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黃河鐵橋導遊詞
黃河鐵橋位於蘭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關前,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是蘭州市內標誌性建築之一。鐵橋建成之前,這裡設有浮橋橫渡黃河。浮橋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年,名叫鎮遠橋,今尚存建橋所用鐵柱一根高達三米,重約數噸,上有"洪武九年"字樣。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各位遊客們,歡迎諸位來黃河鐵橋參觀遊覽,黃河鐵橋即中山橋,是位於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的一座跨黃河鐵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蘭州黃河鐵橋”,後改稱“中山橋”。全部建橋材料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從德國走海運到天津,再由甘肅洋務總局從天津轉運至蘭州。建橋的工程師是美國人滿寶本和德國人德羅,施工負責為人天津人劉永起。施工人員以德商聘來的69名洋工華匠為主。歷時3年建成。造價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才在如今的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就像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黃啟炎傳,鐵漢秦章光隴阪;河清海晏,橋虹耀彩衛金城。”這座古老的橋樑依然橫跨黃河之上,與白塔山相呼應。“舉頭迎白塔,緩步過黃河。對岸兩山峙,中流意興多。”趙樸初的詩句頗能勾出人的遊興。和諸多橋樑相比,中山橋的觀賞和紀念價值似乎比交通作用更有意義。
黃河鐵橋這裡還有許多美麗的景點,我的講解到這裡就完了。接下來我們就去遊覽這傳說中的黃河鐵橋吧。但願今天的黃河鐵橋能給您留下難忘的記憶。
二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舊名鎮遠橋,位於濱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稱為“天下黃河第一橋”。
它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國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橋兩端分別築有兩座大石坊,上刻“三邊利濟”和“九曲安瀾”。橋有四墩,下用水泥鐵柱,上用石塊。弧形鋼架拱樑,是後來進行加固工程時增建的。191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後經補修而復通。1942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為“中山橋”,橋名沿用至今。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蘭州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33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裡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裡處。稱為[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線。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樑。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為它象一部史詩。飧刻著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三
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蘭州黃河鐵橋人們都熟悉,卻很少有人能說得清她近百年前那段堪稱創舉的興建歷史。
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發生在20世紀初葉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她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窮的甘肅與西方人在自主、自願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材料,包括一個鉚釘一根鐵條乃至建成後刷鐵橋用的油漆,都是在當時國內極其落後的運輸條件下從德國輾轉萬里運至蘭州的;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設是德、美兩國工程師、華洋工匠與甘肅各界通力合作的結晶;說它是創舉,是因為她的建成一舉結束了黃河上游千百年來沒有永久性橋樑通行的歷史……
20世紀初葉,走過了500年的鎮遠浮橋終於要和金城蘭州人告別了,僻居甘肅蘭州的一批官員壯志滿懷,欲建前人未竟之功——修建鐵橋,一時間議論紛起。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二月十九,時任陝甘總督的升允上書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報告說已經與德商泰來洋行在1906年9月11日簽訂了修建黃河鐵橋的合同。而此時,不但合同已籤,建橋所需要的料件也已在轉送蘭州的途中,升允的奏章顯然有些先斬後奏的意味。
按照晚清的文書運轉制度,官員欲辦某事,須先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辦理到一定程度,如果證明不可行,則停止辦理;如確實可行,則上報上級機關或朝廷。如此看來,自認為“賦性迂謹,凡事未經辦妥,不敢遽以上讀宸聰”的升允,並非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是他對建造黃河鐵橋一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蘭州歷來是東西交通要衝,中原與西域往來的必經之途,穿城而過的黃河則是橫亙在蘭州這一交通樞紐之上的難以逾越的障礙,民間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門關”的歌謠。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起,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都曾因軍事需要在蘭州黃河段修建過浮橋,但都很快被拆或被毀了。直到洪武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楊廉才在現在中山橋的位置上興建了著名的鎮遠浮橋。據明人徐蘭的《河橋記》記載,楊廉在黃河之上造大船28艘,以3艘備用,將25艘用繩鎖連線,船下以石鱉固定,船上加蓋木板、欄杆,並在橋南北兩岸各樹一根大鐵柱和六根木柱,以鐵鏈將浮橋固定。整座浮橋“隨波升降,帖若坦途”。此後500多年間,用以構築浮橋的船數和用以固定的鐵柱與木柱數雖有變化,但鎮遠浮橋卻以其扼守要津的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現在仍矗立在鐵橋南岸的將軍鐵柱正是鎮遠浮橋500年興衰史的唯一見證。