年輕。在地殼的均衡作用下,陸殼質輕而浮起,洋殼質重而深陷。地球之所以存在著如此深廣的海洋,是與洋殼的物質組成有關的。
由於海水的覆蓋,海底地殼是難以直接觀察的。近半個世紀以來,深海考察發現了海洋中有深度超過萬米的海溝,長達上千公里的斷裂帶以及眾多的海山: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存在著一條環繞全球、縱貫大洋盆地、延伸達80000公里的水下山脈體系。這條水下山脈縱貫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盆中部,所以稱為大洋中脊。在大洋中脊頂部發育有一條被斷裂帶錯開的縱向的大裂谷,稱為中央裂谷。
- 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有哪些
- 幼兒教師安全協議書範文
- 黨蔘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 王政君的故事是怎樣的
- 黑白的黑板報邊框圖片
- 美味的玉米排骨湯做法
- 誠摯的同義詞有哪些及造句
- 守望先鋒掉線不能重連怎麼辦
- 鈑金加工技術論文
- 英語勵志小短文閱讀
- 電腦病毒是怎麼樣分類的呢
- 幼兒園小班期中學生評語
- 兩隻小兔的繞口令適合兒童訓練的
- 關於冬天借景抒情的散文
- 怎樣才能讓客戶不斤斤計較
- 德萊文經典面板原畫圖片_德萊文經典面板原畫欣賞
- 水粉畫風景優秀兒童畫
- 動漫清純可愛的美女圖片
- 後天努力成功的例子
- 以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的的大學生素質拓展策略研究論文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